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 扎根中国大地办法学教育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史特别是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的研究,传承红色法治基因,赓续红色法治血脉。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法学院校要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上做表率、勇担当,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人民现实需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解答时代之问、中国之问、法治之问的魄力推动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创新发展,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西北政法大学前身是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历经延安大学、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干部学校、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等时期,1958年西北大学法律系成建制调入,组建西安政法学院,后更名为西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从陕北公学到西北政法大学,这所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大学,经历了国防教育、干部教育向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转变,以自己的长期办学实践回答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根本问题。建校以来,学校扎根西部,形成了“政治坚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老延大优良传统,铸就了“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校训,凝练了“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的育人理念。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地位,以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坚持思想引领,赓续红色血脉;坚持产出导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建强国家级一流法学专业;坚持守正创新,丰富优质教学资源;坚持理实并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方面,形成了西北特色的法治人才培养协同机制,为我国的法学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坚持德法兼修、赓续红色血脉
  (一)稳步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协同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
  作为一所具有浓厚红色文化底蕴的高校,西北政法大学始终注重发挥红色基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把弘扬爱国主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突破口,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红色育人模式。学校积极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文化活动体系,持续推进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学校通过顶层设计、深入挖掘“红色基因”内涵,实施红色文化育人工程,让学校成为培养德法兼修人才的大熔炉;让校史馆、校园建筑等有形无形的资源,都成为思政课的活资源。
  学校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社会思政为载体,实现红色育人一体贯通。思政课程聚焦红色文化理论深度,厚植红色文化情怀;课程思政聚焦挖掘专业课程的红色文化元素,实行“一院一品”建设,拓展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社会思政聚焦引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悟红色文化真谛,强振兴中华本领。学校充分发挥政法院校法学学科专业的优势,打造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法律职业伦理”等一大批具有鲜明育人元素和功能的课程,推进课程育人、专业育人的深入发展。
  (二)形成了红色基因育人的教学内容、方法、实效的协调统一
  西北政法大学注重突出红色育人传统,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学校出台了《传承红色基因创建红色文化育人模范大学实施意见》《构建“德法兼修、理实并重”高水平有特色第二课堂体系建设方案》《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人文艺术第二课堂建设方案》等文件,增设了《中华法治文明》《陕甘宁边区法制史》等特色课程,将法学专业教育和红色教育融合,使法学教育和红色文化融会贯通、相得益彰,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学校将红色育人内容融入高水平有特色的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体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了解、认同红色文化。学校连年举办了“法治文化活动季”系列活动,打造法学特色鲜明、高水平、有品位的第二课堂,用红色文化熏陶、感染学生。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定期举办“学宪法 讲宪法”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纪念12·9运动经典诵读大赛”等。同时,学校重视红色基因育人在第三课堂的融入,积极组织在校学生参加了各类社会公益活动。红色基因传承工作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满、受众广泛、效果显著。
  (三)注重陕北公学红色基因和老延大优良传统的传承教育
  西北政法大学坚持传承红色血脉和扎根西北、脚踏黄土、胸怀社稷、情系法治的红色育人实践经验,充分发挥党的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功能,构建结构完整、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学校成立了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深入系统地进行红色文化的理论体系研究和红色文化教育教学项目研发论证;开展“红色法治研习之旅”实践教学系列活动,组织学生探访革命圣地延安、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照金革命旧址等红色革命景点,组织学生参观陕北公学旧址、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等红色校史教育基地,强化红色育人效果;组织排演《黄河大合唱》《庄严的审判》《人民法官:马锡五》等红色经典剧目,形成学校独有的红色文化艺术作品品牌,用红色文化熏陶、感染学生;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与延安革命纪念馆、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马锡五审判方式陈列馆等红色文化研究宣传机构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
  
  二、加快完善法学教育体系
  (一)优化法学学科体系
  为适应建设法治中国新要求,西北政法大学持续推进法学学科内涵发展,依据新的学科专业目录,进一步优化校内法学二级学科布局。学校推进法学和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继续巩固并提升法学传统学科优势,推进法理学、法律史等基础学科以及部门法学等更新学科内涵、凝练特色方向。学校在法学一级学科目录下自设知识产权法学、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民族法学、警事法学、司法鉴定学、人权法学、监察法学、国家安全法学、法治文化等法学交叉学科;在法律硕士专业设立政府法务、监察法、卫生法、立法研究、法治与科技、社会治理法学、企业法学、知识产权、体育法学、中华法治文明与法治现代化、退役军人事务治理与法治保障等研究方向。
  (二)健全法学专业课程体系
