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发展‘三苏’法治文化”系列报道之三

感悟“三苏”家教家风,传承家国情怀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谈到家风家教时说。
  眉山,是一座氤氲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在这里,每一位眉山人都能对“三苏”的故事娓娓道来。在这里,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对“三苏”文化的美好诠释。“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在醇厚家风的熏陶下,眉山走出了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他们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既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更为后世树立了家庭教育的典范,在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今天,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醇厚家风浸润 精神历久弥新
  碧水环绕,翠竹掩映。在位于眉山东坡区三苏祠中的东坡盘陀像前,学生们正排成一个个整齐的方阵,许下他们的铮铮誓言。盛夏的三苏祠游人如织,赤日炎炎并没有阻挡住人们拜谒先哲的脚步。“讲解已经预约到下个月了。”从身旁经过的工作人员,一边匆忙地走着一边回答着游客的问题。   
  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沿着历史的足迹,游客们在悠悠古祠中与“三苏”对话,驻足在斑驳的匾额楹联前,感叹着“一门三杰”的旷世才情。
  据史料记载,从苏轼十岁开始,苏洵在结束云游后就亲自教导两个儿子读书。他把全部寄托都放在两个儿子身上,给他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书籍。苏洵经常对他说,作文章“皆有为而作”“如药石必可以伐病”,能解决实际问题。苏洵还把苏家的南轩命名为“来风轩”(后人根据梅尧臣“家有雏凤凰,白鸟戢羽翼”又改为“来凤轩”),作为儿子的书房。正体现着“读书正业”的家教家风。
  两个儿子的启蒙教育,倾注了整个苏家的心血。苏轼少年时代以母为师,在苏洵游学四方时,母亲程氏对他亲授以书,成了他的家庭教师。她曾教他读《后汉书·范滂传》,要苏轼以“能死直道”的范滂为榜样。好学的苏轼也留下了“厚积薄发”“百读不厌”等典故和佳话。
  苏轼的《记先夫人不发宿藏》曾讲到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丫鬟和家丁正在熨烫绸缎,一个丫鬟突然大声惊叫了起来。她的双脚陷进地下的泥土里,原来泥土下面有一个瓮。众人很兴奋,猜测瓮里可能装有金银珠宝。程夫人却作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命人用土将陷下的坑填好,告诉大家那瓮是前人埋下的,不属于苏家,谁也不准去挖取。
  这无疑是一堂廉洁自守人生观的身教课,给了苏轼重要的启示。他在《赤壁赋》中写道:“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正是在这样的家教家风熏陶下,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迅速成长为宋代有名的大文学家,和父亲一起并列为唐宋八大家,成为千古美谈。
  “无言之教谓之风,家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是一个抽象的东西,但是,这却成了我们当代人去自觉践行的一种精神。”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副馆长周云容说。
  在三苏祠的式苏轩内,《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正在展出,这是全国首个以现代多媒体手段展示“三苏”家国情怀的沉浸式展览。记者通过展览了解到“三苏”的成就、家风家教、家国情怀,感受他们之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意义。
  “三苏”的文字言论、生平行迹处处展示了家教家风的熏陶。苏辙在《示诸子》中曾言:“裕人约己吾家世,到此相承累百年。”这句话的含义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是眉山苏氏已经传承百年的家风。主题展展示了眉山苏氏的家教家风尽管常常表现为日常、温暖动人的细节,但却内涵丰富、意义深邃,隐寓着人类普遍的道德、情感与理性,是人类社会共通的优秀品质与价值追求,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早在南宋,“三苏”家风已经成为当时衡量一个家庭家风的标杆,南宋宰相周必大评价李焘父子:“父子才名震蜀都,家风人道似三苏。”
  如今,三苏祠专门陈列的家风故事,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更多的人。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由此,家教家风无疑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而“三苏”的家教家风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孕育,又在当今实践中彰显,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厚植家国情怀 弘扬清廉家风
  史书万卷皆“家国”。家国情怀,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底色,也是他们为政为民的主旋律。眉山苏氏的家训、家风历经千年,历久弥新,既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也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被后人推崇为理想的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家国相依,命运与共,家与国、家道与国道、家运与国运,紧密相连。
  “民者,天下之本”的诗文,正是苏轼一生笃行的从政理念。在主题展中,有这样一个动人故事:苏轼在密州任上,经历旱灾、蝗灾,部分百姓穷得生活难以为继,不得不将自己的婴儿丢弃。苏轼眼含热泪,沿着城墙把这些弃婴捡起寄养在百姓家,派人清点官府仓库中救灾粮食数量,从中拨出一批用作救济弃婴的专用粮,按照每月6斗分发给每一个收养婴儿的家庭。一年之后,收养家庭养活了弃婴,弃婴也与收养家庭建立了浓厚亲情,不再流离失所。这正是苏轼关怀百姓,践行家国理想的缩影,也足以见得他时刻将家国天下、百姓民生置于心中。 
