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肃南:“一碗奶茶”专解群众“疙瘩事”

  “来来来,喝一碗热奶茶,有话咱们慢慢说!”这是记者4月16日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寺镇红湾社区“阿勒齐”调解工作室经历的一场邻里纠纷调解的开篇语……
  家住在红湾社区四楼的安某装修房屋时,垃圾堆得满楼道都是,影响了邻居杜某的出行。杜某多次找安某商议都没有结果,于是他找到“阿勒齐”调解室来解决问题。
  “一碗茶,拉家常,顺心气;两碗茶,听诉求,找症结;三碗茶,释法理,促和解。”这是甘肃省肃南县红湾寺镇红湾社区根据当地民俗创立的“阿勒齐”“一碗奶茶”矛盾调解法。
  
  茶为媒 推行多元调解新机制
  肃南是全国唯一、甘肃独有的裕固族自治县,辖区有裕固、藏、蒙古、回等22个少数民族。长期以来,裕固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而自居,以牧牛、羊、马等牲畜为生。
  肃南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开始的,他们有着“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的生活习惯,茶是解语花,茶是贴心暖,茶更是草原儿女与人聊天闲谈、交流信息、加深感情的纽带。为延续这一习俗,肃南县在探索民族聚居地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有效模式的过程中,把调解场所搬到暖意融融的茶桌上,融合各族群众这一生活习惯特点,在化解各种矛盾中以奶茶为“破冰船”,推行“一碗奶茶”调解法,使居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在理性平和的茶香中得以解决,打造出了“枫桥经验”的肃南样板,从而推动了矛盾在基层一线化解,隐患在基层一线消除。
  “阿勒齐”在裕固语中是“中间人”的意思,是在肃南牧民之间说话极有分量和公平正义的人。由于裕固族人有喝奶茶的习俗,“中间人”端上一碗滚烫的奶茶,经过一番贴心的劝解,调解员就会与当事人拉近距离,许多邻里纠纷就会得到圆满解决。
  今年2月,家住裕禾小区2号楼三单元四楼的王某回到家中,发现自己家的卫生间地面上有一大摊积水,抬头一看,屋顶湿了一大片,正往下滴着水。于是,他赶忙找到楼上的邻居李某说明情况,并询问原由,要求立即整修。李某认为自家卫生间的水表与水管接头处断裂,属于公共部分,应该由维修中心负责维修。在咨询维修中心后,得到的答复是需要李某负责维修。随后,王某要求李某负责维修,但李某认为这钱不该自己掏,一直僵持。社区调解员接到投诉后,第一时间入户了解情况,并将王某和李某请到“阿勒齐”调解室,伴着一碗碗奶茶,在调解员的劝解下,双方很快达成了协议,矛盾得以顺利解决。
  
