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章标题:
读原著学思想 凝心铸魂献力量
-- ——中国法学会《习近平著作选读》学习交流会侧记
理论强,才能方向明、人心齐、底气足。
“这次主题教育,就是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推动全党全国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下实现更加空前的团结统一,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不断迈进。”5月11日,中国法学会举办的《习近平著作选读》学习交流会在京召开。中国法学会会长王晨在讲话中指出,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的重大政治任务。要把握原著精神,筑牢学习根基,领悟思想伟力,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的高度自觉,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交流会上,与会人员围绕《习近平著作选读》畅谈感想体悟。大家一致表示,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扎实开展法学研究,积极服务法治实践,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训秋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著作选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不断开创法学会事业发展新局面。
“深学深悟《习近平著作选读》,要体悟其中立根固魂的根本立场,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做到恪守正道、固本培元。”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国家安全部党委委员、副部长董经纬表示,要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身课题常修常炼、常悟常进,融入岗位、融入实践,凝心铸魂、领航发展。要把学习成效转化为锤炼党性的强大力量,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真心爱党、时刻忧党、坚定护党、全力兴党。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卓泽渊认为,《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中的《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文,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作为根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深入学习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际行动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新的历史性飞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在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真理力量和独特思想魅力。要全面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始终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来认识和把握,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许安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厚的人民情怀,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和价值追求作出一系列深刻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法治的人民性和目的追求,明确指出了实现公平正义的实践路径,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原创性贡献。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规范、推动、保障作用,通过立、改、废、释、纂等多种立法形式,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
2023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表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法学教育的根本问题。要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其贯穿于法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高尚道德情操、扎实法学根底、卓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王利明认为,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的颁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民法典通篇体现了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以民事权益体系为中心构建了法典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民法学知识体系要以民事权益为中心,研究阐释好民法典所确立的中国民事权益体系。
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孙谦说,对于人民群众来说,公平正义是最重要的。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我们党、我们执法司法机关追求的一个崇高价值。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不断改进和加强涉民生司法工作,进一步做实人民群众可感受、能体验、得实惠的司法为民,真正使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实践中得以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孙茂利表示,法律是妥善处置社会问题的可靠保证。公安机关处于法治实践前沿,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行使执法权力,自觉把公安执法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来谋划,认真履职,打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提出了新思想新战略,并作出‘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的重要判断。”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江必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要素众多、结构复杂,是一个功能综合、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故此要以体系化的方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总目标,形成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通过此次学习交流,中国法学会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切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际成效转化为法学会服务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 责任编辑:闫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