  合理构建法学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高质量法学人才的重要抓手。西北政法大学法学本科专业于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着力探索践行“新文科”“新法学”建设。
  第一,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学校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法经、法商、法管、法文等的交叉融合;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以法学融合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公安学等学科,增设法学专业方向(反恐怖主义法方向、公共安全法方向),开设法学专业纪检监察实验班和国家安全法实验班、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卓越法新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班。
  第二,全面修订法学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为核心的“1+10+x”专业课程新体系,更新完善《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等法律课程,增加《法律职业伦理》《监察法学》《党内法规学》等法治理论课程作为专业课。
  第三,积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强化学生知识、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广泛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诊所教学、模拟法庭和双师教学等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高度关注司法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努力打造与智慧司法相衔接的教学平台;立项建设一批“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MOOC,慕课)和“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推进“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应用。
  (三)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法学专业课程教材体系
  西北政法大学全面加强法学课程教材建设,形成以“马工程”教材为统领,系列特色教材等为支撑的高水平教材体系。
  第一,不断健全教材建设管理制度。坚持问题导向,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坚持制度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科研与教材相结合,切实打通教材建设与管理各环节,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健全学校教材管理机制。
  第二,坚持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按照教育部、陕西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实现“马工程”重点教材在本科课程的全覆盖。积极组织“马工程”重点教材培训,规范课堂教材使用。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校多名法学专业教师参加“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工作。
  第三,依法依规选用教材。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严格按照学校教材选用相关制度进行规范化审查,实行“教材选用三级审核”制度,选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学习能力,政治、质量双过关,尤其是近三年新出版的“部优”“省优”精品教材。
  第四,鼓励和支持优秀自编教材建设。学校鼓励和支持各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及学生特点,着重编选能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好教材、新教材,能引导学生培养家国情怀、求知问学、开拓创新的好教材、新教材,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四个自信”。学校教师编写的近20部法学专业教材获得陕西省优秀教材奖。
  (四)完善“三种途径”“三种形式”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育是实现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能够体现人才培养特色,同时又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持续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不断加强法学类、经管类、工商管理类、新闻类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将智慧司法建设成果融入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了课堂实验实训、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三位一体、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经过多年探索,学校形成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三种途径相结合,课堂实验实训、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三种形式,四年不断线的法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法律诊所”“模拟法庭”“法庭论辩”等实践课堂建设。
  邀请法律实务部门专家主讲《实务大讲堂》课程,邀请各级人民法院到学校举办开庭活动。举办和参与“学宪法 讲宪法”“理律杯”模拟法庭竞赛、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等高水平法学专业学科竞赛。依托“法律服务中心”等学生社团,指导学生开展法律援助活动。在全国法学院校率先推动建立高校和法治实务部门合作育人协同育人新机制。学校专业教师和法治实务部门专家共同建设教学实践平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优质实践教材,共同探索教学方法。
  (五)打造高素质法学教师团队,完善法治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提出,要推进法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法学根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通晓国际规则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推动法学院校、科研院所与法治工作部门人员双向交流,加大法学教师、研究人员和高等学校法务部门工作人员到法治工作部门挂职力度。学校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法治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这是对进一步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法治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的重要指引。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的工作,使得法学教师能够更加了解国情,逐渐“从旁观者变成建设者,从局外人变成局内人”。从实务工作中发掘司法实践经验,发现“中国问题”,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授课能力,使科研创新紧扣社会现实,授课内容贴合实际需要,使得教师的教学科研因“接地气,而更有底气”,用法律实践经验反哺法律课堂教学。