  2023年6月8日,“传承三苏家风 涵育家国情怀”研讨会在眉山举行。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才智、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舒大刚、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潘殊闲作主旨报告,解读了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
  陈才智认为,对于传承“三苏”家风、涵育家国情怀而言,苏轼接受并传承的家庭教育,其家国情怀与教育理念,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与宝贵财富。李公羽表示,在今天,我们注重家风家教,古为今用、成风化人,能更好地涵养浩然正气、滋养百姓精神、培养子孙后代。舒大刚从“人本”“情本”“民本”三个维度,解析了苏东坡的家国情怀。潘殊闲认为,苏东坡丰富的阅历和人生,“清廉”的人格魅力,展现出了浩然正气。而这样的苏东坡,给当下的人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家国情怀涵养清廉正气。苏轼、苏辙一生为官从政,秉持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坚守着“功废于贪,行成于廉”。他们不仅一生节俭,还时时、处处、事事都践行清廉从政、廉洁为官,形成为官以廉为首的廉政思想,升华为恪守自洁自廉的人格文化,令后人仰慕。“三苏”家国情怀中蕴含的反腐倡廉、国家治理、法治和德治等,都是新时代的有益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多个场合引用苏轼饱含政治智慧的诗文:“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强调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提醒干部要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强调干部要有担当和判断……
  “‘功废于贪、行成于廉’是苏轼在《六事廉为本赋》中的原句,也是‘三苏’廉洁文化的主题……”在三苏祠廉洁文化基地,讲解员正在给参观的群众讲解苏轼文章著述中的廉洁文化元素。
  据周云容介绍,每年接待到三苏祠开展廉洁文化主题教育的团队数百批次。2011年,三苏祠被四川省纪委、省监察厅命名为“四川省廉政教育基地”;2013年,三苏祠被中央纪委、监察部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廉政文化教育基地;2018年,三苏祠被四川省纪委监委、省委宣传部命名为“四川省廉洁文化基地”。
  
  传承优良家风 推进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法规政策不断健全,为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用良好家教家风涵育道德品行”,民法典确立“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的原则性规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设立“加强家庭建设”专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央文明委印发《关于深化家庭文明建设的意见》《全国文明家庭评选标准和评选办法》等,对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和评选表彰作出规范;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纪委机关、中组部、国家监委、教育部、全国妇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建设文明家庭、实施科学家教、传承优良家风为重点,强化党员和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突出少年儿童品德教育关键,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明确将“家风家教”宣传教育纳入廉政教育内容;中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规定了家庭教育工作联动机制、国家支持家庭教育的举措以及社会力量对家庭教育的协同任务……
  随着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出台,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也越来越向着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
  如今,行走在眉山的街头,“三苏”印记举目皆是,家风故事代代相传。在眉山市东坡小学,有苏轼诗词镌刻成的“诗书大道”;在东坡城市湿地公园,有将“三苏”故事和文学创作融入的山水景观;在日常生活中,更有以“家风”故事化解的万千“小事”。
  范素珍是眉山市东坡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也是东坡区爱家情感志愿者协会会长、范大姐个人调解室主任。范素珍告诉记者,她平时在调解案件的过程中,一直将“家教家风”贯穿始终。
  2022年12月,一个赡养纠纷的案子到了范素珍手里,六个子女在赡养母亲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竭力孝养父母,劬劳恩似海深……”范素珍利用苏洵的《安乐铭》,让他们从思想观念上做出了彻底的改变。六家人从一直不来往一见面就吵,到后来高高兴兴签下赡养协议,并表示不管母亲在哪儿,都会竭尽全力照顾好她。更让范素珍感到欣喜的是,六家人从此也开始了走动。向记者说起他们的变化,范素珍感到由衷的欣慰。
  此外,范素珍也定期在社区开展主题讲座,6月2日,她刚刚结束苏辙社区“探讨如何构建和谐家庭”的法治宣讲,宣讲中,她围绕夫妻相处之道、百善孝为先、子女教育引导之法三个方面,以讲述身边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怎样去构建和谐家庭,并耐心热情解答了社区居民提出的问题。
  居民从讲座中受益良多,有人表示:“今后将精准定位好自身在家庭生活中所扮演的人生角色,在婚姻关系、赡养老人、教育子女中多换位思考、讲求方法,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合力把家庭经营得更好。” 
  “三苏”家风,是传承、是弘扬,更是发展。这其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蕴含了巨大的价值与潜力。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如今,“三苏”的家教家风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并不断地丰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
  ● 责任编辑: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