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守望正义:检务规范基层行》专题报道之二
给自己的人生多留一点回忆
-- ——访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检察官张敬艳
“路,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只要对百姓有利,就要大胆去尝试。”这是即将在全国公映的电影《人民检察官》中的开场白。
电影中的主人公张为民,是一位“铁肩担道义,执法见忠诚”的人民检察官,其原型就是山东省党代表、省人大代表、菏泽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兼牡丹区检察院检察长张敬艳。
作为从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检察官,张敬艳对于检察官职业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你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你捧在手上。”张敬艳说。
步入检察系统30年来,张敬艳先后从事过反贪、公诉、反渎等工作,从一名普通的检察干警一步步走向基层检察长的领导岗位。他热爱学习,积累了4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直接办理或领导办理的案子达15000多件,案案公正;他带领创新的“侦防一体”“公诉三书”等70多项工作经验,被上级领导机关转发推广。
辛勤的工作为张敬艳换来了诸多荣誉,他54次立功受奖,先后两次荣立个人一等功,8次荣立个人二等功。今年2月,张敬艳获得了全国首届“守望正义——群众最喜爱的检察官”荣誉称号。
然而,张敬艳并没有被如此多的荣誉冲昏头脑,在面对记者采访时,他谦虚地表示:“我不想再出名了,只想踏踏实实为群众做点实事,希望你们多宣传我们院的一些创新制度。”
这些话说起来容易,但是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里要真正做到有多难,张敬艳有着切身体会。
菏泽牡丹区某局局长郭某,和张敬艳都曾经是牡丹区人大代表,开人代会时,他们住在一个房间,结果郭某因涉嫌受贿被立案侦查,张敬艳去提审郭某。见到张敬艳后,郭某老泪纵横:“张检,我对不起您,咱俩曾经在一个屋里住过,亲如兄弟,现在我犯罪了,很后悔,请您照顾照顾吧。”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有情,法律无情。”张敬艳的话掷地有声,最终郭某表示一定要真心悔罪,争取宽大处理。
每当面对这样的场景,张敬艳都感到心酸,但是既然选择了检察官这一职业,在法与情的角逐面前,他总是选择法律。
张敬艳的表侄因为盗窃摩托车被刑事拘留,表嫂带着礼品和5000元现金来到张敬艳家中:“大兄弟,我就这么一个儿子 ,你看他一时糊涂犯了错,你费费心,给他一个机会。”
“嫂子,这可不行,我如果把侄子放了,那不是帮他,是害了他,他将来会更加肆无忌惮。”张敬艳想说服表嫂:“再说,我作为一名检察官,应当带头守法,如果对自己的亲人网开一面,哪还有公平正义可言?”
张敬艳拒绝了表嫂的请求,并让她把礼品和现金拿了回去,而张敬艳表侄最终被判了三年有期徒刑。
作为一名检察官,除了要时刻面对情与法的抉择,在办案时还会经常遇到一些难啃的“硬骨头”。
2006年张敬艳担任检察长后,仍然坚持在办案第一线,在干警看来,检察长主要应该是宏观指导,对他的做法有些不理解,而张敬艳却常说:“办案是我的老本行,不能丢。”他始终认为:“硬骨头”,检察长就应该亲自去啃,检察长带头办案,还能够在办案中为干警撑腰鼓劲。
