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宪法信仰, 让其走入、融入、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宪法是“一张写满人民权利的纸”,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2022年12月4日是第九个国家宪法日,也是我国现行宪法即“八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有目共睹,“八二宪法”的五次修改,都对时代主题作出回应。
  从经济制度的调整,逐渐扩展到政治、民生、社会治理领域。从“私营经济”入宪,到“政治文明”入宪;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到“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回顾我国宪法发展历程,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
  同时,从设立国家宪法日到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再到国旗法、国歌法、国徽法构成落实宪法规定的国家象征与标志重要制度……一个个切实的制度举措有力推动宪法实施,让宪法精神在全社会落地生根。
  可以说,“八二宪法”颁布实施四十年来,不仅从制度层面健全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运作机理,而且从精神层面显著提升了中国公民的宪法意识。
  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合宪性审查机制驶进快车道。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到2023年3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将近年来备案审查工作的成熟经验成果吸收入法,我们也经历了公民对备案审查制度的陌生,到2021年仅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收到公民、组织提出的审查建议就达6339件的热情,深刻感受到伴随着合宪性审查机制的一步步发展,公民对宪法、法律及基本权利的认知逐步加深,现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四十年来,我国公民的宪法意识发生了历史性跃升。有人说,宪法意识最关键的并非公民对宪法的了解程度有多高,而是公民能否正确认识宪法,并由此产生对宪法的信仰。而这种信仰绝非单纯的宪法知识普及所能造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可以肯定的是,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实施离不开人民对其的信仰。而同时,宪法的信仰又扎根于具体的宪法实施之中。只有让公民有机会参与宪法实施或者能了解宪法实施情况,宪法意识乃至宪法信仰才可能得以塑造。
  “我国现行宪法四十年的发展和完善之路在哪里?”“中国公民宪法意识经历了哪些历史性跃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如何走进‘合宪性审查’时代?”“现行宪法及其五次修改间发生过哪些故事?”“如何让宪法成为众所敬畏和尊奉的‘众法之法’,成为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基石?”
  为了回答以上问题,在第九个国家宪法日来临之际,《民主与法制》周刊推出现行宪法颁布实施40周年系列报道,既是为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也是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提高公民宪法意识和法律信仰,让宪法法律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法治观念不断深入人心,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