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政治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 大力加强青岛市法学会建设

  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扎实开展法学研究、积极服务法治实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作出部署,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操作性,为青岛市法学会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坚持政治导向,铸牢政治忠诚
  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积极贡献。法学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团体,是法学界、法律界的群众团体、学术团体和政法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是关系法学会工作的根本性问题。法学会应当扛起政治使命,提高政治站位,引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坚定不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坚持目标导向,落实会议精神
  (一)扎实开展法学研究。一是围绕中心大局工作搞研究,紧紧围绕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需要,特别是围绕经略海洋、对外开放、上合示范区建设、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实体经济振兴等重点工作,开展专题研究;二是对标先进搞研究,组织发动全市会员和会员单位,组织全市法学法律工作者积极参加各类课题申报和“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全国副省级城市法治论坛”等活动;三是搭建平台搞研究,加强法学研究会建设,组建更多专门领域法治研究会,推动研究会与相关职能部门、实战单位对接,着力提升研究工作的精准性,促进研究成果有效转化。
  (二)积极服务法治实践。充分发挥法学会“智囊团”“思想库”“人才库”作用,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组织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依托“综治中心”“调解中心”“法律服务站”“一村一法律顾问”等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
  (三)加强涉外法治工作。作为山东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青岛市对外开放水平较高,做好涉外法治服务保障工作是青岛市法学会的一项重要职责任务。做好涉外法治服务保障工作,首要任务是要建设一支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法治人才队伍,要充分发挥青岛高校、涉外法律服务机构的优势,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的涉外法治人才,提升涉外法治服务水平。
  (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等活动,结合“八五”普法的新要求和基层群众的法治文化需求,积极发动各区(市)结合民法典宣传周、“6·26”国际禁毒日、“12·4”国家宪法日等重大主题活动开展各具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同时,积极发挥普法线上平台作用,进一步提高普法宣传覆盖面和知晓率。
  三、坚持结果导向,强化自身建设
  (一)推动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健全市、区(市)两级法学会机构组织架构,特别是进一步完善区(市)法学会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对会员管理、研究会管理、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会长会议等各项工作制度机制进行修改完善。
  (二)加强智库建设。充分发挥青岛市法治人才荟萃优势,建立健全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法学专家智库,加快推进各区(市)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建起汇聚青岛全市各行业各领域的法治智库,建强“最强大脑”,更好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三)抓好队伍建设。把党建带群建制度机制落到实处,加强法学会党组织建设,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完善会员发展机制,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法学法律人士,扩大来自基层和一线法学法律工作者的代表比例,增强法学会组织的专业性、广泛性、代表性。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持人民至上,扎实改进工作作风,做到始终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
  (作者系山东省青岛市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市法学会常务副会长) 
  ● 责任编辑:虞文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