犯罪嫌疑人赵某是某建筑公司经理,在被掌握证据的情况下,被传唤到检察院。他自以为财大气粗、关系网广,无论办案人员怎样对其说服教育,他根本不屑一顾,竟然还十分嚣张地对办案人员说:“我也不是瞧不起你们,今天我啥也不会交代,我现在看着表,到十二小时你们就得放我。你们要是敢拘留我,我天天请你们吃饭。”并说出了一大堆社会关系,认识这个、认识那个。而此时几个说情人在检察院大门外等着想见张敬艳。
得知这些情况后,张敬艳走进了讯问室,赵某傲慢地半躺在椅子上,根本没看他一眼。张敬艳开门见山:“不管你认识多少人,也不管有多少人为你说情,我们办案凭的是证据,今天即便是所有的说情人都站在咱俩面前,我也敢拘留你,这个饭你请定了。”当赵某知道张敬艳是检察长后,急忙赔礼道歉、低头认罪。就这样,在说情人的眼皮子底下,赵某依然被刑事拘留。
据了解,从检30年来,张敬艳先后直接或领导办理了15000多起案件,实现了案案公正。
在张敬艳看来,一个嫌疑人判几年不是执法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在于教育挽救,挽救了一个人,也就挽救了一个家庭。
犯罪嫌疑人刘某,犯罪金额并不大,本来可以取保候审,但他怕交代了问题反而会被重判,一直认罪态度不好,也一直被羁押。但证据充分,按理说案件办到这里,提起公诉、从重判处,也是罪有应得。
但张敬艳认为,对于一些不知法、不懂法的犯罪嫌疑人,能拉一把还是拉一把。他亲自到看守所给刘某讲法律讲政策,但刘某就是听不进他的话,几天后,张敬艳突然想起刘某曾说过他的女儿4个月后就要参加高考。
“如果高考前能见到父亲,对孩子来说,绝对是一种安慰。”于是张敬艳再次跑到看守所劝解刘某。刘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哽咽着说:“我现在才明白,您真的是为我着想!”于是,他如实交代了自己的问题。
高考结束后,刘某跑到办公室高兴地告诉张敬艳,孩子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
在多年的执法过程中,张敬艳始终坚信,公平正义是有温度的,办案效果是公正执法的重要衡量尺度。
村民高某因与丈夫发生口角,一时想不开,跑到婆婆家,将一瓶汽油倒在沙发上点燃,幸亏扑救及时,只造成沙发等物品烧毁。公安机关以涉嫌放火罪予以报捕。
本来,检察院只要作出批捕决定就算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可张敬艳在听取汇报时,对这起家庭纠纷案件问的很细:高某的孩子多大了?夫妻感情是否真正破裂?双方老人怎样赡养?
当得知孩子才10岁、夫妻闹别扭只是一时冲动后,张敬艳认为,办了这个案子,决不能让这个家庭破裂,于是就决定按构成犯罪无逮捕必要处理了此案。
高某得知这个决定后,当面向婆婆道歉,在一旁参加监督的村干部代表激动地表示:“这个家保住了,俺们村也就更太平了,家家户户更会好好守法了。”
正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专注与思考,使张敬艳在保证严格司法的同时,创新出了多项检察制度,“案情导航”制度无疑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2010年年底,张敬艳在外开会时,突然得知一个让他震惊的消息:牡丹区几名回族老人到省里上访,反映检察院不惩治犯罪,可能还要放人。张敬艳马上向牡丹区检察院了解情况,得知实际情况是不但没有放人,而且案件再过两天就要开庭审理。
原来,牡丹区检察院在处理这起涉及被害人较多的诈骗案时,对案件进行了两次复查,由于办案时间比较长,有人误传检察院要放人,不明真相的当事人才带领一群人到省里上访。当他们知道案件马上要开庭的消息后,愧疚不已,专门赶到检察院向办案人员道歉。
然而,这件事却引起了张敬艳反思,如何从源头上消除当事人与检察机关的种种误解?经过思考和总结,张敬艳认为:每起案件的办理,都是关乎犯罪嫌疑人家属和被害人切身利益的大事,如果不能够及时了解到案件诉讼过程,他们肯定心里不安,甚至对检察机关能否公正办案产生猜疑。如果将案件当事人想急于知道的情况及时主动地告知,不就能避免产生不应发生的矛盾了吗?
