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院:深化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改革 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享誉全国的川酒川茶、弯道超车的软件开发、勇立潮头的网红电商、历久弥坚的文化创意、首屈一指的动漫游戏……这些产业是新时代成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知识产权侵权的重点领域。
  从2014年4月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审判“三合一”改革试点工作开始,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持续提高知识产权案件审判质效,探索形成知识产权类型化案件快审机制、联动机制和宣传体系,知识产权民事保护、行政执法监督、刑事打击三位一体的全方位保护格局日臻完善,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正逐步形成。
  
  创新从不止步,八年炼成“成都模式”
  从试行“三合一”审判制度,到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审判庭,再到成立专业法庭,成都探索了8年。
  2014年,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知识产权庭)首次以“三合一”的模式审理了一起涉商标侵权行政处罚的行政案件。
  2017年,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庭挂牌成立,对全省范围内的技术类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以及全市范围内的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案件行使集中管辖权。随后,成都市武侯区法院、成都高新区法院、成都市郫都区法院、成都市锦江区法院、天府新区法院(自贸区法院)先后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可作为基层人民法院受理部分简单知识产权一审案件。作为全国首批跨区域集中管辖知识产权案件的专业审判机构之一,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庭的成立,是司法服务积极回应国家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实践力证。
  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庭组建之初就立足国际视野,按照高规格、高标准打造审判队伍。全庭配备法官14名、审判辅助人员31名,并先后制定《知识产权审判团队审判权运行及管理职责》《专业法官会议议事规则》及《知识产权诉讼指南》《“两表引领 审助分流”速裁案件指南》等一系列操作规范、流程,确保审判运行的效率和质量。
  2021年12月,作为四川最早试行“三合一”模式的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庭,经批复更名为成都知识产权法庭,以专业法庭继续承担地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重任。成都知识产权法庭庭长袁晟翔表示:这标志着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工作走进了新的历史阶段。
  
  建强队伍,破解结构难题
  “知识产权‘三合一’改革过程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受案数量极不均衡,知识产权法庭法官欠缺审理刑事、行政案件的经验。”袁晟翔向本社记者介绍说,过去五年,成都知识产权法庭共计受理民事、刑事、行政案件33106件。其中,刑事和行政案件合计只占全部案件数量的0.17%,案件结构极不均衡。
  除案件结构极不均衡外,叠加知识产权审判队伍的人员相对不足、经验欠缺等因素,成为“三合一”改革过程中法院面对的最大难题。同时,案件所涉领域不断拓展,除常见的著作权、商标权纠纷等,还存在专利、技术合同纠纷以及商业秘密、计算机软件、植物新品种、不正当竞争、垄断等疑难复杂案件,使得案件审理难逐渐增大,对知识产权法官的司法能力和科技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破解该难题,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灵活调配刑庭、行政庭法官与知产法庭法官组成合议庭,在案件审理中协调互补,分别利用各自的业务经验和专业优势全面系统地审理案件;将民事诉讼繁简分流改革试点与知识产权快审机制的推广工作有机结合,重组构建“1+1+2”知识产权案件审判团队,即1个类型化案件团队+1个简案团队+2个繁案团队,实现知识产权案件的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为提升知产法庭法官的业务素质和审判能力,分别采取庭审观摩、跨庭交流、专题学习等方式进行培训和指导。
  
  首创快审机制 提升审判质效
  “受案数量激增”是记者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近年来,人民法院受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数量逐年攀升,特别是互联网侵权案件频发,知识产权民事审判呈现出新特点、新需求,依法保障合法权益,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保障区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维护公平竞争势在必行。
  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2022年4月26日发布的《2017-2021年成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白皮书》显示,成都知识产权法庭自挂牌设立以来,案件数量从2017年的3056件增至2021年的10122件,呈现持续高速增长态势,尤其是2020年,受理案件9234件,同比增长超过50%,2021年受理案件数更是首次突破万件。
  案件多人手少。为提升审判质效,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建立了全国首创知识产权类型化案件快审机制。
  什么是知识产权“类型化案件”?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相关法官对记者表示,它通常是指争议的法律关系、事实以及权利人大致相同的侵权案件。
  2016年,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始探索类型化案件要素化审判模式和速裁审判团队运行模式改革试点,2017年进一步推动要素式简化裁判文书试点,并着手制作快审机制的运行规范、文书模板说明、实务操作指南等工作手册,以达到类型化案件的要素化、标准化、快速化审理。这种快审模式先后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创改革经验、四川省政府确定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改革经验成果。
  2022年,成都知识产权法庭一名法官带领三名助理、一名书记员,运用快审机制审结类型化知识产权案件4891件,平均用时82.65天,相比2017年下降 33.65天,充分节约司法资源,大幅降低当事人诉累。
  
  激活多元共治 助力经济发展
  2021年4月,法国米其林集团总公司状告四川南充市某餐饮公司商标侵权。4月22日,成都知识产权法庭公开开庭审理,依法判令南充某餐饮公司停止被诉侵权行为、消除影响并赔偿米其林公司经济损失25万元及合理开支65917元。一审宣判后,双方当事人均未上诉,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成都知识产权法庭审判法官对记者表示,本案是驰名商标跨类保护的典型案例,南充某餐饮公司擅自使用与诉争商标相近似的标识,不仅有损驰名商标品牌声誉,也严重侵害消费者利益。法院通过对驰名商标的司法认定,有力保护了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了正常经济秩序,严厉制止了“傍名牌”“搭便车”的侵权行为,对于知名企业品牌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此案严厉惩处了恶意攀附他人商誉及经营资源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实践了恶意侵害知识产权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维护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相关法官告诉记者,该案也折射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现状:积极采取司法途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往往是知名大企业,中小企业或个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当前还处于薄弱阶段,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是深化“三合一”改革的应有之义。
  为此,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建立了常态化宣传机制,连续多年的“成都法院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通过各大新闻平台推送给广大受众;持续开展审判公开及“走进法庭听审判”、知识产权巡回审理等活动;依托“4·26 知识产权保护日”主题活动,并辅以微信公众号平台,面向社会公众宣传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实施“三合一”审判方式的积极作用,营造通过“三合一”工作将知识产权保护推上新平台的积极氛围。
  但改革推进不能单靠一家之力,需联合多方力量,共同形成机制共建、工作共推、成果共享的良好格局。延伸司法职能,加强与多部门的沟通交流,形成协同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的局面成为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工作亮点。
  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与市司法局、版权局等部门共同制定了知识产权纠纷联调联处工作指引;与市版权协会、律师协会、“一带一路”商事纠纷调解中心等部门共同制定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流程,组建“商事争议调解中心”;与市版权事务中心构建著作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大力推广“和合智解”e调解平台运用;与市公安局、文旅局、版权局、知识产权局建立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线索移送、办案协助、管理协作工作机制,共建知识产权专家库,强化生效知识产权裁判文书确立的统一审判标准对行政执法的指引作用,积极推进行政执法标准与司法标准的协调衔接,激活知识产权保护多元共治效能;针对知名学校品牌许可、家具行业外观设计、KTV行业版权许可等问题,该院及时向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发出司法建议,助力知识产权纠纷源头预防和治理。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内在需要。
  新时代、新起点,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将继续以“司法主导、严格保护、分类施策、比例协调”的司法政策为指引,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 责任编辑:吴怡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