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艰难生存 缺陷成长》专题报道之二

为了留守儿童:一个省的努力

   “童年是初生的绿叶,童年是含苞的花蕾,童年是一片蓝蓝的天,童年是充满美丽的梦幻……”当诗人用最美妙的语言吟唱童年、赞美儿童的时候,“留守儿童”这个新词汇的出现却不知不觉地深入人心,令世人不寒而栗。“留守儿童”这个名称的背后,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一种酸楚的生活状态。当他们最需要父母拥抱的时候,父母却为了生活,远离家乡,一年到头只能见上一两次面。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细致的照料与关怀,面临着成长风险和安全隐患。


主动调研留守儿童现状

   近些年来,由于疏于监护、安全教育缺位等严重问题,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事故居高不下。本该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年龄,却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这一起起留守儿童恶性安全事故的发生,无一不令人们扼腕叹息,痛心疾首。留守儿童的意外死亡事件以及恶性伤害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往往引发强烈的社会效应,人们把目光聚集在农村留守儿童可怕的生存条件和贫穷的生活质量上,然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由于关爱缺失导致误入歧途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地处西南的贵州是中国劳务输出大省之一,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贵州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儿童。根据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发布的《贵州社会发展报告(2014)》援引贵州省教育厅数据显示,2013年在校中小学生为658万人,农村留守儿童约为240万人,其中,在校生留守儿童为98万人,学龄前留守儿童约150万人。  
   根据《新京报》最新报道,2008年,贵州大学研究生余丹对贵阳的流浪儿童作过研究,发现46%的流浪儿童是留守儿童或流动人口子女。他们的身份不断变化。从留守儿童变成流浪儿童,再分化成被操纵乞讨儿童、问题儿童和犯罪儿童。
   200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流浪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曾推算,全国流浪儿童大约有100万,被迫逐渐融入城市阴暗面,有46%的流浪儿童曾被教唆犯罪。其中80%有盗窃、抢夺等违法行为,45%的儿童常年以违法行为为生,74.4%的儿童在流浪两个月后就会出现违法行为。
   2012年,贵州省社会调查研究所所长姚贵阳发布了《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其中表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的阶段,自律能力非常弱。由于自己的父母都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采取认可的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
   调查中还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祖辈的教导,或顶撞祖辈,或保持沉默,或行为不端,我行我素。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儿童在学校以外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难以控制。而这些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使没有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很容易出现问题,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贵州省辅政律师事务所主任陈会琪对记者说:“青少年正处于敏感好动期,对任何事物都感觉新鲜,因此离开家长的管教,单靠学校老师的力量根本阻止不了留守儿童的逃学行为。逃学后,孩子们四处游荡、无所事事,再加上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往往会发生违法行为。”


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保护

   “到山区的学校后,我们把普法小丛书送给孩子们,他们都很喜欢看,看完还经常打电话向我咨询法律问题。有一次,我接到一个孩子的电话,问我爷爷打他是不是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实际上是他自己逃课爷爷才会打他。我告诉他,尽管爷爷打你不对,但是你逃课在先,你应该好好上学,先向爷爷道歉,再要求爷爷向你道歉。经过耐心解释,他理解了爷爷的用意。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我希望留守儿童通过法律小知识学会如何保护自己,为自己撑起一把保护伞。”说到这,陈会琪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陈会琪作为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委员、贵州省律师协会常务理事、贵州省律师协会法律援助专业委员会主任、贵阳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多年来一直热爱未成年人保护的工作。他说,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和保护非常重要,他们就像易碎的精美瓷器,需要小心地呵护。而在他们这个年龄特别容易受到伤害又不懂得怎样保护自己,这些伤害或许会影响到他们未来长长的一生。能从事律师这个职业,他认为去帮助这些孩子是一种社会责任。
   抱着这样的信念,陈会琪一直关注着未成年人,为他们无偿提供着法律援助,尽职尽责、义不容辞地做着一名法律人该做的一切。在大量繁琐的维权工作中,他从未喊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不但未收取一分报酬,甚至连往返的差旅费、伙食费都是自掏腰包。不仅如此,他还发动所里的律师一起到山区给留守儿童送温暖。“我们能做的很有限,面对庞大的留守儿童数字,我们在进行进入校园普法宣传的同时,只能是见到一个帮一个,从组织捐赠书籍、食物到冬天给贫困的留守儿童家里送棉被,尽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留守儿童一些关怀。”
   在贵州省司法厅和律师协会的支持下,2005年陈会琪组建了贵州省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建立了由247名律师组成的贵州省未成年人保护自愿律师网络,该网络覆盖全省47个市、县、区,可以随时为贵州省范围内权利受到侵犯需要法律服务的未成年人提供帮助,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还相继开展了“小额爱心资助项目”“法制宣传进校园”等活动,办理了几百件未成年人维权事务。          
   2008年,陈会琪带领几名律师组建了“法制宣传进校园”演讲小组,行程一千多公里,到贵州省黔东南4个贫困县的学校演讲。在巡回演讲过程中,还为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举行捐款活动。此后至今,演讲小组已在各个学校演讲70多场,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随后他又代表律协和贵州省团委联系,成功地共同举办了“贵州省首届青少年维权论坛”,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到贵州就未成年人保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2010年,陈会琪在未成年人普法工作中发现,我国缺乏一本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的法律图书,由此他萌生了编一套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漫画书的想法,并付诸行动。利用业余时间,历时近一年,陈会琪和一群热爱公益的律师编撰了《漫画本未成年人普法小丛书》,该书一套四本,分为《法律在我身边》《法律为我护航》《法律给我智慧》《法律给我权利》。该书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用故事和漫画结合完整地介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相关法律,系全国第一套用漫画形式完整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丛书,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深受少年儿童和家长的喜爱。
   为了扩大维权范围和建立更好的维权平台,2010年,陈会琪策划成立贵州省律师协会 “青少年维权工作站”,免费为家庭生活困难的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服务,在贵州省司法厅和贵州省律师协会的支持下,工作站在2011年4月挂牌成立,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和专职公益律师。 
每年,陈会琪近二分之一时间花在了公益事业上。“我在办公室的时间很少,上一周都在山区学校进行普法小课堂,看我办公室已经乱得不像样子了。”说到这儿,陈会琪不好意思地笑了。 虽然挣钱的时间少了,但他依旧很快乐很执著地从事着这一份他喜爱的事业。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为了正义》一书,对他作出了“在推动贵州律师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高度评价。