2011年初,经过认真研究,张敬艳在牡丹区检察院创新推行了“诉案件当事人及其近亲属告知制度”,要求办案人员受理案件后,除法律规定需要保密的事项外,将诉讼进程和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及其家属享有的权利义务,办案人员的联系电话、廉洁承诺等内容,及时告知犯罪嫌疑人家属及被害人。使当事人既清楚案件的办案程序,又清楚办理案件的法定期限以及轻微刑事案件可以调解处理的情形和条件,避免了当事人的猜疑,很好地稳定了当事人情绪。
据了解,近些年除“案情导航”制度外,张敬艳在全国检察机关率先成立了“农民工检察维权服务中心”“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家属及被害人救助中心”,最早推行了刑事救助制度。创新的“侦防一体化”运行机制,受到了曹建明检察长的批示肯定;《诉前敦促犯罪嫌疑人认罪悔过书》《诉前对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告慰书》《对被不起诉人教育训诫书》“公诉三书”制度,被中政委、高检院转发推广。
牡丹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书京说:“从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检察工作年年有突破、年年有创新,敬艳同志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心工作。”
在5月份中宣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美人物发布厅——群众最喜爱的检察官”的发布现场,张敬艳获得了“写敬民篇,三书寄意崇高范;循推理法,一院滋春沐艳阳”的评价。
回顾30年的检察官生涯,张敬艳在工作上收获颇丰的同时,对家人充满了愧疚,也更加感激家人对自己的支持与理解。
2014年9月17日,张敬艳在日记里写道:“这是我终身难忘的一天。”
原来,张敬艳70多岁的老父亲因颈椎长期压迫神经,面临着瘫痪的危险,这给从来没有进过手术室的老人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去北京动手术前,父亲一再嘱咐张敬艳:“再忙,我做手术那天你也要赶到北京。”
张敬艳答应了父亲,可偏偏就在父亲动手术的前一天,上级检察院交办给牡丹区检察院一起重大案件,作为案件的总指挥,责任让他留了下来。
第二天中午,一天一夜一直没有合眼的张敬艳,接到母亲发来的短信,得知父亲手术成功,心情难以平静。几天后,他赶到北京,父亲抓住他的手说:“敬艳,别人的手术动了一个多小时,我的手术动了四个多小时,我当时一直在想,万一我下不了手术台,就见不到你了。”
父亲没有流露出一点责怪他的意思,张敬艳却站在父亲面前泪流满面。
“因责任难圆小爱,因责任担当大爱。”牡丹区检察院首批人民监督员、二十一中校长李香凤由衷感慨地说。
“作为一名检察官,一名基层检察长,为检察工作的发展作出点贡献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不想虚度人生、浪费光阴,等退休了,想干也没机会了,我想给自己的人生多留下一点回忆。”张敬艳在接受采访时最后说。
电影中的主人公张为民,是一位“铁肩担道义,执法见忠诚”的人民检察官,其原型就是山东省党代表、省人大代表、菏泽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兼牡丹区检察院检察长张敬艳。
作为从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检察官,张敬艳对于检察官职业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你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你捧在手上。”张敬艳说。
步入检察系统30年来,张敬艳先后从事过反贪、公诉、反渎等工作,从一名普通的检察干警一步步走向基层检察长的领导岗位。他热爱学习,积累了4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直接办理或领导办理的案子达15000多件,案案公正;他带领创新的“侦防一体”“公诉三书”等70多项工作经验,被上级领导机关转发推广。
辛勤的工作为张敬艳换来了诸多荣誉,他54次立功受奖,先后两次荣立个人一等功,8次荣立个人二等功。今年2月,张敬艳获得了全国首届“守望正义——群众最喜爱的检察官”荣誉称号。
然而,张敬艳并没有被如此多的荣誉冲昏头脑,在面对记者采访时,他谦虚地表示:“我不想再出名了,只想踏踏实实为群众做点实事,希望你们多宣传我们院的一些创新制度。”
决不让法律天平失衡
作为一名有着30年经验的司法人员,张敬艳不会忘记自己的第一职责是什么:“让每一起案件都成为公平正义的载体,让每一个当事人都感受到法律的公正,让每一个干警都成为公正廉洁的执法者。”这些话说起来容易,但是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里要真正做到有多难,张敬艳有着切身体会。
菏泽牡丹区某局局长郭某,和张敬艳都曾经是牡丹区人大代表,开人代会时,他们住在一个房间,结果郭某因涉嫌受贿被立案侦查,张敬艳去提审郭某。见到张敬艳后,郭某老泪纵横:“张检,我对不起您,咱俩曾经在一个屋里住过,亲如兄弟,现在我犯罪了,很后悔,请您照顾照顾吧。”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有情,法律无情。”张敬艳的话掷地有声,最终郭某表示一定要真心悔罪,争取宽大处理。
每当面对这样的场景,张敬艳都感到心酸,但是既然选择了检察官这一职业,在法与情的角逐面前,他总是选择法律。
张敬艳的表侄因为盗窃摩托车被刑事拘留,表嫂带着礼品和5000元现金来到张敬艳家中:“大兄弟,我就这么一个儿子 ,你看他一时糊涂犯了错,你费费心,给他一个机会。”
“嫂子,这可不行,我如果把侄子放了,那不是帮他,是害了他,他将来会更加肆无忌惮。”张敬艳想说服表嫂:“再说,我作为一名检察官,应当带头守法,如果对自己的亲人网开一面,哪还有公平正义可言?”
