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四下基层’优良作风”系列报道之五

“四下基层、四解四促”的宁德实践

  “这么多天了,下水管道还没修好,影响到我们正常生活了……”
  今年8月的一天,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双城镇居民关先生因自家下水道管网改造滞后,与邻居产生矛盾。关先生将矛盾纠纷上报“草根和事佬”工作室,“金牌和事佬”——谢圣耀收到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了解情况并进行调解。
  在柘荣,像谢圣耀这样的离退休党员干部、经济能人、族老乡贤等“草根和事佬”目前有526名,分别在全县9个“草根和事佬”超市、132个工作室中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构建起了全县“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调解大格局。
  近年来,为切实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宁德各地党员干部沉下基层、融入到群众中去,在常态化开展“四下基层、四解四促”活动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根据地方实际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服务品牌,形成了一批各具地方特色的好机制、好方法、好经验。上述柘荣“草根和事佬”调解品牌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了解到,宁德自2014年以来,常态化开展“四下基层、四解四促”活动,即,信访接待下基层,解矛盾促和谐;现场办公下基层,解难题促民生;调查研究下基层,解瓶颈促发展;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解疑惑促落实。
  
  探索社会治理“心”路径
  古田县是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到基层调研走访的第一站。他当时强调,“群众提出来的问题不要怕,不要回避,一定要深入到基层去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你越是害怕困难、回避困难,困难就越多,群众意见就越大”。古田县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动摇,积极探索社会治理“心”路径,在宁德率先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成功构建起“一中心、两站、三校、四品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基层社会治理和矛盾纠纷化解注入“心”力量。
  “一中心”即古田县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承担专项组日常工作;“两站”即心理援助站与心理健康辅导站,是古田社会心理服务专业资源与技能技术的支撑机构;“三校”分别是古田县干部舒心讲堂、社会心理服务人才学校、绿洲家长学校,构建起了覆盖县乡村和相关部门的社会心理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四品牌”指的是着力打造“湖的魅力、侨的内涵、心的故事、人的文章”四个特色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品牌。
  记者了解到,古田在完成县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在乡一级探索设立“解忧杂货铺”,在村一级设立“心灵驿站”,解决社会心理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已完成凤埔乡“解忧杂货铺”试点建设,依托“晨巡晚议”乡村治理服务中心,由乡党政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人大代表、老支书、专职调解员等担任“掌柜”,在受理群众纠纷调解、法律咨询等业务的基础上,开展干群心理体检、减压等工作,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在长岭村、苏墩村、坂中村完成“心灵驿站”试点建设,以坚持了60年的“晨巡晚议”议事机制为着力点,为村民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及心理健康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古田还是福建省最大的库区移民县。为此,古田县将库区移民文化融入到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当中,通过组织开展“移民记忆馆”“移民房”参观体验活动,建立村级“心灵驿站”和移民“心理健康档案”等方式,让社会大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当年移民为支援国家建设,舍小家为大家的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认识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心怀感恩,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
  另外,古田是闽东第一侨乡,共有归侨侨眷近10万人,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30多万人,关心关爱侨胞侨眷心理健康意义重大。古田县通过在陈靖姑祖庙临水宫设立“侨心驿站”,广泛面向侨胞侨眷开展社会心理咨询辅导。同时,开通古田县心理健康服务热线、“心安古田”免费心理健康咨询微信号,在“平安古田”微信公众号设立“心理健康”专栏,免费开放古田县社会心理大数据AI云平台,多维度为侨胞提供“一站式”心理健康服务9000多人次。此外,组织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定期走访侨胞侨眷,线上线下连通,境内境外互动,为进一步守护古田籍华人华侨心理健康,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作出“心”贡献。
  在关注干部心理健康方面,古田县在每一期的中青班、科级班以及“四下基层”实践活动中,均开设有“舒心讲堂”,安排心理健康课程,邀请省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前来授课指导,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当好自己“心理医生”的同时,更学会如何做好人民的“解忧能手”。
  在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方面,古田县以乡音、乡俗、乡情为纽带,充分发挥“县(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乡(解忧杂货铺)村(心灵驿站)”三级联动作用,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心”秩序,实现县域治理的良治善治。2022年以来,全县共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下基层16场近5000人次,心理咨询近1000人次,转介9人次,开展应急事件哀伤辅导10人次,成功调处矛盾纠纷6549件,成功率98.04%。 
  
