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与你相豫”

  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底蕴丰厚,安阳殷墟、商丘大汶口等灿烂的黄河文明在这里诞生,传承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如今,河南已建成法治文化阵地2339个,法治文化建设正进一步走深走实。
  河南省法学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扎实开展“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联合多部门,围绕“国之大者”“省之要者”“民之需者”“法之重者”,以“需求侧”牵引“供给侧”,以“七项行动”推进普法活动。今年以来,全省共组织志愿者6万多人次,举办活动4.4万多场,受众757万人次。
  
  打造《宋都调解》电视栏目 筑牢法治文化阵地
  开封作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宋太祖颁布《宋刑统》、宋神宗颁布《元丰编敕令格式》,在经济、法治、人文方面创造了辉煌成就。
  为充分彰显宋朝文化底蕴,开封市委政法委牵头抓总,制定以普法宣传为主线,政法各单位及法学法律工作者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通过开展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将宋朝法治文化和现代法治精神深度融合,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法治电视栏目品牌——《宋都调解》。
  “那咱们就自己种自己的地,白手起家也能过好自己的日子。”听到大儿媳这样说,袁老先生愤然离席,拒绝继续调解。
  这是某期《宋都调解》栏目的开场镜头。
  原本和睦的一家人反目成仇,原因还要从去年袁老先生的哥哥去世说起。
  袁老先生的哥哥终身未婚,无儿无女,一直和袁老先生及其三儿子生活在一起,由其三儿子照顾。在袁老先生的哥哥去世后,袁老先生的三个儿子便因为大伯名下的宅基地和农田使用问题产生了分歧,导致农田荒芜无人耕种,村委会多次调解无果。
  今年10月,法学会会员、宋都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青年普法志愿者赵梦雅和通许县司法局朱砂司法所所长王德建来到村委会,调解该起继承纠纷。
  经了解,该起纠纷的主要症结,是大儿子对农田分配以及大伯宅基地所有权问题有较大意见。在他看来,目前农业用地应该平均分配。
  通过调阅村委会有关档案记录、与当事人不断交流沟通,从法理、情理多个角度不断找寻解决办法。经过五个多小时的努力,大家签字盖章,一场遗产纠纷顺利化解。“调解是在法律的框架下,更多需要考虑一种情理,特别是在农村这个大家庭以及兄弟之间。”赵梦雅说。
  《宋都调解》栏目还对这起纠纷解决的意义进行了点评。这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质性化解矛盾的具体实践,通过调解员向当事人明理释法,成功化解兄弟之间的纠纷与矛盾。他们不仅是纠纷的调解员,更是法治的传播者,牢牢筑起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第一道防线。
  据了解,《宋都调解》立足“人民调解”和“普法教育”两大职能,坚持预防在前、调解优先、依法调解、实质调解的理念,采取“电视+调解+普法”融合模式,以“在调解之中普法,在普法之中调解”为特色,通过“实景式”展现调解过程、“靶向式”开展普法教育,达到“调解一起、普及一法、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自节目创办以来,共播出302期,累计播放1812次、时长54360分钟,报道或推动调解各类矛盾纠纷600多起,妥善化解了一批“骨头案”“钉子案”,通过以案释法,宣传法律法规200多部。
  如今,《宋都调解》栏目已经成为深受群众信赖和满意的调解品牌,许多当事人深有感触地说:“上《宋都调解》不花一分钱,就把几个月的问题解决了,真好!”《宋都调解》还被评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典型案例、“河南省法制节目奖二等奖”,入围司法部“新时代司法为民好榜样”“河南省十大法治人物”候选之列;开封市宋都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
  为更好开展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开封市法学会组织女性青年普法志愿者1000余人,融入“妇联+智慧网格”的巾帼网格员队伍,开展法治宣传、参与社会基层治理,受到全国妇联的充分肯定。
  