张敬艳拒绝了表嫂的请求,并让她把礼品和现金拿了回去,而张敬艳表侄最终被判了三年有期徒刑。
作为一名检察官,除了要时刻面对情与法的抉择,在办案时还会经常遇到一些难啃的“硬骨头”。
2006年张敬艳担任检察长后,仍然坚持在办案第一线,在干警看来,检察长主要应该是宏观指导,对他的做法有些不理解,而张敬艳却常说:“办案是我的老本行,不能丢。”他始终认为:“硬骨头”,检察长就应该亲自去啃,检察长带头办案,还能够在办案中为干警撑腰鼓劲。
犯罪嫌疑人赵某是某建筑公司经理,在被掌握证据的情况下,被传唤到检察院。他自以为财大气粗、关系网广,无论办案人员怎样对其说服教育,他根本不屑一顾,竟然还十分嚣张地对办案人员说:“我也不是瞧不起你们,今天我啥也不会交代,我现在看着表,到十二小时你们就得放我。你们要是敢拘留我,我天天请你们吃饭。”并说出了一大堆社会关系,认识这个、认识那个。而此时几个说情人在检察院大门外等着想见张敬艳。
得知这些情况后,张敬艳走进了讯问室,赵某傲慢地半躺在椅子上,根本没看他一眼。张敬艳开门见山:“不管你认识多少人,也不管有多少人为你说情,我们办案凭的是证据,今天即便是所有的说情人都站在咱俩面前,我也敢拘留你,这个饭你请定了。”当赵某知道张敬艳是检察长后,急忙赔礼道歉、低头认罪。就这样,在说情人的眼皮子底下,赵某依然被刑事拘留。
据了解,从检30年来,张敬艳先后直接或领导办理了15000多起案件,实现了案案公正。
公平正义也有温度
“在我们这里,党委政府信任他,人民群众信赖他,在老百姓眼里,他就是公平正义的化身。”菏泽市人大代表马建敏如此评价张敬艳。在张敬艳看来,一个嫌疑人判几年不是执法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在于教育挽救,挽救了一个人,也就挽救了一个家庭。
犯罪嫌疑人刘某,犯罪金额并不大,本来可以取保候审,但他怕交代了问题反而会被重判,一直认罪态度不好,也一直被羁押。但证据充分,按理说案件办到这里,提起公诉、从重判处,也是罪有应得。
但张敬艳认为,对于一些不知法、不懂法的犯罪嫌疑人,能拉一把还是拉一把。他亲自到看守所给刘某讲法律讲政策,但刘某就是听不进他的话,几天后,张敬艳突然想起刘某曾说过他的女儿4个月后就要参加高考。
“如果高考前能见到父亲,对孩子来说,绝对是一种安慰。”于是张敬艳再次跑到看守所劝解刘某。刘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哽咽着说:“我现在才明白,您真的是为我着想!”于是,他如实交代了自己的问题。
高考结束后,刘某跑到办公室高兴地告诉张敬艳,孩子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
在多年的执法过程中,张敬艳始终坚信,公平正义是有温度的,办案效果是公正执法的重要衡量尺度。
村民高某因与丈夫发生口角,一时想不开,跑到婆婆家,将一瓶汽油倒在沙发上点燃,幸亏扑救及时,只造成沙发等物品烧毁。公安机关以涉嫌放火罪予以报捕。
本来,检察院只要作出批捕决定就算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可张敬艳在听取汇报时,对这起家庭纠纷案件问的很细:高某的孩子多大了?夫妻感情是否真正破裂?双方老人怎样赡养?
