“推动基层立法联系点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四

中国式民主的侨都实践

  “我建议优化农村的无障碍设施,方便我们残疾人出行。”2022年12月,著名侨都广东省江门市的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在威东村组织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立法意见征集时,收到了村中残疾人代表吴腾信提出的一条立法意见。很快,这条立法建议就被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上报给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并被新颁布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第一章第五条正式采纳,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
  “小”站点发挥“大”作用,吴腾信的故事,正是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缩影。作为广东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积极作为,把立法“大门”开到群众“家门口”,大力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与人大代表联络站融合建设,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以生动的实践诠释着中国式民主的独特魅力。
  
  侨都声音 直达国家立法机关
  作为全国闻名的侨都,江门与港澳地缘相近、文脉相亲,500多万名江门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遍布全球。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紧扣自身特色,扎根五邑侨乡,倾听侨胞心声意愿、维护侨胞切身利益,其日常工作不仅辐射到整个广东,还将中国的民主故事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治安管理处罚法就要修订了,想听听大家对修订草案的意见建议。”9月21日,阳光明媚,在江门市火炬大厦一楼的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场关于《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的征求意见座谈会正在召开,来自江门市公安局江海分局的多位代表各抒己见、踊跃讨论。此前,在江海区江南街道人大代表团的微信群及江翠社区里,同一主题的意见征求座谈会已结出累累硕果。线上线下相结合,向尽可能多的群体就相关法律草案的内容征询意见,正是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人员们的日常。
  走进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只见空间布局紧凑,遍布法治元素。走上二楼,在1200平方米活动中心,多功能培训室、会议室、办公室等一应俱全,法治书章、法治长廊、宪法历程景墙、民法典景墙等串联巧妙。望向窗外,在5500平方米的法治广场中央,立着一座巨型的宪法书章,造型宏伟,洁白庄严。“立法联系点原本设在二楼,后来我们扩建了一楼,并增设了人大代表联络中心,就是为了更接地气,更好地发挥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的作用。”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人员李艳华介绍道。
  记者发现,在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周边,不仅有江海政务服务中心、华侨华人创业创新基地,还分布了不少高新技术企业。“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从诞生到现在,我见证了它的整个成长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有许多法务资源在此集聚,如江海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江门巡回审判法庭、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等,这也方便了立法联系点听取各界群众的意见。”李艳华说。
  据了解,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十分注重阵地建设,不仅在硬件上下功夫,其职能作用也由“立法中”向“立法前”“立法后”不断延伸,成为服务于“参与立法、监督执法、普法守法、社会共治”的“建言站、直通车、助推器、宣传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参与民主立法,为全区乃至全市实践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阵地。
  
  以侨为桥 扩大立法联系工作队伍
  近年来,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充分挖掘侨都立法资源,与江门市侨联、江门市侨务局等达成合作关系,加强与港澳江门同乡会、海外侨团和留学生组织的联系,推动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参与国内立法的积极性稳步提升。同时,与广东省总工会、江门市委依法治市办等建立合作关系,共享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立法联系资源,实现立法、执法、普法等各环节的全市联动。
  在江门全市,作为主要工作抓手的立法联络单位从最初的5个,增加到如今的59个,包括村(居)委会、人大代表联络站、高新企业、行业协会、市侨商总会等;组建了由61名立法联络员和350名信息员构成的立法联系工作队伍,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立法联系工作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为了激发更多群众积极参与到立法活动中去,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不断完善立法意见征集工作流程,创新开拓了调研、论证、民主议事、在线收集等征听渠道,率先在社区组织“立法意见义务收集员”,加强“群言群语”与“法言法语”翻译转换,客观全面了解、最大限度收集、原汁原味反映群众意见。此外,总结推广了外海街道“社会治理一条街”、江南街道江翠社区“社区议事会”、礼乐街道英南村“榕树下座谈”等典型经验做法,推广至江海街道、社区、乡村各层次各领域。
  位于江海区江南街道的江翠社区,是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络单位,也是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立法联系单位之一。长期以来,江翠社区不断探索,努力推动普法宣传、法治评估、基层治理等工作相融互促,逐步摸索出了一条激发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立法工作的路径。逐步建立完善立法意见义务收集员制度,招募了一批热心社会服务、法治意识强、群众威望高的党员、退休干部和行业代表作为义务收集员,人员队伍从最早的10人发展到现在的83人。
  今年72岁的唐桐训,是江翠社区的一名立法意见义务收集员。平日里,他总是走访于社区楼栋之间,倾听街坊们的诉求,从社区居民处收集立法意见。参与立法建议收集工作多年,在他看来,“把大家的意见整合起来,并提交给基层立法联系点,最后能在法律起草中留下自己的思考和印记,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随着参与立法工作的不断深入,江翠社区还探索了“宣传、学习—征求、收集意见—整理、归类及初步筛选—讨论、论证和表决—文稿整理—提交意见征集机关”的六步工作法,并在立法意见义务收集员和居民中选举产生了“议事委员会”成员,不定期组织举办立法、普法、释法知识讲座,邀请市、区人大专家学者和社区法律顾问进行授课,越来越多的居民群众开始主动参与到立法活动中。同时,借助基层立法联系点,民意、民情、信息在此交汇,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以推进解决,使立法内容更加科学、合理,也让立法过程成为普法过程。
  “每次意见稿下来,我们一般都会召开两到三次座谈会。有的群众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发声,我们就会说,你有监督的权利,广泛听取民意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求。如今,群众参与立法活动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江翠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小霞介绍道。
  
  侨都赋能 不断提高立法质量
  推进科学立法,关键是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当前,不断提升立法工作的精度和质量,成为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的重要目标。
  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紧密结合“侨都赋能”“港澳融合”工程实施,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大局,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和联络工作,结合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就维护侨胞合法权益、密切与侨胞互动联系等主题撰写调研报告,让侨胞的声音原汁原味地抵达国家立法机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机制建设上,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从征集立法意见的基本职能、拓展联系网络的组织职能、深化监督实效的监督职能、保障代表履职的服务职能、挖掘民主故事的宣传职能、推进自身建设的内控职能等六个方面入手,对立法信息采集流程、会议培训组织管理、联系联络意见反馈等各项工作进行责任分解,健全完善相关制度规定体系。探索形成“草案收文—方案制定—意见征集—意见整理—情况撰写—意见审定—意见上报—材料归档”的“八步流程工作法”,建立健全“立法意见征集—归纳整理上报—采纳情况分析—征集对象反馈”的“四步工作闭环”,实现了立法意见办理工作“一条龙”。
  同时,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坚持每开展一次立法意见征集,立法联系网络就延伸开拓一步,发掘了一批具有较强建言议政能力的群众代表,充实了涵盖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各层次的立法联络单位,建立了由121名学者和专业人士组成的立法联系咨询专家库,着力打造高质量的立法“智囊团”,让立法建议更专业、更具决策参考价值。
  截至目前,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共完成69项立法意见征集任务,上报1553条意见建议,156条被采纳。其中,已审议通过的54个立法项目中,上报意见建议897条,被采纳156条;正在审议的15个立法项目中,上报意见建议656条,先后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侨捐物资管理、制止餐饮浪费等课题开展专题调研,完成多篇高质量专题调研报告,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刊发19篇简报,为良法善治贡献了江海力量。
  扎根江海、立足江门、辐射广东、展望湾区、面向世界。下一步,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将继续发挥好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作用,为地方立法工作贡献力量,让更多立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不断擦亮“贴近港澳、亲近华侨、联通海外”的独特品牌,奋力绘就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岭南画卷”。
  ● 责任编辑:孙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