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

-- ——“2023年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综述
  编者按 
  法治文化基层行 青年普法志愿者在行动
  开展全民普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由中国法学会、司法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是加大全民普法力度,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08年5月开展以来,伴随“五五”“六五”“七五”“八五”普法规划的推进一路前行,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日益成为法治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成为人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有效途径,也为广大青年普法志愿者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提出“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普法工作要紧跟时代,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法治宣传教育的重大任务和重要举措。
  近年来,在中国法学会、司法部、共青团中央的共同努力下,一大批法学法律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普法志愿者走进企业、社区、学校和广大农村,开展一系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法治文化宣传活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带入千家万户,推动宪法法律权威进一步树立,全民法治观念普遍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对法治中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10月24日至25日,“2023年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现场推进会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召开。据了解,今年以来,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法学会共组织137万余名志愿者参与“基层行”活动,开展线上线下普法活动93万余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政治统领,持续提升法治文化引导力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推进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动员广大青年志愿者走进基层,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弘扬法治文化,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展现青春担当的实际行动,是参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实践。
  深入学习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各地始终把学习好、研究好、宣传好、阐释好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和实践成效。吉林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课题组,广东推出一批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高质量文章和报道,四川开设“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专栏,山东在主管主办的核心期刊《法学论坛》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专栏,河南邀请法学名家授课。各地积极组织法学教材编写,学好用好《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聚焦学习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在我国第8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全国各地掀起学习、宣传国家安全法的热潮,进一步营造“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云南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公园揭牌,黑龙江佳木斯组织开展“国家安全知识网上答题”,新疆开展讲明边防法规、讲透边境政策、讲好英模故事活动,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国家安全的重视程度,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奠定了良好基础。
  突出民法典主题宣传。各地持续深入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不断创新方法、丰富载体,推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天津推出“您关注的法律问题,我宣讲的主题”民法典系列微宣讲活动,安徽联合美团开展“典”外卖送法进万家活动,重庆聚焦民法典宣传月开展集中入户宣传,湖北打造景区游园沉浸式学习民法典、开通民法典普法专列,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聚焦群众关心问题,向精准滴灌推进。江西会同金融、银监部门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湖北精选法院典型案例出版《百案说民法》;海南配合打击治理离岛免税“套代购”走私,开展专项普法;贵州开展“政法大走访”,发放便民联系卡,方便群众随时咨询法律问题;西藏以虫草采挖为契机,开展“千名干部进千村、矛盾隐患大排查”法治宣传活动。各地结合社会法治热点开展“靶向普法”,组织法学会会员走进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企业困难职工等特殊人群,以拉家常的方式宣传相关法律法规。
  结合地方传统文化,引领宣传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各地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联系起来、结合起来、贯通起来,更加自觉地坚持“两个结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江西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制建设纪念馆”,贵州遵义在红军长征遗址宣传百年来党领导法治建设的伟大成就;河南大力挖掘商鞅、韩非子等中华传统法律思想,弘扬中原法治文化;安徽推进皋陶法治文化传承传播,挖掘六尺巷徽文化;江苏打造盐城“法二郎”、无锡“新吴小司”法治文化品牌;天津推动法治文化与津门文化融合发展。
  
