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章标题:
“枫桥经验”视域下 公安基层治理与数字治理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根基,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质效和温度的“神经末梢”。“枫桥经验”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面旗帜,经过60年的推广与发展,一直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本质在于其灵活的内涵和丰富的实践。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要求。当前,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深刻改变社会观念、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给构建现代化社会所需的治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安机关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力军,如何与时俱进,更好地通过发挥自身职能和资源优势,推动基层治理与数字治理有机融合,谱写具有浓浓“川字号”特色的“枫桥经验”四川篇章,对于探索四川省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
一、“枫桥经验”视域下公安基层社会治理现状
近年来,四川公安机关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平安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大力开展“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活动,公安基层社会治理形势出现一系列积极变化,社会治理形势出现明显好转。但通过前期调研发现,深刻的社会变革、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与多元需求等矛盾,给四川省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行政化倾向给践行“枫桥经验”带来的挑战。四川省地域面积广,乡镇、村社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传统的村(社)-乡镇(街道)-县(市区)-市(州)-省的类行政化的五级矛盾管理运转体系,层级多、链条长、反应慢,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基层矛盾风险发生快、传播快、解决快要求。特别是一些风险级别高的矛盾纠纷,如果无法实现提前感知预警、及时干预处置,极易引发“民转刑”案件。
(二)社会变革对践行“枫桥经验”带来的挑战。随着信息化动态化社会来临,人们的生活步入实时、交互、快捷、高频的“微时代”,而隐蔽性的信息源、交互快速的传播方式,造成大量基层矛盾纠纷湮没在碎片化、泛娱乐化、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中,不易被发现。通过对四川省110接出警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警情中的矛盾纠纷,多数是由于此前的矛盾纠纷升级激化所引发。同时,部分群众认为到部门现场反映或电话举报比较“麻烦”,有各种担心和顾虑。这些社会层面的变化和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意愿的降低,给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人口众多对践行“枫桥经验”带来的挑战。四川省是人口大省,有犯罪前科、不良记录的各类特殊群体数量大。践行“枫桥经验”、推动基层治理的重点关键是人。目前,四川省公安派出所和基层组织对辖区基础要素的管理模式,侧重于对长期居住的、有固定职业人员登记管理,对短期居住的、无固定职业人员的登记管理关注还不够;对重点人员、重点要素的管控模式,侧重于对违法犯罪前科人员和已有行动的重点人员“人找人”“人盯人”的稳控,而对辖区未暴露的隐性违法犯罪人员、容易制造个人极端事件人员,缺乏警社协作联动,发现机制不健全,存在风险漏洞。
(四)需求多元对践行“枫桥经验”带来的挑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俱进,推动社会治理实践持续创新是“枫桥经验”的核心理念。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已经呈现出整体性、结构性变化。通过对大量矛盾纠纷数据的梳理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四川省社会矛盾调解的内容已经逐步从化解家庭、邻里纠纷向处置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劳资纠纷、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的纠纷等内容延伸拓展。与此同时,基层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公安派出所等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单位、家庭、个人等需求主体的多元化,使得现有的治理模式已经难以应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和服务预期,直接影响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和满意度,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迫在眉睫。
(五)信息共享不充分对践行“枫桥经验”带来的挑战。四川省现有的城乡社区数据资源的集聚能力和管理能力还需不断完善,虽然有的政府部门开发了延伸到社区(村)的信息系统,但在条块分割体制下,信息“孤岛”和信息“割据”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尤其是缺乏对有价值信息的甄别筛选能力和信息交互处理能力,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和风险隐患不能精准分析研判,对群众的诉求回应不够及时,导致信息利用率不高,服务能力不强,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还有差距。
二、“枫桥经验”视域下公安基层治理创新发展思路
