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检察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编者按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凸显。
为进一步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让生态文明理念更深入人心,不断增进全社会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工作的了解、认同和支持,2023年6月,全国四级检察机关以“生态检察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开展为期一周的第四届新时代检察宣传周活动。
6月5日,记者参加了最高人民检察院举办的“生态检察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最高检发布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白皮书》,介绍了五年来全国检察机关用生态检察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情况。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六月初夏,风暖连阳,晴空碧玺。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生态环境保护永远在路上,生态检察的探索也没有休止符。
在这一天,最高人民检察院以“生态检察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不仅通报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工作情况,发布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白皮书(2018-2022)》(以下简称《白皮书》),同时还介绍了10件检察机关服务保障碳达峰碳中和典型案例,受到广泛关注。
五年来,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检察机关,是如何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大格局中担起重要责任的?
我们翻阅《白皮书》,从中寻找答案。
加大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工作力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题,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发布会伊始,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介绍说。
为了让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工作更加有的放矢,2021年6月,党中央制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司法保护。“为更好总结回顾检察机关服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和经验,我们决定发布《白皮书》。”张雪樵副检察长指出。
《白皮书》第一部分,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工作的总体情况作了详细介绍。数据显示,五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起诉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案件209957件353223人,共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民事检察监督案件498件、行政检察监督案件62875件、公益诉讼案件394894件,办案数量呈上升趋势。
《白皮书》显示,破坏生态环境类案件受理审查起诉数总体下降,破坏资源保护类案件受理审查起诉数总体上升。
在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的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类案件中,涉嫌非法捕捞水产品罪、非法狩猎罪和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等动物资源类犯罪的人数占比最大、不诉率最高,说明这几类案件中犯罪情节轻微或者情节显著轻微的情形占比较高;滥伐林木罪、盗伐林木罪和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等植物资源类犯罪不诉率最低。
从《白皮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态环境保护涉猎的范围之广,检察机关办理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的类型中,除传统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外,还涉及森林病虫害、珍稀鸟类、濒危植物、湿地、自然保护区、文物、自然遗迹等各个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白皮书》显示,检察机关以磋商、诉前检察建议、提起诉讼等方式,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全面履行生态环境监管职责,93.9%的诉讼案件都能在诉前环节得到解决。
此外,《白皮书》第二、三、四、五部分的主题分别为:服务大局“强办案”,加大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司法力度;深化共识“强协作”,构建生态检察一体化保护新格局;聚焦源头“强治理”,推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强能力”,促进生态检察履职能力现代化。
这四个部分,对应此次新闻发布会主发布内容的四个层面,分别概括了五年来检察机关在助力构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大格局中的履职侧重点。以服务大局“强办案”为例,近年来,检察机关持续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司法力度。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最高人民检察院连续三年与公安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开展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联合相关部门,部署开展“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水产品专项整治”“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等专项行动,积极推进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在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解决涉人工繁育野生动物案件的处罚规则等重大实践争议问题,更好地实现罪责刑相适应。解释施行后,涉相关动物案件下降70%以上。
在助力矿产资源保护方面,各地检察机关也在积极履职,不负众望。五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犯罪案件11627件22050人,提起公诉15164件36549人。其中,山西、山东、四川、青海、西藏等地检察机关办理多起以“沙霸”“矿霸”为代表的自然资源领域涉黑恶案件。
正如张雪樵副检察长在发布会上指出,五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位国家治理全局,充分发挥“四大检察”职能作用,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强化部门协同形成打击合力
“江海奔流不息,物种迁徙生存,广袤的自然并不以固有行政区划为界,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认真落实双赢多赢共赢理念,推动形成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新格局。”张雪樵副检察长在发布会上介绍,五年来,检察机关积极构建起了生态检察一体化保护新格局。
在强化检察上下一体上,最高检组织开展环境资源领域各类专项行动,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进行挂牌督办,对重大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直接立案办理,形成上级检察院牵头推进、区域分类实施、各地因城施策的生态检察工作格局。
