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创新开展心理问题全链条防控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回顾历史,“枫桥经验”的诞生和发展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见证了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走出了一条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道路,实现了由“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再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时代跨越,呈现出家庭和睦、百姓和顺、乡村和美、社会和谐的新气象,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智慧、东方经验,彰显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独特优势和强大活力。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这既是对国家和地方治理能力的严峻考验,也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机遇。为此,四川省自贡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论述精神,以开展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创新,全流程开展心理问题防范处置,形成人防、物防、技防和心防“四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矛盾同比下降15%,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致人死亡“零发案”,平安建设、精神卫生质效位居全省前列,先后受到国家卫健委、中央政法委联合调研组和国家高端智库、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调研组肯定,政法、卫生健康部门“双牵头”模式被国家9部委纳入2021年重点工作在全国推广,推动自贡创成“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入选“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试点城市”。
  一、重构系统全面预防体系,从事后处置走向事前防范。防范化解社会心理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任务,比起发生问题后的处置挽救,在事前预防阶段做足功课更为重要。为此,自贡市坚持以新时代“枫桥经验”源头治理的理念为导向,树牢底线思维,加强风险研判和源头治理,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预防体系,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心理问题,真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全力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一是扩大宣传教育辐射面。自贡市在广播电台开设信号覆盖川南四市的《心灵之约》《医生来帮忙》等特色栏目,用典型案例、互动交流等方式科普心理健康知识。制作群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动漫等,通过自贡在线等网站和公交车载视频循环播放,打通心理认知“最后一米”。每季度组织开展心理体验进小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进社区“六进”活动,常态化开展心理服务宣教活动,累计服务群众133万人次。针对12类群体制定心理防护建议,疫苗接种留观期间创新开展心理健康宣传,促进各类人群心理健康。
  二是绘好前置服务保障线。围绕体面劳动、尊严生活、快乐工作,自贡市组织开展“阳光心态”等健康讲座、关爱女性等心理沙龙、“幸福染坊”等群众娱乐活动5万余场次,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群众文化生活。突出“普惠+特惠”服务,在全省率先成立职工身心健康专家志愿服务团队,将心理健康纳入职工每年体检项目。聚焦政法干警、医护人员、孕产妇等高压高危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特定服务。实施“阳光工程”,在中小学设立心理副校长,暖心护航学生心理健康。
  三是找准心理咨询着力点。自贡市创新开通24小时社会心理服务公益热线96796,规定电话接线员必须持有《社会心理师》证书才能上岗,并每年由市心理学会牵头,对电话接线员组织专题培训;制定倾听共情、情绪疏导、总结评估等标准化服务流程示意图,同步联通对接110、119、12345等热线平台,实现心理咨询流程规范、专业可靠、转介高效,累计为12.5万人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最大限度把群众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创新立体高效筛查机制,将被动应对变为主动治理。自贡市有社区矫正、涉毒涉艾等六类重点人群4万多人,不少存在心理问题,且心理疾病有突然发作、潜伏期长等特征。为此,自贡市坚持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治理的理念为方向,探索打造心理问题及时发现、立体高效的筛查机制,牢牢掌握社会治理的主动权,确保风险苗头及时发现、问题隐患高效治理。