  创作普法方言短剧 推动法治文化深入人心
  “这宅基地是我们花十万块钱买的,是签了协议的!”在河南省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以下简称“济源示范区”)某村的一处民房施工工地,一名女子把手中铁锹用力扔在了地上,双手叉腰大声说。
  “你们不要激动。接到群众举报违法建房,我们来了解一下情况,你下午拿着签订的协议到村镇办去一下,中不中?”村镇办王主任说。
  “咔!非常好,通过!”导演的话音刚落,刚才还沉浸在剧情里的几位演员瞬间松了口气。这是济源示范区正在拍摄的济源方言普法系列短剧——《宅基地买卖风波》。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和普法规划的推进一路前行,济源示范区法学会积极组织青年法学家和青年普法志愿者扎实开展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通过更加新颖的方式让普法变得有趣。
  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传承着鲜明的地区文化。济源示范区鼓励、支持民间公益组织以“本地方言、群众演员、身边故事、举案说法”为导向,拍摄济源方言普法剧。
  “我们的群众演员都是作为志愿者自发加入的。一部摄像机、一个三脚架、一个收音话筒……简单的拍摄设备就是整个剧组的全部家当。拍摄题材也是源自大家的日常生活,都是和生活非常贴近的题材,例如宅基地使用、电信诈骗、离婚纠纷等,目前已经涉及20多部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济源方言普法剧总策划、青年普法志愿者孙前进告诉记者。
  随着方言普法剧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济源示范区党工委政法委、司法局也主动联系孙前进,给摄制组提供专业的法律顾问支持,还积极协调拍摄场地,鼓励他们拍好济源方言普法剧。摄制组围绕民法典等普法重点,结合群众法治需求,挑选来自群众身边的真实案例改编成为普法剧本,以诙谐幽默的形式,融合法律知识、再现生活场景,以案释法,做到“源之于民、教之于众、效之于法”。孙前进告诉记者,他发现,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爱刷短视频。“老百姓喜欢啥就做啥,就拍短视频普法。”
  “从2019年8月开始拍摄到今天,摄制组已完成《游走的骗局》《宴请风波》《赌注婚姻》《宅基地买卖风波》等23部普法短剧,目前,单条视频播放量最多的已经达到了900多万次,我们的演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已经发展成了有40多人的大家庭,其中不乏有退休老干部、教师等。”孙前进说。
  除了济源示范区外,信阳市组织青年普法志愿者录制的《孤勇者》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家庭教育促进法这三部法律的精髓体现在歌词中,让祖国的花朵沐浴在法治的阳光下健康成长。南阳作为戏曲之乡,将当地戏曲文化与法治元素相结合制作《彩礼风波》《婆婆与媳妇》等普法剧,也受到广泛好评。
  据了解,河南省法学会将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融入地方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优势,加大音视频普法内容供给,鼓励公众创作个性化普法产品,加强对优秀自媒体制作普法作品的引导,建成“一刊、一版、一网、一屏、双微、多端”融媒体平台,提高普法产品供给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首席”融入法治文化基层行 更好弘扬法治文化精神
  “郡县治,天下安。”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作为基层法律服务中的重要一环,在中国法学会工作全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中,鹤壁市立足自身特点,组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用专业知识为民释疑,初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鹤壁实践”。
  淇县,古称朝歌,是鹤壁市下辖县,拥有云梦山、灵山、商纣王陵、荆轲墓、摘心台等景点,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近年来,为进一步助推交旅融合和5A景区创建,淇县交通运输局申请了7000万的债券资金,着力解决部分地方交通发展浅、配套建设滞后等问题。但是有人认为,资金是债券资金,是大家伙一起筹来的,首先要把控风险,做一些风险小的投资,这样可以保住大家的本钱。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既然资金到位了就要最大程度发挥作用,应该高效使用资金,将短板尽快补齐。如何高效、风险较低地使用资金,偿还的路径和方案是什么,众人争执不下。
  在接到淇县法学会委派后,宏正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服务团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专项债项目方案决策提供了全程法律服务。“通过‘首席服务团’+法治文化基层行这一模式,在项目建设同时,多次对资金有关方案进行讨论和调查,有效防范了专项债的风险。经过专业讨论,该方案顺利通过了淇县人民政府决策,项目进展迅速。”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温海宾表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不仅为百姓解决了“急难愁盼”问题,通过服务群众,也向群众进行了普法宣传。
  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法治实践平台。河南省法学会把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融入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助力法治文化宣传和基层社会治理。
  “感谢百姓服务团,感谢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十几年了,终于解决了,我这心头大患终于落地了!”鹤壁市某镇村民赵某激动地握着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的手说。
  原来,赵某在村子中有一块土地,但是处于两村交接地区,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当时的参照物早已灭失不见。没有了参照物,关于这块土地的边界、地亩等争议日益凸显。由于该案涉及两个村界址和多个部门,纠纷长达数十年都没有解决。
  为了更好解决这一问题,淇县法学会组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小组,从法定村界入手,厘清争议地亩,并阐明多方的法律义务,将多方争议抽丝剥茧,找到核心问题,通过说法、释法将十几年的“年份案”“棘手案”成功化解。当事人同意调解意见,并在现场签订了调解协议书。“开展‘首席+’模式的初衷,是为了通过相互交流提升大家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将优质法律服务送到百姓身边,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基层行活动的重点,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鹤壁市法学会秘书长张卫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河南省法学会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国之大者”,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进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高质量发展,为基层普法与社会治理贡献中原力量。
  ● 责任编辑:孙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