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学校回顾与展望”系列报道之四

驻校社工,专门学校里的重要一员

  在北京海淀寄读学校,有这样一支力量,他们是“家-校-社”联动的桥梁,默默无闻地为一个个迷途青少年指引方向、保驾护航。
  他们就是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在北京海淀寄读学校的驻校社工。
  9年来,驻校社工们同北京海淀寄读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工作生活,通过无数次为老师学生提供定制化的社工服务、活动实践,用一系列科学专业的行动向一个个迷失的少年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蜕变成优秀的少年……
  
  一份社会评估报告的力量
  “当时想引导他和我们沟通,问他对学校的看法,包括他有什么需求和困惑可以找一个办公室坐下来聊一聊。可是他完全忽视我,当着我的面给自己点了一根烟,还用非常冷酷的眼神一直盯着我看!”
  学校的宋老师和学生小胡的初次见面并不是很顺利。宋老师在小胡没到学校前就已经“先闻其声”——不服学校管教,和社会朋友来往,性格急躁难以沟通,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小胡更“叛逆”的行为还在后面……
  为了不影响校内其他学生正常上课,宋老师告诉小胡学校明文规定禁止吸烟,让他同宋老师和社工一起进办公室谈。其中一位老师为了安抚小胡的情绪,想要靠近并搂一下小胡,结果脾气火爆的小胡回身照着老师就是一拳。好在这一拳“没打实,应该是照脸抡的,但是打在肩膀上了”。
  小胡的自律性也有待提高。进入学校后,小胡时常不能在星期一按时返校上课,一度需要宋老师去家里做工作,一年的时间里,宋老师有12个星期一都在驱车前往小胡家的路上。
  面对小胡这样的“刺儿头”,学校的老师们一时间也束手无策。但是宋老师也细心地发现,小胡其实是一个有想法的孩子,“除了脾气不好,其实本质不是那么坏”。宋老师隐约感觉到,此时的小胡和学校之间,迫切需要一个中间人的角色来缓和气氛,了解各方需求,缓冲紧张关系,从而促成双方的和解。
  这时,驻校社工站的司法社工们站了出来。
  了解到小胡的情况,社工们运用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经验,同小胡深入访谈,从个体层面、家庭层面、朋辈群体层面、学校层面等不同维度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估,最后为北京海淀寄读学校出具了一份社会学报告。
  访谈刚开始时,小胡给社工们的印象依然是“冷漠傲慢,不近人情”,性格上敏感易冲动,言语行为上鲁莽,容易与身边人发生冲突。不过,随着对小胡个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社工们发掘出一些深层原因。
  “家庭中爸爸家教很严,在小时候就老揍他,有时候会拿皮带打。”看过报告的宋老师说,“长大之后爸爸几乎不管他,虽然爸爸常年在家,但是两人各自在自己的房间里几乎不说话,也没话说。和妈妈沟通的频率更高一些,但是话题也只局限在日常生活。小胡父母之间关系也不是很好,双方平常说不上几句话。”家庭方面没能给到孩子关怀和温暖,可能是导致小胡性格暴躁、同社会上朋友交往寻求感情宣泄的诱因。
  针对小胡的个人情况,社工们提供了现阶段以及将来可参考的教育建议。小胡在访谈中曾提到自己爱运动,还曾经有过播音训练,未来想考入对口高中读书。社工建议班主任以面谈或班会的方式,提醒小胡关注升学目标和下一步的学习规划;家庭方面,社工建议班主任可以邀请小胡父母参与学校亲子活动,通过学校或社工向小胡家长反馈孩子在校的表现和进步,鼓励家长给予孩子关注和肯定,尝试通过影响父母的微小举措逐步改变孩子对家庭的感受。
  看完相关的教育建议,宋老师灵机一动:“小胡爸爸曾经带他去玩过摩托艇,这个孩子特别喜欢,我就建议小胡爸爸周末多花时间陪孩子去玩一玩。后来每周五放学,他爸爸都开车带他去水库玩,一玩就是两天,回来就又上学了。”
  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父亲的陪伴,小胡在北京海淀寄读学校度过的最后一年里再没有出过任何问题。
  