公安机关作为社会治理重要主体和关键力量,面对社会治理发展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要勇于迎难而上,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方法,深入推进警务理念变革、警务模式重塑、警务流程再造,做实“就地解决”文章,推动公安基层社会治理从“控事稳局”向“深耕善治”转型,才能更好地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一)立足“枫桥经验”,铸牢“就地解决”理念。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对公安派出所来讲,首先要更新思想观念,铸牢新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派出所基础防控前哨阵地、风险防控第一道防线作用,通过跨前一步、前置防线、主动治理,“参与种别人的地、主动灌自家的田”,加快形成警务工作体系与基层治理体系相互嵌入的新型“就地解决”机制,实现对各类风险点、风险源的就地排查、就地感知、就地化解,推动派出所工作从“以打为主”向“以防为先”转变、从“防范发案”向“防控风险”延伸。
(二)巩固“枫桥经验”,夯实“就地解决”根基。全面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警务工作,将防范风险隐患的关口向社区前移。紧紧抓住社区民警进“两委”班子的有利契机,依靠基层党组织,在社区就近搭建警民互动平台,发挥社区民警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强化辖区人力情报网建设,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发展“千里眼”“顺风耳”,拓展“朋友圈”,全面延伸情报信息网络,提高行动性、预警性情报线索发现能力,做到“未动先知”,及时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准备,确保消祸于未萌、治之于未乱。
(三)发展“枫桥经验”,完善“就地解决”机制。充分发挥公安派出所融入基层治理作用和区域性组织协调功能,牢固树立“一盘棋”思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打破基层治理主体间的“行政隔阂”和“数据壁垒”,畅通公安机关、政府部门、基层干部信息互通、业务协同,加强工作联动,借力助力,建强集约化合成治理新体系,实现资源、机制、力量的全方位合成,推进警地资源整合、警务形态重塑、工作效能提升。创新新时代专群结合、警民共创平安的方式方法,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新方式,引导流动人口加快融入、参与治理,依法保障社会组织、公众等主体的社会治理参与权、治理权。通过警社、警民联动共治,推动公安基层社会治理从依赖技术向依靠群众转变、从参与治理向引领治理转变。
(四)深化“枫桥经验”,拓展“就地解决”内涵。针对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群众“急难愁盼”的重点场景和关键领域,借助数字化手段,瞄准公众对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不同需求,探索建立更多数字便民、数字惠民、数字利民的治理模块。依托规范统一的公安服务平台,推广“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模式,推动公安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少跑快办,大幅提高群众办事便捷程度。立足预防导向,深化政府不同职能部门数据融合应用,提升对各类风险隐患的发现预警能力,构建更高效、更便捷、更精准的基层防范体系,全力赋能和支撑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智慧化。
三、“枫桥经验”视域下公安基层治理与数字治理融合发展实现路径
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支撑作用,加快推动“枫桥经验”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是“枫桥经验”创新发展的基本方向,要坚持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数字化整体性治理为依托,智治为用,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化手段和方式,建立以“四川e治采”为基座的数字应用系统平台,通过依靠和发动群众,完善风险隐患闭环处置机制,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动力,从而促进公安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
(一)推行“排查网络化+调处分级化”,趟出“枫桥经验”新路子。依托四川治安综合应用平台,在互联网端开发“四川e治采”微信小程序,政务网端租用设备搭建专区,推动全省村社干部、网格员、内保干部等,统一注册使用“四川e治采”,实现警社信息共享、一体应用。全省基层干部掌上排查上报的各类矛盾风险隐患、走访调查信息,省市县乡四级实现统一查阅感知、流转处置,全面畅通矛盾风险排查处置从基层“末梢”到省级“大脑”的“神经网络”。
(二)推行“要素统一化+全民参与化”,构建“枫桥经验”新基座。将标准地址作为基层治理“根要素”,在统一规范全省4800余万套建筑物、房屋地名地址基础上,依托“四川e治采”新基座,搭建全省统一、内外网一体的“四川e码”(标准地址二维码)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将“四川e码”张贴在全省小区、院落和独立建筑物、单位等门楼牌号下以及警民公示栏、聚居区通道等显著位置上,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参与,通过扫码方式匿名向辖区公安派出所和社区民警反映各类社情民意和矛盾风险、举报各类违法犯罪线索,社区民警第一时间签收、查阅、处置,推动基层治理信息网络延伸到每一个小区、楼栋、单元,矛盾风险预防预警体系拓展到每一位群众手机上,有效激活社会治理的内生活力,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三)推行“考评规范化+管理精细化”,跑出“枫桥经验”新赛道。依托“四川e治采”和公安大数据资源体系,综合考量警力数量、管辖人口、警情案件、城乡分类等多个维度,建立全省派出所主防“一网考”评价体系,对派出所和社区民辅警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风险隐患排查化解、治安防控等重点工作进行信息化统计、可量化评分,将“枫桥经验”的实践要求变为“就地解决”的显性数字。在以“一网考”评价结果为基础上,大力推动“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命名活动,引导公安派出所深耕社区治理,抓好平安社区创建,努力使以一个个村社区的“小平安”带动四川全省的“大平安”。
(四)推行“资源模型化+预警精准化”,抓好“枫桥经验”新基建。充分发挥公安信息资源和大数据资源优势,建立风险预警模型,以人为核心,在公安网分析出因矛盾纠纷激化重复报警的人员、婚恋家事引发极端情绪人员、有报复社会倾向人员、有肇事肇祸危险的人员等,打通公安网到互联网“壁垒”,通过“四川e治采”推送到其户籍地、居住地基层干部、网格员微信小程序上,提示基层重点关注、及时介入,严防个人极端等风险发生、扩散、外溢、发酵,形成警社互帮互助、问题协同共治的管理闭环,推动公安基层社会治理由被动兜底向源头治理转变。
● 责任编辑: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