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章标题:
从人大立法规划看国家立法走势
近期,随着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的公布,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任期内的立法任务清单正式浮出水面。其中,条件比较成熟、任期内拟提请审议的第一类立法项目为79件,需要抓紧工作、条件成熟时提请审议的第二类立法项目为51件。此外,立法规划还阐明了立法条件尚不完全具备、需要继续研究论证的第三类立法项目,并对法典编纂等立法设想作出了安排。
作为我国独创的一项立法管理机制,肇始于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历届人大立法规划,无不紧扣时代脉搏、引领立法全局,见证了国家法律的成长轨迹。立法规划的编制,需要对现实法治状况的深刻洞察,亦需要对未来立法蓝图的深谋远虑。就当下中国而言,既身处2010年正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后延续至今的以“完善”为目标的立法新航程,又站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立法新起点。正是这样的时代语境,奠定了本轮立法规划的底色。
其中的一大亮点是以浓墨重彩之笔,勾画了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等维度的立法方向。比如,列入规划的增值税法、消费税法、关税法以及税收征收管理法修改等项目,预示着“税收法定”的改革进程已步入收官;列入规划的粮食安全保障法、国家储备安全法等新法项目以及反间谍法、保守国家秘密法等修法项目,标志着国家安全立法正沿着广度和深度的双重轨道快马加鞭。在涉外领域,对外贸易法等修法项目纷纷纳入规划,尤其是担当对外关系领域基本法律重任的对外关系法已于近期出台,结出了落实规划的重要成果。而在新兴领域,规划不仅明确纳入了数字经济促进法、网络犯罪防治法等立法项目,而且为新就业形态、数据权属、网络治理等方面的立法储备预留了广阔的空间。
国家立法的成功标记,并不仅仅在于形式层面的制度构造,更在于直面治理的需求、紧随改革的步伐、回应人民的期待,这也是理解本轮立法规划的又一鲜明线索。以金融立法为例,孕育多年的金融稳定法作为规划中的一类项目,已经启动初审程序,迈出了金融监管法治化的关键一步。同时,涉及银行业、保险业的一系列修法项目亦现身规划,以整体推进、系统构造的立法谋略,应对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民众利益等紧迫议题。再以社会立法为例,不仅将慈善法等既有法律设置为修法项目,而且拟定了社会救助法、医疗保障法、托育服务法、养老服务法、志愿服务法等诸多新法项目,列入规划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更是于今年6月底成功问世。不难想象,以关怀弱者、保障民生为使命的社会立法,即将掀起“批量”产出的高潮,这对进一步迈向“公正社会”的历史性转型,意义深远。
综观本轮立法规划一类、二类项目,新法为60件,修法为70件。这种修立并重的路径选择,正是完善法律体系的关键所在。一方面,新法项目数量之多、领域之广,堪称空前。尤其是一些迟滞多年的立法难题,踏上闯关破冰的征途。比如,事关户籍制度改革、各界呼声不断的户籍法,首次正式列入了立法规划。此前曾6次列入立法规划却难产四十多年的电信法,再次现身本轮立法规划,有望实现真正的突破。另一方面,修法项目多维出击、深度拓进,从立法法、刑法、民事诉讼法等部门法,到统领各领域的宏观立法,再到行业性、专业性的微观立法,或将打破滞后未修的僵局,或将激活更新换代的步伐。可以预期,未来五年开疆拓土的新法创制、高歌猛进的旧法改造,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更加引人瞩目的是,本轮立法规划明确提出:“积极研究推进环境(生态环境)法典和其他条件成熟领域的法典编纂工作。”2020年诞生的民法典,已经开启了法典编纂这一全新的立法形式。而规划将法典编纂列为重点方向,则标志着国家立法将正式迈向法典化的新时代。具体到被列为优先选项的环境法典编纂,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环保资源立法已实现了量变和质变的双重飞跃。而在本轮立法规划中,这一领域新法、修法项目仍有十多部之多,足见环境资源立法的覆盖之全、分类之细、雕琢之精,由此亦为环境法典的编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显而易见,未来五年是践行法典编纂的关键时期,其所积攒的成果和经验将大大加速法典化的进程,最终在更高的层次实现国家立法的全面升级、终极完善。
更应看到,纸面的立法规划并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的立法成果,而是需要直面诸多的考验,包括:立法时机的精准把控、立法任务的分解到位、立法资源的合理配置乃至立法规划的适时调整,等等。如此,国家立法才能坚守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轨道,最终达成立法规划的美好愿景。
● 责任编辑: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