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支撑

   如何为留守儿童撑起保护伞,怎样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其打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贵州省一直没有停止努力,出台了很多措施和办法。
   农村留守儿童因缺少家庭必要的监督和引导,容易出现学习成绩欠佳、言行举止不良和心理健康失衡等问题,普遍陷入“成长困境”。为了让农村留守儿童感受更多的亲情关爱,健康快乐成长,贵州省要求留守儿童达50人及以上的学校按规定建立标准的“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之家”设有能满足留守儿童活动的功能教室、亲情话吧、活动室、阅览室、室外活动场地等,配备带视频、话筒、能上网的电脑以及亲情电话、电视机等设备。
   在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们过上了充实的集体生活,宿舍有整齐摆放的被子,图书角有供同学们随时取阅的书籍、报纸、杂志,活动室里有电视、兵乓球台等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在亲情视频室,同学可在学校和父母通电话和视频聊天,家长也可以向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在这所学校里我已经生活了五年了,现在学校里一年一个样,我们可以在干净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在卫生的食堂里吃饭,可以在‘留守儿童之家’里看书、活动,用‘亲情电话’和爸爸妈妈说话……”这是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小屯乡小屯小学一名学生的心里话,他和全县两万余名留守儿童一样,在学校里有一个温馨的“家”。
   牛场乡果宝小小学的李丽同学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后跟母亲生活,母亲外出务工后她常年寄宿在学校,她课余时间基本上都在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里度过。“我最喜欢这里的电话和电脑,因为我可以通过它们与远在上海的妈妈说话,有时候还可以通过电脑上安装的小摄像头与我的妈妈见面。我喜欢贴在这里的‘留守儿童之家’标志,看到它们,我有一种亲切感,有一种温馨的家的感觉……”在李丽眼里、心里,留守儿童之家就是她的另一个家。
   据了解,2015年,贵州省将新建1000个标准化留守儿童之家,确保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常态化。贵州省教育厅要求,各地新建留守儿童之家要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准确掌握留守儿童信息,并定期对留守儿童之家设备检查和维护,保障设施设备完好。与此同时,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生活管理、教育管理、活动开展、心理咨询和安全卫生等工作制度,使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不仅如此,留守儿童之家还要落实留守儿童“三优先”原则,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优先保障留守儿童用餐需求,优先保障留守儿童能够就近走读入学,实现留守儿童“应入尽入”。贵州省政府还成立了贵州省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政策措施制定和重大问题的解决。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说:“要关心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完善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去年,李克强总理在陕西看望农村留守儿童,并与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的父亲通电话,称“你们在外打工不仅给家里增加收入,也给国家作了贡献,你们是国家的功臣”。无论高层还是顶层设计,都极为关注广大留守儿童。然而,留守儿童需要的不仅仅是关注,而是实打实的关怀;留守儿童的保护伞应由全社会共同撑起,最该举伞的人却应该是他们的爸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