  在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西北政法大学做得早、做得实、效果好。一直按照“人员互聘互派、资源共建共享、信息设施互通共用、教学科研互帮共进”的原则,加强与法治工作部门的交流与合作。2008年以来,学校累计派出法学专业教师110余人次赴最高人民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浙江省人民检察院、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以及西安市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法治工作部门挂职。同时,在从其他高校聘请高水平学者担任客座教授的同时,从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等法治工作部门聘请了30余名法律实务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通过挂职锻炼,一批青年教师茁壮成长。2013年10月,中央政法委、教育部在学校召开法律人才互聘“双千计划”现场会,总结交流高校以及政法系统实施“双千计划”的经验做法。2016年6月,教育部简报以“西北政法大学落实‘双千计划’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为题做了专题报道。
  
  三、创新发展法学理论研究体系
  (一)强化法学基础理论研究
  西北政法大学多年来一贯重视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法律史、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法律文化与法律价值、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法制史、法学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学校教师先后出版了《法律价值论》《法的一体和多元》《西方法哲学问题史研究》《法律文化的数学解释》《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石》《唐代刑事诉讼惯例研究》《宋代诉讼惯例研究》《法律文化论》《法理学前沿》《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法理学》《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70年》《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陕派律学家事迹纪年考证》等著作,其中,3部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部荣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部荣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2部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学校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率先发起对法律价值问题的研究,在全国法律文化、法制现代化问题等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并且吸引了全国许多学者参与讨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科学》的“法律文化与法律价值”,就是主要依托法学理论学科而发展起来的学术名栏。近十年来,学校组建了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学术创新团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律思想和国外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组织翻译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经典译丛”,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法律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二)强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研究
  学校始终以建设国家和服务人民为使命,以兴学护法、安邦固疆为己任,立足陕西、服务西北、面向全国,自觉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对接社会需求。国家战略需求在哪里,科研创新就聚焦到哪里;哪里条件最艰苦,人才就扎根到哪里。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凝练特色方向,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高地、人才高地、智库高地,推动国家法学教育创新、法学理论革新,书写了以贡献促发展的奋进旋律。进入新时代,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坚持服务需求、开放合作的理念,投身全面依法治国建设、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先后获批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培育基地,与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国法学会共建多个研究平台,打造了14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积极参与南海维权、边疆反恐、国际人权斗争,形成了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研究、国家安全法治研究、新时代“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人权法治理论、法学教育研究、农村土地制度研究的“西北学派”,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回望历史,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扎根中国大地,解决真问题,研究真学问,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才是学校事业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
  (三)积极服务法治陕西建设
  学校有一批法学专业教师受聘为陕西省委、省人民政府、省人大常委会,省公安厅、卫健委、教育厅、生态环境厅、市场监管局等部门,以及各地级市政府及其部门的法律顾问或咨询专家,积极为法治陕西建设建言献策。学校先后有4名教师获评“陕西十大法治人物”称号。
  学校聚焦法治政府“六大工程”,组织专家参与起草《法治陕西建设实施规划(2021-2025年)》《陕西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陕西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学校以贯彻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一规划、两纲要”为统领,以全面推进陕西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为抓手,承担了省委依法治省办委托的县级法治政府建设评估、设区市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乡镇法治政府建设强基工程建设、街道法治政府建设强基工程建设等项目,通过评估、评价检验法治建设实效,为陕西省法治政府建设“六大工程”落实落细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结语
  迈上新的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法治领域拓展,给法治中国建设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法学教育肩负着为法治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使命,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法学院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应当扎根中华法治文明优秀传统,立足中国本土现实需要,解答中国法治实践问题,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面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现实需要和战略需求,西北政法大学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传承陕北公学红色基因,弘扬老延大红色育人传统,深入推进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措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西北政法大学将与中国法学会和兄弟院校进一步深化合作,携手推动法学教育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法治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建设好集聚法治人才的“蓄水池”,源源不断输送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校长)
  ● 责任编辑:虞文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