  一是明确心理筛查“度量衡”。自贡市参照国际心理健康标准,针对中小学生、普通市民等不同类别人群制定EPQ人格测试、成人心理压力等302种心理测量量表,筛查内容包含受测人近期感觉、情绪、思维、行为乃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指标,并对应心理问题严重程度设立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4级标签,用蓝、橙、红、紫四种颜色进行预警,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直接预警4721、1764、461、94人次。
  二是建好数据采集信息库。自贡市自主研发社会心理服务“智悦盐都”平台,专项设置心理筛查功能模块,常态化通过“智悦盐都—心理大厅”微信公众号,向群众推送抑郁、焦虑等14项测评量表,累计收集心理数据逾1100万条;横向打通中小学生、政法干警、医务人员、职业人群等行业信息壁垒,纵向联通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区域信息,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全网共享”。
  三是创新基层走访单元格。自贡市充分发挥全市网格化体系组织强、触角广、全覆盖优势,创新“网格+心理服务”模式,结合全市矛盾风险排查、“一标三实”等工作,组织网格员通过基层走访,排查发现管理辖区心理异常人员,应用“智治盐都—心理网格”提供的快筛量表,由当事人勾选或交谈中捕获对应信息代为勾选,从而快筛得出心理测评初步结论,确保心理问题发现得早、预警得了。
  三、打造常态长治监测网络,把静态管理换成动态管控。社会心理问题从产生到爆发往往会经历心理机能失调、生理反应强烈、行为变化剧烈三个阶段,是一个从萌芽、累积到最终爆发的过程。为此,自贡市坚持以新时代“枫桥经验”动态管控的理念为方向,建立定期分析、动态监测的制度机制,提前预警各类风险隐患,加强新技术运用,努力在最低层级、用最短时间、花相对最小成本解决问题。
  一是甄别分流“重点人”。自贡市对筛查出的心理问题人员安排专业心理医生进行“点对点”心理访谈,根据评估疏导情况,对轻度心理问题持续做好情绪疏导,对不能解决或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人员逐级转介到区县、市级中心开展心理服务,对严重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患者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医学治疗,全链条式掌握问题人员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针对性提供服务管理、人际交往和疾病认知等康复服务。
  二是提供决策“参考书”。自贡市建立定期分析研判机制,每半年组织专业团队通过大数据分析梳理各类群体、各个区县心理问题产生原因、重点维度和治理风险,及时形成老年群体、中小学生、高危职业人群等10余类群体分析报告和四区两县心理问题专题分析报告,为属地党委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治理心理问题中的“痼疾”“顽疾”精准开方、对症下药,其中不少“金点子”已经成功转化为《“一厉六单”衔接工作机制》《关于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阳光工程”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政策举措。
  三是闭环监测风险源。在专业心理咨询师指导下,自贡市组织行业主管部门及乡镇干部、村(社区)干部、基层民警、人民调解员等对辖区6类重点单位、14类重点人群和8万重点人员等,每季度定期走访筛查、集中分析研判、动态完善台账,对摸排出的230余名生活失意、心理失衡、行为失常“三失”人员“定责走访”“立档盯防”,落实心理专项疏导和动态监测管理,坚决避免“燃点”发生。
  四、建立协同联动处置模式,让“单打独斗”改为“联合作战”。近三年,自贡市累计筛查出高危预警人员3.7万余人次,涉及范围广、社会风险高、安全隐患大。为此,自贡市坚持以新时代“枫桥经验”多元联动的理念为方向,以系统性、协同性、实效性的科学思维来谋篇布局,不断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完善衔接联动化解机制,创新建立政法、卫健、公安、应急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对预警人员实施精准干预,推动实现问题不累积、矛盾不升级、风险不扩散。
  一是“一个中心”指挥调度。依托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建立市社会心理服务平台指挥调度中心,推动社会心理服务“智悦盐都”平台,与市域社会治理“智治盐都”9大应用互通联动,同市委政法委“雪亮工程”综治分平台实时对接,对“智悦盐都”平台推送的34名重大风险隐患人员,由中心统筹调度相关部门专业力量和各区县综治力量,开展心理专家远程干预、多部门联动应急处置,坚决防止极端案事件发生。
  二是“一套方案”应急处置。当“智悦盐都”平台检索到跳楼、自杀、暴力等关键字或公益热线电话受理、基层走访发现心理问题人员后,将预警信息第一时间转送至县级以上综治中心,由综治中心通过挂图作战功能模块精准定位求助对象的具体位置,同步调集周边公安民警、基层干部、网格员、心理专家等社会治理力量赶赴现场、联动处置,用可视化视频调度指挥,直至案结事了,确保问题得到科学处置、风险得到有效化解。
  三是“一人一策”阻断风险。自贡市对突发心理问题有跳楼、纵火等过激行为倾向人员,根据心理问题的严重情况、个人配合程度,一对一”制订帮扶计划、实施管控措施,组织卫健、民政、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心理援助、管控服务,由乡镇(街道)、村(社区)和社工、志愿者,联合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帮助解决生活困难,确保问题人员不失控、不漏管、不出事。近三年,自贡市十万人命案发案率常年保持在0.5以下。
  (作者系四川省自贡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
  ● 责任编辑: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