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章标题:
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受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鼓舞,一个月前,记者一行两人入蜀,来到距离成都不到百公里的眉山。一进眉山,红柱花窗的仿古建筑群跃然入目,如卷轴、如诗章,徐徐展开眉山古今交织的绵长“苏”韵。
眉山,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出生并生活的地方,故他们也被称为“眉州三苏”。如今走进眉山,处处有“三苏”的身影。苏轼公园、苏洵小学、出自“起舞弄清影”的清影路……可以说,在眉山的公园里、街巷间、城墙边,“三苏”的印记无处不在。不过,更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三苏”的文化传承流淌在如今眉山人的血液中,炽热涌动。
此行前,记者同大多数人一样,将文学成就视为“三苏”文化的主要内容,对其蕴含特定政治主张的法治思想知之甚少。我们现下耳熟能详的很多概念,如“以人为本”“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家风”等等,其实早在九百多年前就已被“三苏”所倡导并践行。
通过采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晓耕,记者了解到:“三苏”的法治思想散见于其奏议、政论、诗词、歌赋、谱牒、散文、书信以及他人的记述之中,历经千年仍然闪耀着光芒。它们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实现文化自信,而对“三苏”文化深度挖掘也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实践。
通过采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柴荣,记者了解到:“三苏”法治文化及其司法实践,以民本、德治为指导,以教化、调解为手段,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价值,对当下我国法治建设、社会综合治理过程中,经常用到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随着采访的逐渐深入,记者既触动又欣喜之感油然而生。触动的是,还是有很多值得尊敬的优秀学者在潜心孜孜不倦地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之宝藏。欣喜的是,勤劳又有想法的眉山人重继承也善创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在眉山,记者看到了“三苏”法治文化及理念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风采。不仅被融会贯通进具体纠纷处理中,还受其影响探索创新出医疗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模式,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各方参与、专业调解、司法保障的预防调处化解医疗纠纷的“保调赔防诉”新机制,积极维护了稳定和谐的医患关系。
此行中,记者也有幸采访到四川省眉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们、眉山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们。他们或许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但他们在为人民群众排忧解惑的实际工作中,都不约而同地践行着“三苏”法治文化理念,使之虽历经近千年仍熠熠生辉。
此行后,受来自眉山政法系统受访者的使命感的感染,记者感觉自己也肩负了一定的使命,想要把“三苏”法治文化理念以己绵薄之力传播出去。只因“三苏”是眉山的、四川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
眉山之行的最后一晚,记者漫步在眉山东坡水街,即便是工作日的夜晚,水街仍然人头攒动。有茶馆的伙计赋诗表演着长嘴壶茶艺的,有舞者身着宋代襦裙翩翩起舞招揽游客的,也有水中舞台表演话剧吟诗作赋的……眉山人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着对“三苏”的怀念和热爱,为眉山这片文化沃土汇入新的生命力,也让城市文脉得以赓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