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章标题:
“第五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作品背后的故事”系列报道之七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之典范
2018年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如何理解、适用和完善该制度,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要议题。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熊秋红教授站在比较法的视角,创新性地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放置于古今中外相关制度的“纵横坐标体系”中加以审视,形成了《比较法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兼论刑事诉讼“第四范式”》(以下简称《比较法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文,使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优势与风险、共性与特色;认识到妥善处理公正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维护公众对刑事司法的信任,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未来发展中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认识到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它将在不断总结域内外经验教训的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
基于此,《比较法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文荣获第五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阐释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鲜明的本土特色
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将认罪认罚从宽作为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予以确立,构建了认罪认罚从宽的具体程序。此后,理论界、实务界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关注始终在升温。围绕认罪认罚从宽立法规定的理解和适用以及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的相关文献著作浩如烟海、层出不穷。《比较法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文从众多的著作文献中脱颖而出,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同志在多个公开场合“点名”表示认可。
在2019年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年会和2022年9月24日由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中国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举办的“新时代中国刑事司法改革发展与展望研讨会”上,熊秋红教授以此为主题作了专题报告。
这究竟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在采访前,记者十分好奇。通过熊秋红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记者逐渐领悟,若想使一项好制度在发展过程中能彰显其实践性和生命力,除了要准确把握类似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总体趋势以及重要关切,对中国特色的合理性展开充分的论证和分析也必不可少。
《比较法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文总字数为3.3万字,共分为四个章节,以比较法视野来审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立法定位以及发展方向,创造性地提出世界上各国出现的“放弃审判制度”盛行趋势标志着刑事诉讼“第四范式”的形成,也意味着刑事司法的结构性变革,并且对刑事诉讼“第四范式”的缘起、演变、挑战以及完善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从纵向维度上,《比较法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文阐述了我国语境下的刑事诉讼范式变迁,详细分析了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特点、与世界各国相近制度的异同以及当今学界存在的认识分歧。从横向维度上,显示了我国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认罪案件处理机制存在某些相似之处,但又超越了类似制度,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
为从横向维度阐述域外认罪案件的处理机制,通过翻查大量的文献资料著作,熊秋红收集到可查的最新数据,为我们展现出——“放弃审判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并且发展出不同类型。她为此下的苦功夫,让不少学界人士赞叹不已。
更难得的是,《比较法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文对于实践中产生的诸多争议给予了一定的解答。比如,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刚出来时,很多人担心这是要走美国辩诉交易的路子,熊秋红在文中给出了她的看法。她表示,在我国刑诉法关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规定中,未出现“协商”“协议”“交易”等字眼,并且强调认罪认罚具结书内容的合法性,表明我们的认罪认罚从宽在制度定位上属于法定从宽模式,而美国的辩诉交易制度则属于交易从宽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除此以外,《比较法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文对实务界在制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惑进行了展开分析,试图理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价值追求、协商性、刑事被告人答辩程序、值班律师的定位、证明标准问题等争议事项的核心所在。
中肯地说,《比较法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文的纵向横向跨度如此之大,不仅对理论界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度探讨,对于实务界的热议内容也有所回应,倘若没有几十年的学术功底,是根本无法驾驭的。这也是《比较法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文被很多一线实务人员和青年学者奉为“经典”的原因之所在。
另外,《比较法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文刊发出来的时间点,恰在“两高三部”发布《关于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指导意见》之前,也给相关司法实务部门制定政策文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方向和思路。
首提刑事诉讼“第四范式”产生较大学术影响
通过对比发现,相比于其他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研究文献而言,《比较法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文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为,在研究视角、理论深化以及知识增量上均有所创新。
在研究视角上,《比较法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文从“放弃审判制度”的角度切入,将认罪认罚从宽与辩诉交易、认罪协商等域外制度整合到纵横坐标体系中予以审视,并将之上升到刑事诉讼“第四范式”的层面予以探讨,将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升华至宏观的理论层面,大大提升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的高度和深度。
在理论深化上,《比较法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文通过对世界各国盛行的“放弃审判制度”的现象进行深刻分析,提炼出刑事诉讼“第四范式”的概念,来说明刑事司法的结构性变革。尤其是我国是在“第三范式”发育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迈向“第四范式”,因而学界对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尚未达成共识,在价值取向、适用重点、量刑建议的形式等问题上存在争议。文章对于“放弃审判制度”的理论深化,对于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和准确把握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发展方向具有深刻的影响。