  构建“1+6+N”法治服务矩阵
  “要探索构建‘1+6+N’法治服务矩阵,提升服务质量,切实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百米’。”2022年年底,在柘荣召开的第四次宁德市平安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宁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黄国璋如是说道。
  如今,这个在柘荣县楮坪乡先行探索构建的“1+6+N”法治服务矩阵已经初具规模并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效,一个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正在形成。
  据了解,2022年以来,柘荣县楮坪乡以健全乡村法治体系为目标,依托乡综治中心,融合6个职能部门和N种治理力量,创新“一二三四”工作法,通过筑牢一个阵地、完善“两化”体系、实行“三色”预警、提供“四式”服务,全力打造“1+6+N”法治服务矩阵,有效实现了群众反映诉求“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的目标。
  楮坪乡按照“规模合理、功能明确、运行顺畅”的思路,设立集群众诉求服务大厅、纠纷调解室、信访评理室、检察服务点、诉非联动中心、公共法律服务站、法学会工作室、“两代表一委员”室、“草根和事佬”工作室等功能为一体的乡综治中心,打造社会治理的“指挥中枢”。同时,该乡根据县级部门不能长期固定在乡镇坐班的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创建“掌上综治中心”,推进6个部门和N种力量“在线坐班”,推动受理、流转、响应、办理、答复等全流程提速升级,实现线上线下工作平台互联互通、并轨运行。“乡综治中心基层治理阵地的建成,有效转变部门‘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实现力量整合最大化,资源最优化,真正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只到一个窗,只跑一趟路,一次办成事’。”柘荣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县法学会会长吴周介对记者说道。
  与此同时,楮坪乡强化科技赋能、数字治理,依托“雪亮工程”“平安家园”等建立“1+6+N”法治服务矩阵信息化平台,探索“网格化+信息化”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全乡划分16个综治网格,纵向上实现乡、村、网格三个层级的上下贯通,横向上做到社会治理各职能部门的共建共享。同时通过可视化、场景化的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变化趋势、快速定位业务堵点。如在面对重大事件时,可以直观展示事件关联信息和趋势态势,直连基层和部门,实现高效指挥调度。2022年以来,法治矩阵共解答法律咨询110余人次,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34件、调处案件81起、受理法律援助案件5件,实现了“零距离服务、专业化调处、综合性解决”。
  柘荣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县法学会党组书记高巧霞还向记者介绍,楮坪乡变“坐等上门”为“主动下沉”,实行三色排查预警机制,即针对村民生产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根据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程度进行“分色预警”。对一般性、常见性的矛盾纠纷列为蓝色预警;对有不稳定的苗头纠纷,可能出现小规模但可控制的群体性事件列为黄色预警;对情况紧急、问题突出、容易引发较大事件的列为红色预警。通过分色预警,把有关村里的突出矛盾和关注点勾勒出来,有针对性地组织对应部门人员上门调解,与老百姓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促使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得到化解,切实做到问题解决在基层、人员吸附在当地。据统计,2022年,全乡共排查处理各类小案件、小纠纷、小诉求、小隐患、小问题等“五小”问题237件258人次,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无越级上访人员。
  “同时,还要做好法律下基层、信访下基层、矛盾化解下基层等服务工作,进一步引导其他部门主动参与到基层治理中,实现职能部门作用在推动基层治理创新中的‘蝶变效应’,全力打通群众‘需求’与部门‘供给’有效衔接渠道。”吴周介坦言道。
  