在强化检察职能协同上,张雪樵副检察长介绍:“积极探索环境资源案件办理模式,‘四大检察’共同发力、齐抓共管,扩大‘刑事+公益诉讼等’多重监督的叠加效应,加快形成整体优化、协同集成的检察工作新格局。”
在强化跨区域联动上,各级检察机关根据环境地域、流域特点,纷纷探索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全国区域覆盖率90%以上。“这就改变了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兵模式,从流域治理的高度探索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新模式,提高了检察监督的协同性。”张雪樵副检察长说。
在强化跨部门协作上,各级检察机关不断加强与公安、法院、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监督、协作的纵横向网络,增强服务保障生态环境的聚合效应。目前,全国已有90%以上省级检察机关、80%以上市级、县(区)级检察机关积极探索会签协作配合机制,建立河(湖、林)长+检察长协作治理机制,强化“司法+行政”履职合力。
近年来,环境违法犯罪高发势头有所遏制,但是非法转移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等违法犯罪行为仍时有发生。该类案件查处难度大,需要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生态环境部门紧密配合、有效衔接,形成打击合力。
为了应对这一难题,检察机关通过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等措施,强化各部门之间协同作战,从而使得此类问题迎刃而解。
“检察机关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领域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双向衔接工作,注重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始终保持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依法从严惩治高压态势。”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厅厅长苗生明如是说。
据苗生明介绍,目前,最高人民检察院正会同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制发《污染环境犯罪案件证据指引》,总结梳理办案过程中常见的补充侦查事项,围绕重点问题逐项列明证据收集标准、取证要求,进一步统一执法司法办案标准。
此外,记者从发布会了解到,自5月20日起,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中国海警局联合开展为期6个月的打击整治盗采海砂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此次专项行动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重要部署的一项具体举措。”苗生明表示,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对砂石的大量需求,盗采海砂犯罪案件快速增长。
据统计,2018年至2022年,沿海11个省市检察机关对盗采海砂犯罪案件提起公诉680余件1800余人,其中2022年提起公诉197件488人,件数和人数比2018年分别上升258%和190%。
苗生明从检察机关办案情况分析,盗采海砂犯罪手段不断翻新,形成由“采运销”一体化向采运分离、“采运销”专业化演变的发展态势,危害十分严重。
“不仅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资源,而且增加建筑工程领域安全隐患,催生海上黑恶势力犯罪,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因此,必须从严打击、依法整治。”苗生明说。
此次专项行动中,检察机关会同公安机关、海警部门将从何处入手?重点开展哪些工作?针对这些问题,苗生明从加大依法惩治涉海砂违法犯罪行为力度、充分发挥行刑衔接机制作用、积极践行恢复性司法理念三个方面,分别作了具体介绍。
“另外,刑事检察部门还要加强与公益诉讼检察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移送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同时,积极支持行政执法机关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通过‘刑事+公益+行政’多种手段,推动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苗生明表示。
创新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机制
“公益诉讼检察制度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成果。自2017年7月1日全面实施以来,检察机关始终自觉把公益诉讼作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法治手段,摆在突出位置进行谋划推进。”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表示。
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作为公益诉讼检察最初确立的四个法定领域之一,近年来,检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白皮书》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394894件,占全部公益诉讼总数的52%,推动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中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
“从实践情况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无疑是公益诉讼检察最重要的领域,办案数量最多、案件类型最丰富、覆盖面最广、社会影响最大,制度价值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同。”胡卫列说,在涉外交流中,被认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生态文明和环境司法创新制度,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胡卫列介绍,检察机关坚持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依法能动履职。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开展“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守护海洋”“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汾渭平原大气污染治理”等专项行动,积极投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主动衔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办理相关公益诉讼案件2900余件,助推督察整改落到实处。
在聚焦环境治理老大难问题上,检察机关持续攻坚克难。“最高检、省级检察院针对公益受损严重、所涉行政机关层级高或者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加大自办案件力度,助推部门协同、区域联动治理。”胡卫列说。
特别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成功办理了一系列重大跨区域案件,其中万峰湖、南四湖水域连接多省,上下游、左右岸治理不一,污染多年。最高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四级检察院合力,助推地方政府联手共治,再现一湖碧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一致好评。
在创新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机制上,胡卫列介绍,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公益诉讼办案规则,会同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公益诉讼和海洋公益诉讼司法解释。推广建设公益诉讼办案指挥中心,完善一体化办案机制,探索异地管辖制度。