当得知孩子才10岁、夫妻闹别扭只是一时冲动后,张敬艳认为,办了这个案子,决不能让这个家庭破裂,于是就决定按构成犯罪无逮捕必要处理了此案。
高某得知这个决定后,当面向婆婆道歉,在一旁参加监督的村干部代表激动地表示:“这个家保住了,俺们村也就更太平了,家家户户更会好好守法了。”
创新成为规范司法的驱动力
据介绍,在张敬艳的生活轨迹里,从白天到黑夜,几乎忙的都是工作,就连春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也很少休息。正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专注与思考,使张敬艳在保证严格司法的同时,创新出了多项检察制度,“案情导航”制度无疑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2010年年底,张敬艳在外开会时,突然得知一个让他震惊的消息:牡丹区几名回族老人到省里上访,反映检察院不惩治犯罪,可能还要放人。张敬艳马上向牡丹区检察院了解情况,得知实际情况是不但没有放人,而且案件再过两天就要开庭审理。
原来,牡丹区检察院在处理这起涉及被害人较多的诈骗案时,对案件进行了两次复查,由于办案时间比较长,有人误传检察院要放人,不明真相的当事人才带领一群人到省里上访。当他们知道案件马上要开庭的消息后,愧疚不已,专门赶到检察院向办案人员道歉。
然而,这件事却引起了张敬艳反思,如何从源头上消除当事人与检察机关的种种误解?经过思考和总结,张敬艳认为:每起案件的办理,都是关乎犯罪嫌疑人家属和被害人切身利益的大事,如果不能够及时了解到案件诉讼过程,他们肯定心里不安,甚至对检察机关能否公正办案产生猜疑。如果将案件当事人想急于知道的情况及时主动地告知,不就能避免产生不应发生的矛盾了吗?
2011年初,经过认真研究,张敬艳在牡丹区检察院创新推行了“诉案件当事人及其近亲属告知制度”,要求办案人员受理案件后,除法律规定需要保密的事项外,将诉讼进程和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及其家属享有的权利义务,办案人员的联系电话、廉洁承诺等内容,及时告知犯罪嫌疑人家属及被害人。使当事人既清楚案件的办案程序,又清楚办理案件的法定期限以及轻微刑事案件可以调解处理的情形和条件,避免了当事人的猜疑,很好地稳定了当事人情绪。
据了解,近些年除“案情导航”制度外,张敬艳在全国检察机关率先成立了“农民工检察维权服务中心”“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家属及被害人救助中心”,最早推行了刑事救助制度。创新的“侦防一体化”运行机制,受到了曹建明检察长的批示肯定;《诉前敦促犯罪嫌疑人认罪悔过书》《诉前对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告慰书》《对被不起诉人教育训诫书》“公诉三书”制度,被中政委、高检院转发推广。
牡丹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书京说:“从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检察工作年年有突破、年年有创新,敬艳同志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心工作。”
三十年检察路的舍与得
从1985年进入检察系统工作至今,张敬艳的检察道路已经整整走了30年,因为杰出的工作能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他54次立功受奖,先后两次荣立个人一等功,8次荣立个人二等功,同时获得“山东省十大新闻人物”“感动齐鲁十大政法人物”等荣誉称号,被团中央等12部委表彰为“中国优秀青年卫士”,被高检院表彰为“全国模范检察官”,被中央政法委表彰为“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被中组部表彰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在5月份中宣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美人物发布厅——群众最喜爱的检察官”的发布现场,张敬艳获得了“写敬民篇,三书寄意崇高范;循推理法,一院滋春沐艳阳”的评价。
回顾30年的检察官生涯,张敬艳在工作上收获颇丰的同时,对家人充满了愧疚,也更加感激家人对自己的支持与理解。
2014年9月17日,张敬艳在日记里写道:“这是我终身难忘的一天。”
原来,张敬艳70多岁的老父亲因颈椎长期压迫神经,面临着瘫痪的危险,这给从来没有进过手术室的老人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去北京动手术前,父亲一再嘱咐张敬艳:“再忙,我做手术那天你也要赶到北京。”
张敬艳答应了父亲,可偏偏就在父亲动手术的前一天,上级检察院交办给牡丹区检察院一起重大案件,作为案件的总指挥,责任让他留了下来。
第二天中午,一天一夜一直没有合眼的张敬艳,接到母亲发来的短信,得知父亲手术成功,心情难以平静。几天后,他赶到北京,父亲抓住他的手说:“敬艳,别人的手术动了一个多小时,我的手术动了四个多小时,我当时一直在想,万一我下不了手术台,就见不到你了。”
父亲没有流露出一点责怪他的意思,张敬艳却站在父亲面前泪流满面。
“因责任难圆小爱,因责任担当大爱。”牡丹区检察院首批人民监督员、二十一中校长李香凤由衷感慨地说。
“作为一名检察官,一名基层检察长,为检察工作的发展作出点贡献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不想虚度人生、浪费光阴,等退休了,想干也没机会了,我想给自己的人生多留下一点回忆。”张敬艳在接受采访时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