  调为先 探索创新特色肃南样板
  在肃南县,牧民之间发生了矛盾纠纷,请来公平持中、说话极有分量的“阿勒齐”喝茶调停,这个习俗已沿传多年。如今,把“阿勒齐”变身调解室,在市域社会治理的“新赛道”上,彰显焕发出勃勃生机。
  肃南县红湾社区党委书记马文静介绍,“阿勒齐”调解工作室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主要是发挥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镇,问题不上行、矛盾不上交”,构建“家庭和美、邻里和气、社区和睦、民族和谐”的工作目标。
  在日常工作中,“阿勒齐”调解室主要是“事前功课”做加法,根据辖区老旧楼院多、物业管理混乱、邻里关系复杂等社情实际,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推行以“讲清小道理、化解小矛盾、解决小问题、开展小活动、传递小关爱、选树小榜样”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六小”工作法,做好辖区矛盾隐患排查,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在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时逐案分析,对症下药,提前针对有关法律条款、身边类似案例、处理方式和民族习惯、个人诉求等内容做好“备课”,为矛盾纠纷顺利化解打下坚实基础。
  “人情法理”做减法,不断优化调解程序,帮助居民畅通诉求通道,化解矛盾纠纷。调解室选聘熟悉民族习惯、风土人情的各民族群众担任调解员,组建“1+6+N”调解工作队伍,吸纳专职网格员、法律明白人、社区工作者、下沉干部、共驻共建单位等多元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打造高质量“全科”调解员队伍。探索推行“三句好话暖人心、一碗奶茶止纷争”调解法,以茶谈心、以茶说事、以茶释法,推动矛盾在一线化解、隐患在一线消除。
  “找准关键”做乘法,通过前期耐心倾听、熟悉情况、认真分析、了解症结,找到对矛盾纠纷化解有直接影响的“阿勒齐”,借助语言的互通、无障碍的交流,讲解政策法律,诉说公序良俗,让当事人卸下心防,打开“破局”和解的切口,促使纠纷有效化解。找准“关键点”,强化部门联动,对出现的矛盾纠纷问题一时难以调解的,认真梳理后联系相关部门单位,动员和引导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矛盾的调解,形成凝聚齐抓共管、共促和谐的调解合力。
  “消除隐患”做除法,“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是调解工作的一大“法宝”。社区在处理矛盾纠纷问题时,将被动接待转化为主动服务,让群众少跑腿、少费心,积极推动矛盾问题妥善化解。在处理双方疑难复杂矛盾纠纷问题时,坚持用事实说话,在走访调查过程中,创新思维,请矛盾双方协助走访调查,共同参与矛盾分析讨论,了解和掌握事实真相,运用法律知识彻底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镇”,将矛盾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
  小区停车位被外来车辆占用、一下雨家里的墙面就渗水、楼道里的灯不亮了……如今,在肃南县红湾寺镇,居民即使没有大事,也要去“阿勒齐”调解室坐一坐,吐吐不快,唠唠家常。通常调解室里的信息员都会认真记录下这一件件“小事”,按照难易程度,分层次、分类别把信息分流给“全科”调解员队伍认领化解,形成工作闭环,实实在在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群众家门口。
  “我都忍你不是一两天了,一点小事就耍脾气,这日子没法过了。”“你说对了!这个日子我也过不下去了……”人还没进调解室的门,吵闹声先传进来了,一对气鼓鼓的小两口先后来到了调解室。
  “都先消消气,坐下来慢慢说。”调解室主任陈新煜先给每人倒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一时间,弥漫的茶香味把空气中的火药味冲淡了不少。
  原来,这是一起因不懂得如何调和婆媳关系导致的家庭纠纷。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陈新煜拿起一块双面胶,把两张纸粘在一起,对男方说:“你在家里就得像这双面胶,把两个爱你的女人都粘牢了才行。现在看来是你不称职啊!不是双面胶,是块透明胶嘛!”顿时,调解室里笑成一片,男方在笑声中羞红了脸。随后,调解员又趁机对女方进行劝导,最终两人都表示愿意回去好好过日子。
  伴着袅袅茶香和诙谐的说笑,一桩原本剑拔弩张的矛盾纠纷,费不了多大工夫就得以圆满化解。这种为居民解决“疙瘩事”的方式,让矛盾纠纷解决跑出了“加速度”。
  
  和为贵  巧用“双语”解心结
  在“阿勒齐”调解室的墙上,各民族谚语环绕的“和”字格外引人注目。标识也极具特色,鲜红的“石榴籽”表现出各民族群众紧紧拥抱在一起,彰显着他们“家庭和美、邻里和气、社区和睦、民族和谐”的工作目标,也表达了每一起矛盾纠纷都能握手言和的美好希望。
  家住农粮家属楼的李奶奶因楼下餐馆和面机凌晨开始工作声音大,经常导致自己上小学的孙女不能安心睡觉。李奶奶年龄大且不精通汉语,与楼下面馆老板交涉,对方根本没听懂李奶奶在说些什么,导致双方产生矛盾。社区工作人员听到此事后及时赶到,在了解了李奶奶汉语交流吃力的现实问题后,及时选派双语调解员参与调解工作,经过调解员耐心细致的调解,最后提出合理化建议,双方同意了处理协议后握手言和。
  在日常工作中,“阿勒齐”调解室始终把民族交融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黏合剂,积极选聘通晓民风民俗、熟知政策法规的“双语”调解员参与调解工作。借助语言的互通、无障碍的交流,都能让当事人卸下心防,打开“破局”和解的切口。
  肃南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薛瑞林告诉记者,调解室成立之初就坚持专业素养与民族情感相结合,选聘了7名通晓民风民俗、熟知政策法规的“双语”调解员参与调解工作。目前,像“阿勒齐”调解、“石榴籽”课堂、“赛罕梅朵”志愿服务等接地气、有温度的特色司法服务品牌已遍布全县各地,全县三镇五乡中,类似于红湾社区“阿勒齐”特色的调解室就有5个,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128个,专兼职人民调解员670名,涵盖县乡村三级和15个行业领域,基本实现了全领域覆盖。2022年以来,已调处化解各类纠纷632起,化解率达100%。由于调解室坚持把普法与调解相结合,受到全县各族群众的称赞,法治的种子在居民群众的心中已落地生根。
  “当你从丝绸之路走过,它会留住你的脚步。当你把祁连山遥望,它会牵引你的目光。美丽的风光遍野的牛羊,雪山脚下千里迷人的画廊。幸福的岁月飘散着酒香,我们的家园是人间的天堂。”这是肃南县县歌里对当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描写。全县正是因为有了诸多像“阿勒齐”“一碗奶茶”这样一些接地气的矛盾调解组织,全县呈现出了民族团结一家亲、齐心共谱和谐情的感人场面。
  如今,“阿勒齐”的“一碗奶茶”调解化解矛盾法,已成为肃南县一个响当当的市域社会治理品牌。
  ● 责任编辑:吴怡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