  “欢喜冤家”的故事
  在北京海淀寄读学校,有这样一对“欢喜冤家”——小关和小强。
  作为较早进入北京海淀寄读学校的学生,小关天生骨子里好强,聪明能干,不论是学校的个人生活还是班级中老师布置的工作任务,他总能胜任自如,表现出色。
  然而,刚加入这个班级的小强却给小关带来了“挑战”。小强虽然年龄比班级中的大多数同学都小一些,但身高却高出一截,让人忽略了他的年龄差异。他也十分机灵,有一些特长,写得一手好字,更是擅长绘画,是一个有着很强优越感的孩子。小关的个性相对更内敛而沉稳,他信守承诺,跟朋友讲义气,在学业上表现出色,在班级同学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而小强则是刚刚转入这个班级的新生,他渴望在新的集体中争取到“一个受人尊重的位置”。两人本质上都不坏,但天生要强,要压人一头的性格,让他们互相“水土不服”,矛盾开始隐隐浮现。
  起初,小强只是以言辞和举止挑衅小关,可是小关也不好惹,时而带着自己的朋友反击,要强且都脾气火爆的二人在班级中引发了一系列的摩擦和冲突,最后甚至有在班级拉帮结伙对立的势头。老师曾几次出面调停,但效果都不甚理想。
  怎样平息二人的矛盾?如何能让小关放下原有的包袱,去真诚接纳新同学?如何解决小强争当领袖、不断挑衅的偏差行为?
  “不能与朋辈群体正常交往属于偏差行为,需要社工介入,帮助学生建立正向的社交关系。”驻校社工服务站站长吴志娇说,“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会通过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言谈举止进行印象管理,以此彰显自己的个性和独特,但是在互动过程中,当展现的形象与他人的期待不匹配时,同学间就会产生相互看不惯的想法。”
  根据社会工作理论,朋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指在同一年龄段中爱好兴趣、价值观念趋同的人,形成互动性强且关系紧密的群体。朋辈群体在青少年的性格、行为、价值观塑造上占据重要一环。班级凝聚力强,学生彼此团结,有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进而就能在学校展示个人价值,逐渐脱离不良行为。班级气氛松散,拉帮结派,互不尊重,学生也会认为自己不受学校约束,进而增加学生偏差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小关和小强的行为不仅违反了学校规定,还可能导致其他学生再次产生偏差行为,此时对二人进行干预刻不容缓。
  针对小关和小强的情况,社工制定了促进班级内部有效沟通、协助班级成员个人探寻正向交流方式的总目标,主持开展以“沟通与关系”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并设计了吐露真言、坦露愿望、提出计划环节。用班会形式开展社工活动也是社会工作在学校的一种适应性变化,优势在于日常化、去标签化、普遍化,有助于沟通成果的转化吸收。班会上,社工为大家介绍了班会的主题,在吐露真言环节请小关和小强谈谈同学关系、彼此矛盾的看法和自己真实感受,在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事实。
  小关在社工的引导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情绪逐渐从开始的抗拒抵触转变为平静,表示“其实很希望能和同学更好相处”。坦诚的表达让小强的情绪也缓和许多。
  到了坦露愿望环节,社工让二人谈谈自己理想中的同学关系和班级是怎样的。在社工的鼓励下,小强也说出了自己的内心想法:“其实不是为了和谁去争什么,只是不希望被别人看不起。从小就没怎么和同龄人一起生活过,确实不太知道如何与同龄人相处,不知道怎么和大家好好说话,其实也很苦恼,希望大家能帮我。”
  小关小强的发言引起了班级同学们的共鸣。很多学生都陆续表达了自己对班级生活和同学关系的看法和愿望,在表达中发现了和其他同学的共通之处,增进了彼此间的情感联系和集体归属感,原先班级中“剑拔弩张”的氛围和不良行为的苗头也随之烟消云散。
  
  老师的好“助教”
  做好社会工作不仅需要社工密切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更需要驻校社工与专门学校的老师配合默契,成为老师的好“助教”。
  吴老师在班级建班时,因为学生管理问题很是苦恼。班级的学生构成较为复杂,有些有一定程度的抑郁倾向,有些性格则比较暴躁,容易失控,整个班呈现的问题类型比较多元,难以采用单一的方式进行管理。
  “这时候需要照顾到老师的情绪压力。通过我们日常观察评估到的每个学生的优势,以及专业知识去为老师提供一个更加积极的视角。”驻校社工站社工赵心怡说,“比如这个学生虽然脾气暴躁,但他在班级有影响力,同学很服气,这个时候可以给他一些资源去协助老师管理,分担压力。另外一部分内向的同学,我们会将在一对一访谈中了解到的学生在意但不愿意和老师说的观点,反馈给老师,老师们就可以根据情况调整,整个环节需要社工前期和老师学生双向沟通积累的信任基础。” 
  社工们与老师之间达成的信任并非一日之功。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负责人,老师是与学生沟通、联络最为密切的人员,也是社会工作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然而,驻校社工最初尝试将自己看到的学生变化情况和教育建议反馈给老师时,时常会收到老师们不同意见。
  明明做好了学生工作,为什么却得不到老师的认同呢?
  原来,部分教师对于社会工作服务在认识上处于陌生状态。在缺乏沟通和信任的状态下,老师很难对驻校社工提出的工作计划给予肯定。同时,驻校社工也刚进入专门学校,对老师的工作流程、学校制度尚未熟悉,没意识到自己的话语体系与老师的话语体系之间的差异性。
  驻校社工们转变了固有的工作模式,从北京海淀寄读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整合了在专门学校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运用的多种方法与技巧,最终形成“1-2-5”工作服务模式。“1”是指一个核心,即一项基础服务——社会系统评估;“2”是指在服务过程中的两股力量,即学校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5”是指五大服务内容,即针对个人、朋辈、班级、家庭、社会五个层面的服务。
  与此同时,驻校社工将班级目前的需求进行分类,并针对每项需求制作服务清单。为支持老师工作,驻校社工尝试制作班主任工作手册,为老师推荐一些适合班级开展的特色活动。平日里,社工更加深入地走进班级,与老师开展更密切的沟通联系,配合老师开展家访,在工作中增进对学生的了解,使驻校社工更系统性、立体化、多层面地为专门学校提供支持。
  “虽然社工服务难以体现在具体的可量化的成效标准上,但是创新的工作模式打破了社工与老师之间的信任难题,让双方以预防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为共同目标,成为能够为彼此出谋划策的‘合作伙伴’。”吴志娇说。
  (本文学生与学校老师均为化名)
  ● 责任编辑: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