  坚持创新载体,持续提升法治文化传播力
  今年以来,广大青年普法志愿者积极投身法治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走进乡村、社区、学校和企业开展普法宣传、参与依法治理,积极探索互联网、新媒体等网上网下结合的法治宣传方式,让法律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法治文艺活动,培养一批普法志愿者法治文艺骨干,推出了一批贴近基层群众生活、“接地气”的法治文艺作品。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地围绕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找准法治宣传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大力推进企业法治体检,精准护航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彰显担当作为。湖北针对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展普法讲座;海南组建普法讲师团,深入宣讲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河北编印《优化营商环境重要法规政策汇编》,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陕西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进企业”专项活动;上海金山区组团走进碳谷绿湾产业园,开展法律服务,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走进乡村社区,服务法治基层建设。河南组建“第一书记普法志愿团”,四川举办“法治赶场”“背篼普法”,重庆建立“乡贤评理堂”“社区普法学校”线下普法阵地,安徽组建“乡村名嘴说”党的二十大精神巡讲小分队,海南在乡村振兴点举办“树下法治讲座”,宁夏联合宁夏大学法学院创建“一户一法律管家”活动新载体。青年普法志愿者深入农村广场、田间地头,坐在群众的板凳上、炕头上,面对面耐心答疑解惑、纾解困难,引导群众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法治乡村建设注入生机活力。
  送法进校园,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各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护蕾行动”等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持续提升青少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素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北京组织“法治副校长”,开展“开学第一课”“普法小课堂”;重庆启动“莎姐守未”专项行动;山西为少先队员颁发“红领巾普法宣传员”聘书;内蒙古建立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提供7×24小时蒙汉双语法律服务;湖南组织未成年人亲临法庭现场观摩案件审理,引导青少年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
  体现边疆民族特色,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地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活。新疆将民俗文化和法治文化融合,将法条改编为歌曲,弹起冬不拉,唱起法治歌;广西与“三月三歌坡节”民族节日相结合,打造具有民族特点、边疆特色的法律宣传服务品牌;贵州用苗、侗、布依等民族语言,以山歌等形式宣传法律;西藏通过萨嘎达瓦节、雪顿节等重要节点开展活动;内蒙古开办“蒙古包法律大讲堂”;甘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等少数民族地区,宣传民族地区相关法律,将党的民族政策送到基层一线、送进千家万户。
  创新普法形式,努力推出更多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产品。各地聚焦网络受众开拓互联网宣传空间,借助融媒体平台进行新媒体传播,创新法治文化基层行在线服务,让网民互动参与进来。贵州借助“村BA”“村超”开展法治宣传,“网红+普法”新模式提升活动影响力;福建发布婚约婚俗普法视频,运用“元宇宙”技术开发沉浸式交互型普法产品;青海引进普法机器人“青小律”加入普法宣传;安徽黄山推广“黄小司”微信普法小程序;湖北打造“好一个活‘法’荆楚普法云”课堂;湖南长沙制作了长沙话版《防养老诈骗》视频;四川开展“建设法治四川·青春奋斗有我——青年普法志愿者网上签名”活动,推动法治文化接地气润人心。 
  创作精彩节目,在文艺中感受法治力量。各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浙江举办“反诈”脱口秀汇演;辽宁组织法学会会员开展法治文艺演出;黑龙江佳木斯举行法治文化节,合唱、小品、情景剧等法治文化节目丰富多彩;上海黄浦区开展政法系统“法治微小品”比赛,虹口区举办滑稽戏《反诈·勿要做洋盘》首演式;安徽阜阳自编自演法治渔鼓MV《约法》,广大人民群众在文艺活动中学习法律知识,坚定法治信仰,感受法治力量。
  
  坚持首席法律咨询专家领衔,持续提升法治文化影响力
  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是法学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制度创新,是法学会团结带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法治力量的重要实践平台。自2019年11月在广西梧州开展试点以来,各级法学会充分发挥全面依法治国“智囊团”“思想库”“人才库”优势,组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有效服务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协助企业化解难题,推动帮助基层解决一些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取得积极成效。
  2023年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的最大亮点是与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结合,推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进入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积极发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在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整合各学科各领域法学专家和法律实务工作者,提供优质法律服务,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法治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
  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化解矛盾纠纷,帮助解决首要问题。各地充分发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作用,聚焦当地党委政府最关心、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首要法律问题,通过开展专题调研、提供法律咨询、加强成果转化等方式推进工作。广西探索建立区市县三级法学会领导联系指导化解疑难案件制度,开展“百日百案”信访积案化解攻坚活动;辽宁组建由首席法律咨询专家领衔的基层行队伍,深入辖区商会、企业进行“问诊把脉”,围绕企业合规经营等问题提供法律服务,及时解决企业发展“痛点、堵点、难点”问题。
  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进入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积极参与基层普法宣传。各地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的任用上,与普法志愿者队伍紧密结合,组织资深法律专家普法宣讲团,深入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开展普法服务。上海创新“一项目一‘首席’”工作方法,充分发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在具体项目中的作用;山东建立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联系协调机制,组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调研去基层、宣传在基层、服务为基层,培树“聊城红色首席”等服务品牌;贵州把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融入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深化“一‘首席’一堂课”“一‘首席’一案件”工作机制。
  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提供法律咨询,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各地全方位推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队伍与青年普法志愿者融合发展。北京依托青年志愿者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小组,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房屋腾退、工地治理、家庭纠纷调解等民生问题中快速响应,妥善化解矛盾纠纷;新疆组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深入乡镇街道、农村牧区开展矛盾调处、积案化解,形成了“小事吹哨子、大事响喇叭、矛盾不上交、风险不外溢”的“乌伦古经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创建“昆仑山下古丽花”人民调解品牌;四川择优吸纳具有少数民族地域特色的“德古”“路吉达克”等乡贤加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队伍,助推川藏铁路、大熊猫国家公园等17个重点项目顺利开工建设;河北把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的贯彻实施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服务“保交楼、稳民生”,切实把矛盾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普法志愿者的每一份热情,都会激起更多人的文明守法意识;青年普法志愿者的每一份付出,都会让我们的社会向文明法治更进一步。广大青年普法志愿者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投身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 责任编辑:孙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