在知识增量上,《比较法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文通过引用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报告,精准地发现“放弃审判制度”的发展情况及其原因,并通过横向比较中、美、英、德四国的“放弃审判制度”来准确定位我国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同时上述最前沿的知识也为当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源于以上深厚的学术价值、独辟蹊径的切入视角,《比较法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自公开发表以来,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从同行评价的角度来看,熊秋红提出的刑事诉讼“第四范式”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并且成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理论研究的基础性概念,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有学者认为,《比较法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文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中的精品之作和代表性成果,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北京大学教授陈瑞华认为,《比较法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文的概念化做得十分好,具有理论贡献,摆脱了对策法学的纠缠,达到可以进行理论对话的程度。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印波更是不吝赞赏,表示在认罪认罚从宽的海量文献中,他心目中排名第一的即是熊秋红的这篇文章。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训虎看过文章后也表示,这是他研读相关内容的众多文章中对他启发最大的一篇。有一个学期他给学生讲授刑事诉讼专题,课程设计有两节课系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因此在备课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章。在他看来,既有的文章多为技术性研究,而熊秋红的这篇文章从“放弃审判制度”的角度切入,将认罪认罚从宽与辩诉交易、认罪协商等域外制度整合在她建立的“纵横坐标体系”中予以审视,并将其上升到刑事诉讼“第四范式”的层面予以探讨,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升华至宏观的理论层面,大大提升了当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除此以外,李训虎还对熊秋红为这篇文章收集的大量最新信息所下的功夫大为赞赏,表示这篇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前沿知识的好文章他会继续品读学习,也推荐并要求选修他课程的同学认真学习领会。
除了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该文在社会传播、学术下载引用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从社会传播广度来看,该文在2019年9月正式发表以后被诸多法律类微信公众号转载,并在中国法学网、中国法学创新网等网站上全文刊载;被评为2019年“北大法律信息网”微信公众号年度热文和2020年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最值得读的20篇论文之一;位居2018~2019年法学期刊被引文章频次排名第二位;熊秋红教授也受邀到南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围绕刑事诉讼“第四范式”作主题报告。
学术下载引用方面,北大法宝法学期刊研究组于2021年10月通过对196家法学期刊被引文章进行分析和排序发现,2018~2019年法学期刊被引频次30次以上文章共7篇,其中《比较法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被引频次48次,位居第二。该文也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20年第3期全文转载。截至2023年5月12日,《比较法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文被引用次数为444次,下载量为12292次,成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相关文献中的标志性成果。
研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必读文献
在采访过程中,熊秋红告诉记者,虽然《比较法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文发表于2019年,但是从2016年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开始,她就紧跟司法改革步伐,思考如何在刑事诉讼中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此期间,她在《法学杂志》上发表题目为《认罪认罚从宽的理论审视与制度完善》的文章,帮助司法实务部门人员去理解这一新型制度。
“有这种构想,其实是认罪认罚从宽试点开始后,当时在司法实务界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办案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困难,急需从宏观理论层面解决。”熊秋红解释说。
谈及《比较法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文,熊秋红肯定地表示,本文堪称她的学术代表之作,代表了她一段时间以来的学术研究水平,也见证了她学术研究水平的一次提升。与以前的研究有较大不同的是,酝酿期间,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她到最高人民法院挂职锻炼,任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参与了很多关于司法改革的调研和内部讨论,这段宝贵的经历让她受益匪浅。“我之前偏重于宏观的理论分析,也常常从比较法视角切入,但对中国司法实践状况掌握的还不全面,也不深入。这次挂职锻炼可以说弥补了我这方面的短板,为我这篇文章的完成补给了充足的‘养分’,让我的文章更接地气了。”熊秋红说。
比如在挂职锻炼期间,她曾受邀赴南京调研。当时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等部门正在共同商讨起草《关于办理认罪认罚刑事案件的指导意见》,公检法司等实务部门人员聚集在一起讨论,使她对该制度的实践情况有了更为形象全面的感知。
也是基于这次宝贵的挂职经历,在日后的学术研究中,熊秋红十分注重与实务部门建立紧密的联系和交流。比如,在她的积极促成下,“两高”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建了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研究基地和检察基础理论研究基地;2022年12月8日,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在宿迁市人民检察院正式揭牌成立,重点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业务培训、检察改革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校方每年选派师生到基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联合开展课题调研,举办专题讲座等,为检察机关开展专业化业务集训提供师资力量支持。
对于《比较法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文获奖,熊秋红很感谢第五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的评委们,他们没有直接“以出处论英雄”。当年发表《比较法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文时,考虑到3.3万字的篇幅,她不舍一字心血,再加上时效性的问题,还有副主编诚挚约稿,所以最终刊发在《比较法研究》杂志上。此次评选报名时,她还有一丝担忧,不过以“试试看”的轻松心态,反而收获“大奖”,让她分外欣喜和欣慰。
熊秋红担任《法学研究》杂志编辑18年。在此期间,她在参加《法学研究》杂志社在全国分片举办的“读者作者编者见面会”时,不止一次强调,她更看重文章的学术分量,这种含金量并不是只关注文章刊发的载体的名气,鼓励青年学者潜心治学,多下功夫多费心思写好文章,“做学术,一定要苦修内功”。在自己身上,熊秋红也是如此践行这种理念。在刑诉法学界耕耘多年,她要求自己的文章首先要过自己心里的那个“关”,不论是刊发在什么载体,都是要“拿得出手”的,用她的话来说——“很珍惜许多杂志的编辑和主编们对我的信任。”
采访临近尾声时,熊秋红告诉记者,对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完善的研究接下来仍有一段路要走。即便在“两高三部”发布意见后,就该制度的适用,司法实践中全国各地还是存在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比如就“量刑建议”问题,检察机关应该提供怎样的量刑建议?是幅度刑量刑建议,还是确定刑量刑建议?如果法院不认同,应不应该给检察机关进一步调整的机会等。对此,熊秋红在《中外法学》杂志上刊发了针对量刑建议的文章,这篇文章同样获了奖。
“《比较法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这篇文章的问世不代表相关问题讨论的终结,它是当时比较法研究上关于世界各国就认罪案件处理机制或者说放弃审判的做法进行的一个清晰侧写,为后续的讨论和思考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让后续对此感兴趣的学者或者实务人员可以在此大框架结构下继续进行延展性研究。”熊秋红把她在文中所搭建的框架比作森林,而文中所涉及的很多细节点自然成为森林里的树木。“学术研究既要见树木也要见森林,这是要搭建好框架的重要意义。当然,这里每一角度都可以单独拎出来再讨论,具有很大的发散空间,也希望我的文章能为后续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她说。
● 责任编辑: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