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源治理的“龙岗样板”

  “不用打官司,也不用交诉讼费,却能在社区见到法官,真方便。”这是中海怡翠“无讼社区”驻点法官李怡听到最多的一声赞叹,她也因此感到欣慰。
  近日,记者深入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采访,了解龙岗法院诉源治理的始末与细节。
  
  驻点法官主动融入社区
  2021年4月14日,对于龙岗区吉华街道的中海怡翠社区而言,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两万多居民有了新的奋斗目标——无讼社区。
  作为深圳市首个“无讼社区”,中海怡翠“无讼社区”创建两年多来,让龙岗法院驻点法官走出了相对封闭的法院审判环境,找到了新思路。
  以“无讼”为理念和努力方向,秉承抓早抓小的原则,将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最前端,最大程度将矛盾纠纷化解掉,法官主动融入基层,赢得百姓认可。
  “选择中海怡翠社区做试点,一方面是社区群众基础比较好,居民很热心,愿意反映和协调民生问题;另一方面,社区所在的布吉法庭案件量特别大,曾被称为全国第一个‘万案法庭’,所以我们有必要去做诉源治理工作。”李怡告诉记者。
  据悉,布吉法庭成立于1982年,2009年收案首次过万,被称为全国第一个“万案法庭”。在2014年4月拆分出坂田法庭之前,布吉法庭曾经是全国最大的法庭。
  在全国第一个“万案法庭”辖区创建深圳市第一个“无讼社区”,这是何等艰难!李怡认为,要敢于啃硬骨头才能打响品牌。
  经过层层努力,她圆满化解了茵悦之生花园小区公共用房权属问题,涉及上千户业主,与开发商缠扰10余年,了结相关诉讼100余件。
  李怡多次与业主进行沟通,达成一揽子协议;充分借助社区资源和法院力量,联系上开发商;通过召开业主大会,达成合意。最终,让业主拿到了赔偿,开发商也没有因此而产生新的案件。
  “作为法官,平时工作量非常大。”李怡坦言,“工作就是着眼于迅速把案子化解,与群众接触仅限于审理范围,有一定的距离感。”
  现在,她超出单纯的审判工作,深入剖析案子,深入群众中去,更加注重效果意识,也更注重源头化解。
  “抓前端,治未病”“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状态”“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无讼社区”的这些理念,赫然悬挂于中海怡翠道路两旁,并深植于李怡内心。
  社区是城市管理的“最小细胞”,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承载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向往。
  李怡表示:“法官主动融入社区,需重新学习一线基层治理的知识,也要汲取社区同事做群众工作的经验方法。”于她而言,社区驻点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驻点法官有时现场办公,有时通过电话或视频远程指导,主要进行调解指导、司法确认和普法宣传。“无讼社区”创建还要进行相应的考核,考核指标包括但不限于调解介入率不低于80%、调解成功率不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万人成讼率呈下降趋势等等。
  “将驻点法官诉源治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指标,重点考核‘化解矛盾’质效,切实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龙岗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许绿叶介绍道。
  2022年,龙岗全区调解矛盾纠纷54225件,无论是调解介入率还是调解成功率都大幅提升,万人成讼率相应锐减。
  如今,无讼之花遍开龙岗,全区111个社区全面铺开了“无讼社区”工作。置身其中,调解场面就像菜市场一样热闹,正是有了驻点社区的门庭若市,才能维护法院的庄严权威。
  
