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践行新时代“浦江经验”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要通过信访渠道摸清群众愿望和诉求,找到工作差距和不足,举一反三,加以改进,更好为群众服务。”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把浦江县作为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群众的第一站,亲自倡导、身体力行,主动深入群众开展信访工作,开省级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群众的先河,对“浦江经验”的形成作出了原创性贡献。20年来,“浦江经验”历久弥新,成为持续推动信访工作改革,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思想源泉和理论指引。深入研究阐释“浦江经验”的创立逻辑、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浦江经验”的创立逻辑
  (一)理论逻辑:辩证唯物主义的创新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要义,是实现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群众信访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矛盾客观存在的必然反映,并随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演化。“浦江经验”尊重信访活动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牢牢把握信访案件的类型特点和变化规律。同时,强调要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尤其要抓“关键少数”,变被动等待群众上访为领导主动带头下访,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将意识的能动作用内化于持续推动信访工作制度改革之中,实现了信访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变革。
  (二)历史逻辑:党的群众路线思想传承和发扬
  信访工作是一项群众工作,必须坚持贯彻群众路线。我党历来高度重视信访工作,1931年,红色政权刚刚建立,便立法明确了群众的信访权利;1951年,毛泽东同志作出重要批示,确立了信访工作定位和组织机构。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不断推动信访工作改革创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新世纪新阶段,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凸显,信访工作日趋繁杂。“浦江经验”正是在关键历史节点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传承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思想,构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信访工作新格局。
  (三)现实逻辑: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需求回应
  “浦江经验”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持续探索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现实国情,决定了党政主导型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的内在需求。“浦江经验”创设的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借助核心政治力量统领全局、整合资源、凝聚共识,高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推动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局面形成。
  
  二、“浦江经验”的理论内涵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
  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浦江经验”是“人民信访为人民”工作理念的最好诠释。20年来,浦江县始终坚持“县级领导开门接访、乡级领导随时接访、村级干部上门走访”的接访机制,倾听群众呼声,关注群众诉求,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也得到了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各级领导干部“真下真访民情、实心实意办事”,深刻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精髓,增进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浦江经验”的成功实践,真正体现了“为民办实事”的执政理念,为信访制度优势向基层社会治理效能转化输送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践理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原则。“浦江经验”的工作思维就是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浦江经验”倡导的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本质上是一种主动出击的调查研究工作方式,领导干部直奔基层、直面群众、直击矛盾、直接解决问题,杜绝“漂亮话”“太极拳”,要能“啃硬骨头”“往矛盾窝里钻”。领导干部要多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开展调研,深入了解基层情况和群众诉求,找准社会矛盾根源,及早发现风险隐患,及时化解信访纠纷。
  (三)坚持依法治理的思维底线
  法治是信访工作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要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有效应对挑战、防范风险”。坚持在法治轨道内解决矛盾纠纷,是解决信访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信访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浦江经验”坚守政策和法治底线,引导群众通过合法渠道反映问题,把依法依规贯穿于信访工作全过程,合法解决好群众的合理诉求,公平公正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在下访接访过程中,领导干部应带法律专家同行,解决涉法信访问题,应遵循法律程序,维护法律权威。要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处理涉法信访,发挥维护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作用。
  (四)坚持多元共治的系统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信访案件实际上是中国基层社会问题的“容器”,容纳了诸多复杂的社会矛盾,且日益呈现出群体性、长期性、反复性等特点,案件涉及的矛盾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也成为常态。“大凡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而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的古训,信访工作应当全面协同推进,避免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机械治理局面。“浦江经验”将信访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局,有效整合各方社会治理力量,充分发挥基层治理网格员、民情民访代办员、驻企服务员“三大员”在信访矛盾治理中的基础作用,搭建社会参与信访治理的各类平台,积极调动“两代表一委员”、律师、村社干部、乡贤等社会力量在信访矛盾治理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发动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信访治理,形成多元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五)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深刻彰显了“变”与“不变”、传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反映到信访工作上,守正就是要坚持信访工作的政治性、法治性、人民性,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创新就是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信访工作方式方法。“浦江经验”不是一套一成不变的僵化做法,而是一套与时俱进、动态调整的发展机制。20年来,浦江先后探索建立县级领导领衔包案督办制,创新信访事项分类快速办理机制,实施“4+2”联心服务团“包村息访”工作机制,打造一站式受理“信访超市”,搭建数字化线上信访平台。“浦江经验”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不断迭代升级,不断拓宽信访渠道、提级信访工作效能、凝聚信访工作合力,持续推动信访工作形成制度化、体系化、标准化、数智化的成熟工作体系。
  
  三、“浦江经验”的时代价值
  (一)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完善社会治理制度
  “浦江经验”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浙江萌发和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实践中提炼形成一整套发展的、开放的社会治理理论体系,全面展现了党的全面领导和多元共治的治理理念。“浦江经验”是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进一步认识与深化的结果,有效弥补了社会治理领域的空白。我们应当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不断丰富和发展“浦江经验”的理论内涵和制度支撑,为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
  (二)深耕党的群众路线,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浦江经验”直面基层社会矛盾,主动解决群众诉求,着重强调信访工作在保持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中的桥梁作用,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生动实践。领导干部主动下访接访,在解决信访问题的同时,也解开了老百姓心中的“结”,拉近了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我们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及时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合理诉求和期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提升工作作风能力
  “浦江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情怀、群众立场和务实精神的完美诠释,也是对全体党员干部提出的工作要求。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本质上是一种工作作风的转变,要求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主动发现并满足群众需求,走的是群众路线,反的是“四风”问题。要在践行“浦江经验”中展示党员干部的实干精神,在服务好人民群众需求中增强本领意识,在履行好信访工作职责中增强担当能力。通过深入基层下访接访群众,锤炼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实现政治素质、专业素质、服务素质的全方位提升。
  (作者徐楠轩系中国计量大学副教授、法学院副院长,陈永强系中国计量大学教授、宣传部部长、现代科技学院院长)
  ● 责任编辑: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