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龙港打造县域治理现代化新样板

-- ——全国首个“镇改市”探索“市管社区”扁平化治理新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这对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浙江省龙港市作为全国首个不设乡镇街道并实行“大部制、扁平化”基层治理的县级市,在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的过程中,始终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以“党建统领+扁平化、网格化、社会化、法治化、数字化”的“一统五化”为路径,对基层治理的组织体系、机构职能、机制体制进行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全面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共富单元、高标准服务的幸福单元、高品质生活的美好单元、高效能治理的智治单元、高水平安全的平安单元,探索形成了“市管社区”穿透式扁平化智治新模式,党建统领“市管社区”扁平化集成改革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一、 强化党建统领,凝聚治理合力
  一是以党建联建为抓手,织密建强基层组织新体系。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路径。近年来,龙港市通过村居规模调整和全域村改社区,将原199个村居撤并为102个社区。同时,以26个中心社区为基础,将相邻若干个社区以党建联建形式组建社区联合党委,常态化推动全市70%机关干部下沉,依托各类党群阵地盘活区域党建资源,在网格、小区、楼栋、物业等各个领域建立党组织,实现基层治理从“单兵作战”向“契约共建”转变。例如,探索建立“党建联建+红色物业”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住宅小区物业服务突出问题,推动物业服务融入社会治理创新。
  二是以“共享社·幸福里”为载体,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社区(小区)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增进居民福祉的重要阵地。龙港市围绕“人的一天、人的一生”,以社区(小区)为基本单元,在26个中心社区联合党委、102个社区和部分重点小区,按照“邻助、邻乐、邻享、邻议、邻治”要求,鼓励社区(小区)与周边单位结对,盘活驻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资源,植入邻里食堂、长者娱乐、儿童驿站、课后学堂、健康诊疗、居民议事、便民服务、文化活动等功能,打造“共享社·幸福里”基层治理共同体。通过以强带弱、以企带村、优势互补等方式,直接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打造来料加工、定向招工、品牌带动等6类“共富工坊”68个,带动乡村周边产业发展,帮助247名低收入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形成“三位一体”等特色工坊品牌。聚焦“一老一少一特”群体,创新公益特派员服务模式,常态化开展“红色星期天”活动,促进服务质量跨越提升,林家院儿童友好社区建设项目入选浙江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示范项目,老年教育联盟工作获批省级试点。

  三是以物业小区“红色微家”为重点,实施红色引擎工程。红色引擎工程是推动社区治理的动力引擎,也是探索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有效路径的具体行动。龙港市将物业小区“红色微家”作为实施红色引擎工程的主攻方向,推进13个“红色微家”先行先试,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协商配合,辖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格局。建立“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健全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红色议事、项目领办承诺、双述双评等制度,全面激活“红色网格”细胞。例如,龙城银座“红色微家”依托共建单位、结对社会组织资源,推进党群活动统筹共办,形成国学诵读、维权汇、健康快车等品牌活动,精准化、项目化推进小区治理服务落地。