不仅如此,最高人民检察院还致力于推动建立全国重要江河湖泊跨区划管辖协作机制、长江流域21个省界断面全部会签协作机制。深化公益诉讼技术支持体系建设,运用空天卫星遥感技术,在办理大江大河流域治理公益诉讼案件中大显身手,走在生态环境国际司法前列。
可以说,检察机关担负着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在对法治建设作出的新部署中,明确提出了“完善公益诉讼制度”的要求。“这既是对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价值和实践效能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完善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提出的新命题、部署的新任务。”张雪樵副检察长指出。
同时,张雪樵副检察长坦言,目前公益诉讼制度还不够健全,还需要下大力气推进。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近年来张雪樵一直为推动公益诉讼专门立法鼓与呼。“今年全国两会上,近700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关于制定检察公益诉讼法的议案。”张雪樵副检察长说,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是高质效办好每一件公益诉讼案件。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办出高质量、有影响的案件,是对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最生动的、最好的宣传。具体来说有两个抓手:一方面是围绕国家治理中的难点、人民群众反映的痛点来办理公益诉讼案件。”张雪樵副检察长说。只有在国家治理的难点上有作为、大作为,才能充分彰显检察公益诉讼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价值。
其次是总结实践经验,构建各个不同领域公益诉讼检察的业务框架体系。通过规范性文件、指导意见、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等不同形式,指导基层实践,以此把“4+9”法定领域,以及文物保护、残疾人权益保护等新领域公益诉讼案件办好。
三是推动完善公益诉讼司法解释。关注地方立法中公益诉讼特色条款在办案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实现立法与司法的良性互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
最后,仍要积极推动检察公益诉讼专门立法。“组织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益诉讼检察基础理论及制度建设的基本问题,抓紧论证专门立法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立法路径、模式以及体例等,尽早形成检察机关立法建议稿。”张雪樵副检察长说。
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全球范围内能源及产业发展低碳化趋势已经形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此次发布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检察机关服务保障碳达峰碳中和典型案例。
“贯彻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要求,依法保护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检察履职,推动治理非法排放温室气体问题;深入践行恢复性司法理念,探索适用认购碳汇方式履行生态损害赔偿责任;助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胡卫列从四个方面,分别作了详尽介绍。
他表示,全国检察机关正积极稳妥开展涉碳领域办案工作,为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可以得出结论的是,近年来,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当前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工作,在进一步推进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
“办案质效仍有待提升;内外部协作配合机制仍有待健全;法律适用等司法实务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办案素质能力仍有待加强。”《白皮书》作出客观分析。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依法治国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部署,为今后检察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正确认识检察工作现代化的深刻内涵,积极推进生态检察理论创新、制度机制创新和实践创新。”《白皮书》指出。
生态保护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性工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如何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正确认识检察工作现代化的深刻内涵,积极推进生态检察理论创新、制度机制创新和实践创新?对此,《白皮书》给出了清晰的路径:
——深化开展专项行动,以最严密法治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组织开展打击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破坏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犯罪专项行动,对一些行业系统、重点领域存在的“顽瘴痼疾”,像“外科手术”一样予以清除。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公安部等部门挂牌督办,加强对下指导,严格把关案件质量。
——提高办案质效,以创新型履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向大数据借力,探索构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数字检察模型;坚持打击与修复并重、治罪与治理并重,对每一起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案件开展修复必要性审查,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支持行政机关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等方式,丰富恢复性司法方式方法,确保赔偿到位、修复到位。
——强化协作配合,以实质化运行确保行刑衔接机制落地落实。促进联动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行刑衔接,充分发挥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优势互补,做好部门联动、地区联动的执法办案工作,特别是注重发挥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的职能作用,重点解决案件信息不对称、移送周期长、立案监督工作开展较为滞后等突出问题。
——内外兼修,以专业化标准夯实生态检察工作基层基础。继续探索生态检察专业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健全公检法司等部门同堂培训机制;联合最高法出台破坏环境资源保护案件量刑指导意见,明确相关罪名的量刑标准,提升量刑建议精准度;推动完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的法律法规,及时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和办案指导意见,为基层一线提供办案指引;充分发挥案例指导作用,以优秀案事例“点”的选拔带动生态检察工作“面”的提升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强调:“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发言人李雪慧介绍,下一步,检察机关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高质效办好每一个生态环境检察案件,以法治之力守护生态环境,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检察智慧和检察力量。
● 责任编辑:孙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