  活用“德治”方式预防化解矛盾纠纷
  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充分发挥“德治”教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润物无声”的作用,探索出了具有柏洋特色、时代特征的德治止纷“穿针引线”工作法,营造了崇德向善、平安和谐的乡村新风尚,全村实现定分止争、善治共富,先后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村”“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等19项国家级荣誉。
  所谓“穿针引线”工作法,一是坚持党建“穿针”,以仁弘德,当好乡村治理“主心骨”。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30年来,柏洋村从党委时任老书记王周齐到新任书记王兆品,始终坚持落实在前、示范在前、自律在前,成立“全国劳模王周齐工作室”,带头参加党员志愿活动,以百姓需求为导向,当好引路人和贴心人。村书记以身作则,引导党员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的表率作用,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便民服务队,为每家每户发放便民服务卡,提供纠纷调解、用电用水等9个方面服务,通过“关键少数”做表率,引导“最大多数”跟上来,将“村民是主人,村干部是服务员”的治村理念落到实处。
  同时,柏洋村党委以“五心”工作法(办事有公心、工作有信心、发展有恒心、为民有爱心、团结有诚心)为核心,坚持“党建+有序村风培育”,组织新时代文明志愿者队伍走街串巷大力宣传文明乡风,摒除陈规陋习,为乡村发展注入移风易俗正能量;坚持“党建+村规民约”,组织开展“六讲六无”(讲公德无失信、讲文明无陋俗、讲和谐无纷争、讲健康无邪毒、讲法治无黑恶、讲奉献无私利)“枫桥式平安村”创建活动,发动村民参与修订村规民约,不断提升群众在村庄建设发展、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参与度。 
  二是坚持三制“引线”,以创促德,搭好定分止争“连心桥”。柏洋村创新实施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机制,形成了制度办事、群众说事、品茶平事的化解模式。
  创立“六事”化解制度。柏洋村建立“干部问事、民主议事、分工办事、公开诺事、跟踪督事、考核评事”的矛盾纠纷化解“六事”制度,让群众真切感受到诉求有人受理,过程公开透明,调解公平公正,结果大家满意,确保群众的矛盾纠纷有人调、调的好、好评多。
  创建“群众说事室”。柏洋村坚持“有事好商量,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的理念,由村党委牵头召集党员、村民代表、道德模范、宗族代表等有威望的人,成立群众说事党小组,设立“群众说事室”,每月定期3次开门“说事”,不定期召开“民情恳谈会”,搭建与群众面对面的沟通桥梁,畅通干群联系的渠道,将党建引领、村民自治高度融合并运用到矛盾纠纷调解中,做到“有话请你说、有结我来解、有难我来帮”。
  创新“三盏白茶”平事法。柏洋村依托本地特产福鼎白茶的特殊功效,在矛盾调解初期,调解方为矛盾双方泡上一盏清热除燥的陈年贡眉,平复矛盾双方烦躁激动的情绪;在调解尾声时,泡上一盏清新淡雅的新产牡丹,预示着矛盾转向平和;在调解成功后,矛盾双方为对方互斟一盏滋味醇和的白毫银针,象征着干戈化解。2022年至今,通过群众说事、喝茶聊事,以茶为媒,共开展85次“说事”活动,受理群众各类诉求153件,化解了平安征迁、茶园确权、农民工欠薪等领域88件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群众满意率均达100%。
  
  打造“海上社区”大联调格局
  海是宁德最大的优势,海域面积、海岸线占福建省三分之一,2020年底全市海上渔业从业人口超过15万人。如何做好海上人员的服务、管理,是一个急迫的难题。
  在霞浦县溪南镇,该镇党委政府积极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把“枫桥经验”从陆地“嫁接”到海上,聚焦海上养殖区治理难题,坚持“五化协同”理念,深化网格治理,推动一线解纷,提升服务质效,多元融合共治,强化信息支撑,全力维护海域安全稳定,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形成了“小事不出排、大事不上岸、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的新时代“海上枫桥经验”。
  其中,溪南镇创新实行了“一格一警、一事一策、力量下沉”的服务机制,由海上综治中心牵头,依托每个大网格组建一个调解小组,由海区养殖党员、法官、检察官、司法行政干部、法学会会员等“N”种人员任调解员,全面覆盖“海上社区”,形成“大联调”工作格局,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效率,确保发生即调解,调解即解决。2022年以来,已累计成功调解涉海涉渔纠纷45起,调解成功率100%,涉案金额500多万元。
  溪南镇打造新时代“海上枫桥经验”,只是霞浦县积极探索“海上社区”治理新路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霞浦县扎实做好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后半篇文章”,以溪南“七星海上社区”为试点,在做好陆上社区治理的同时,结合海上从业人员多、渔民财产集中在海上等实际情况,将陆地社区治理经验复制创新到海上,突出党建引领、科技赋能、严格管控、拓展延伸、多元共治,为海上从业人员提供治安防范、矛盾纠纷化解、养殖证申报、台风预警处置、海上养殖设施保险、海上资产流转融资、海漂垃圾治理等全方位服务。目前,全县已建成7个“海上社区”,实现6万多名海上从业人员服务管理引导全覆盖。
  与此同时,宁德市其他县(市、区)乡镇(街道)或村居(社区)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总结中不断提炼,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比如,周宁县成立全省首家“县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通过整合部门资源和社会力量,探索创新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实现群众诉求解决“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寿宁县传承弘扬冯梦龙无讼文化,探索创新“无讼解纷平台”矛盾调处工作法,通过全方位排查、零距离化解、高效能预防基层矛盾纠纷,全力打造多元化解法治化无讼解纷平台。宁德市蕉城区深入推进金融领域诉源治理工作,探索构建了“五个一”(即“一盘棋”统筹、“一站式”调处、“一体化”解纷、“一揽子”服务、“一家人”法调)工作法,创新普惠金融司法协同机制建设,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金融枫桥”样本。
  ● 责任编辑: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