  二、推进“五化融合”,激发治理动力
  一是探索建立“市管社区”的扁平化治理路径。作为全国唯一没有乡镇街道的县级市,如何让“市直管社区”高效运转,是龙港市实现县域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也是推动龙港市改革的重点难点。设市以来,龙港市大胆探索、创新实践,全面打破以往块抓条保的固定思维和模式,变革性重塑基层治理新模式、新机制、新格局,探索构建了“党建统领、市管社区、贯通网格、组团服务、整体智治”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创新社区干部提级管理模式,构建“中心社区主职干部由市委直接任命、102个社区由市委直接考核排名、中心社区干部直接参加市委相关会议、重要问题直接上报市委解决”等“四个直接”机制,将办公自动化(OA)、视频会议等系统向社区延伸覆盖,实现“一道令落到底、一层级抓到底”。将政务服务向社区延伸,设立102个社区代办点、61个金融机构便民办理点,打造形成群众家门口的“10分钟政务服务圈”,90%以上的个人高频事项就近办理,实现辖区内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动态管理和服务。
  二是探索建立“快速响应”的网格化治理路径。探索基层网格化治理模式,是全面提升基层网格治理效能、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龙港市坚持以“强城区、细城郊、重乡村”为导向优化布局,实行红色网格、综治网格、执法网格和警务网格等“多网合一”,配强由社区书记担任社区指挥长的“1+3+N”网格团队,选好楼栋长、物业经理、车间管理员等基层群众担任微网格长,实行微网格分组包户,实现微网格动态实时闭环管控。建立“1+10”网格员职业生涯全周期制度链,打通网格员晋升通道,将优秀网格员纳入社区后备干部库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定向招录,全面激发网格员内生动力,最大程度提升网格化治理效能。
  三是探索建立“多元共治”的社会化治理路径。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是整合基层治理多元力量、推进治理模式转换的有力抓手。龙港市按照“社区有需要、政府可转移、社会力量可承接”原则,梳理形成有关社区服务的政府职能转移事项154项,由17家社会组织、59家企事业单位、6家院校分别承接环保管家、安全管家等83个事项。实施社区社会组织“安家工程”,开展公益创投项目大赛,建成投用社会组织孵化园,社会组织、注册志愿者数量大幅增加。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机制,推动社会组织与社区联合党委“联姻”,社会组织与小区结对,吸纳律师、医生、教师、“五老”人员和乡贤充实社区专家库,精准化提供家事调解、亲情陪伴、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等服务,构建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小区党组织、业委会及多方力量参与的多元共治机制。
  四是探索建立“三治融合”的法治化治理路径。社会治理法治化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提升基层治理规范化水平的着力点和关键点。近年来,龙港市完善社区自治体系建设,建立乡贤理事会、美丽社区建设促进会等200多个自治组织,让其成为基层协商民主、助力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完善法律援助体系建设,集成共享法庭、法治民e坊等载体优势,建立“三官一律一员”(即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人民调解员)常态化走进基层单元机制,依托浙江解纷码、移动微法院等数字化平台,实现群众办事需求“一码流转”、矛盾纠纷在线化解、诉讼案件线上审理、失信名单精准曝光,真正推动公检法司力量传递到社区“最后一公里”。完善道德教化体系建设,持续挖掘优良家训家教家风,鼓励社区开展“和美家庭”“孝子”“好婆婆”等评比活动,通过设置红黑榜,表彰先进、教育落后,传递最美正能量。
  五是探索建立“整体智治”的数字化治理路径。数字化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开展数字化转型和布局数字化治理的核心要素。龙港市创新打造社会治理中心、城市运行中心、智慧城市建设中心“三个中心”一体融合“最强大脑”,将矛盾纠纷调处、行政执法、应急指挥等9大中心、13个系统、90个省市重点应用、56名业务骨干整合到中心,实时监测12大领域683项运行指标,实现城市运行全域感知和城市治理一网统管。聚焦应急安全、噪声处置、小区违建执法监管等民生痛点,上线一批跨多场景应用,实现高频事件跨部门一体化智能化高效办理和闭环处置。
  
  三、创新长效机制,释放治理活力
  一是建立市领导、市直部门捆绑社区制度。领导干部是基层治理的“示范者”,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龙港市坚持“应联系尽联系、应捆绑尽捆绑”原则,中心社区联合党委实行市领导、15个大部门责任捆绑制度,102个社区实行“一个社区、一位科级干部、若干个科室”挂钩联系制度,创新构建了“市社一体、条抓块统”的工作落实机制,充分发挥市领导一抓到底的“头雁效应”和市直部门抓点带面的“整体效应”。
  二是建立单列编制干部下沉社区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对干部下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把更多力量和资源向基层下沉,在务实功、求实效上下功夫,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龙港市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推动公安、市监、综合执法等465名机关干部下沉到社区,实行单列编制管理,与驻社干部、社区干部、专职社工、网格员一起整编入格,形成“三五成群”团队,建立“联动巡查、快速响应”处置机制,实现90%以上的基层问题在社区快速解决,变“基层一根针”为“基层一张网”,破解基层治理困境,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推动基层工作真正沉下去、真正活起来、真正实起来。
  三是建立“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制度。社区联合党委是有效连接、协调指挥各方的“轴心”。龙港市依托社会治理中心平台,聚焦社区治理过程中高频事项和党建引领、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矛盾纠纷等领域,推进12项“社区吹哨、部门报到”一件事改革,构建“发现问题-研判分析-派单解决-跟踪督办”闭环管理体系,实现了社区快速响应、部门快速联动、事件高效处置。全市累计办理“社区吹哨”事件6357件,办结率、满意率分别达到99.6%和99.8%,累计化解历史遗留问题1342件,安全生产事故数、死亡人数连年大幅下降,荣获浙江省“平安金鼎”。
  (作者系中共浙江省龙港市委书记)
  ● 责任编辑:虞文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