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创立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书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新篇章。作为法学法律工作者,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结合起来,深入研究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快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建设文化强国和法治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深入研究中华法系优秀思想和制度,推动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加强对法律文化历史遗迹的保护,加强对法律文化典籍、文物的保护和整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传下去。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这就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过程,以严格执法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以公正司法惩恶扬善、激浊扬清,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成员思维和行为的基本遵循。
  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面对当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我们应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贡献的系统研究,加强对中华法律文明精华的学术挖掘,加强对中国法治实践经验的原理提炼,加强对中国制度文本的学理研究,加强对全球公共性法治议题的理论回应,加快建构独树一帜、世界领先的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产品供给。生产更多高质量的法治文化产品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应有之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法治文化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综合运用“报、网、端、微、屏”等资源和平台,推动法治融媒体建设,创建法治品牌栏目、节目。注重发掘、研究、保护共和国红色法治文化,建设一批以红色法治文化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把法治元素融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融入国家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形成一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法治文化集群。
  提高全体公民法治素养。公民法治素养是全民族文明素质的基础要素。应树立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法治教育机制,配齐配强法治课教师、法治辅导员队伍,完善法治副校长制度,健全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机制。树立把法治教育贯穿于单位管理全过程的理念,健全单位依法合规经营管理机制,切实增强管理者和职工的法治观念。树立执法司法活动是法治教育最好课堂的理念,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把释法说理贯穿于执法司法全过程,让每个案件办理都成为法治公开课。树立媒体是法治教育最强阵地的理念,从用户的不同需求偏好出发综合运用动漫、短视频、弹幕、新型超文本标记语言等新手段新范式,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效。
  (作者系《中国法学》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
  ● 责任编辑:虞文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