  法院驻街道工作站帮助减少诉累
  深圳“无讼社区”的序曲是街道工作站,由龙岗法院驻南湾街道工作站奏响。
  8月23日,记者走进南湾工作站,只见桌旁围坐了不少人,像是在开会。原来,他们是一宗工伤纠纷的涉事代表:工人、承包方、施工方,在驻站法官肖旭耀的指导下,根据专职调解员指引,涉事三方分别签字、摁手印,达成调解协议。
  如果说,“无讼社区”是龙岗诉源治理的深水区,那么,法院驻街道工作站就可谓前期试水了——在融入社区之前,法院先尝试融入街道,以法院驻街道工作站的方式开展工作。
  “无论是驻街道工作站调解还是法院审判,司法确认最终都是由法官作出结论。”龙岗法院驻南湾工作站首任站长、驻站法官肖旭耀表示。
  “不过,驻街道工作站的程序简单多了,像上述纠纷调解,对于当事人几乎零成本,不会产生诉累。”肖旭耀补充道。 
  “在南湾设立工作站是出于该街道未设人民法庭的考虑。”肖旭耀告诉记者,“法院进驻街道开设工作站,有专职调解员从中调处,还有法官随时从旁指导,涉事方往往都愿就近找到工作站,希望得到帮助。”
  自2020年12月南湾工作站正式挂牌以来,南湾的群众很快就知道有事儿得找“肖站”。
  记者现场看到,在“肖站”的指导下,调解员对于各方事实作出了清晰认定,确定了相应责任和赔偿金额,三方代表签订了调解协议并当场完成司法确认。随后,企业代表向伤者支付了赔偿款,案结事了。
  南湾首战告捷之后,其经验得到大力推广,全区未设法庭的6个街道全部依次设立了工作站。
  宝龙街道党工委委员陈志军曾在法院工作过,对于政府工作与法官指导调解有着更为充分的对比性认识。他说,很多老百姓认为法院很严肃,会产生抗拒的心理,现在法院在街道设立工作站,物理距离拉近了,心理距离也亲近了。
  “法院在没有法庭的街道设立工作站,对于疑难复杂的纠纷提前给予街道调解员专业指导,帮助理清处理思路,而且,法官的权威性更高,当事人往往更加信任,调解效果当然就更好。”宝龙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罗飞凡说。
  驻站法官有时会遇到调解协议存在问题的情况,看似“案结”并没有真正“事了”。法官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起重要的把关作用,既为调解员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保证,也为当事各方释明法律依据。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现代都市,人们的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均较强烈。深圳人口结构又有其自身特点,最明显的就是外来人口多,非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二,是一个典型的“陌生人社会”,这在客观上给社会稳定构成了挑战。
  2021年5月25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的意见》,赋予深圳新的重大战略机遇和历史使命。
  龙岗法院院长刘一粟表示:“深圳人来自五湖四海,伴随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纠纷也不断增多,法院收案压力日益增大。龙岗法院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诉源治理大格局,推动形成多方联动、协同治理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在龙岗法院工作了30年的易旭红,目睹积案逐年增加,不利于办案效率提升,却一筹莫展。“这两年通过狠抓诉源治理,每个法官的人均存案出现了大幅下降。”诉源治理的龙岗战绩令她极其开心。
  “来了就是深圳人”绝不仅仅是句口号,龙岗的诉源治理工作正在引导人们从心理、情感、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真正感受到家园的归属感。
  
  “无讼园区”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无讼,是司法的终极目标,在很多人看来,不过是个愿景。
  然而,自“无讼园区”创建两年来,东维丰园区真是一桩诉讼也没发生过。
  “这个园区非常争气!”参与“无讼园区”筹建工作的坪地法庭庭长曾友林表示。
  为了矛盾纠纷不出园区、不成讼,园区自身有一套高效的管理运营办法。比如,进行高端园区定位,筛选好的企业入驻;待企业入驻之后,深入掌握企业发展状况,想方设法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必要时还要把糟糕的企业清理出去。
  园区所在的坪地街道商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时矛盾涉及的钱并不多,只是争一口气的问题,解事结,化心结,我让大家想开点,利益相互让一让。”坪地街道商会会长陈惠东说。
  商会具有广泛联系企业的优势,大部分企业都是商会会员,商会帮助化解民营经济纠纷,协同社会治理。商会会长陈惠东本身也是企业家,他鼓励企业家们要节约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而不消耗在诉讼之中。
  商会一旦有调解需求,法院就会立即赋能指导,把经济纠纷化解在萌芽。金额不大的当场履行协议,握手言和;金额较大的进行司法确认,直至调解双方满意为止。
  在陈惠东的巧妙化解之下,调解往往还能产生附加值,矛盾双方变成企业客户和生意上的朋友。会员口口相传,都知道遇到问题找商会,有的企业虽不在该辖区也会找到坪地街道商会来调解。
  法院将司法审判资源导入商会,有效提高了调解过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满足了民营企业纠纷多元、快速、有效化解的实际需求。
  中华传统文化主张以和为贵,和气生财。龙岗法院坚持能动司法,通过关口前移、工作下沉,探索建立法院驻街道工作站、“无讼社区”、“无讼园区”,形成了以诉源预防为先导、非诉解纷在前端、司法裁判为终局的诉源治理体系,对于“天下无讼”的美好愿景,无疑是一个颇为有益的实践。
  ● 责任编辑:吴怡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