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章标题:
人民法院要将公平正义作为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人民法院作为党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必须把公平正义作为时代课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严格公正司法,全力护航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牢记“国之大者”履职尽责,务实担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司法服务。
坚持以严格公正司法为核心目标。执法办案是人民法院第一要务。站在人民法院角度看,最主要的活动是办案,那么依法办案、办好案、公正判决,则是其应尽的法定职责。站在老百姓角度看,到法院就是打官司,让法院主持公道、明辨是非、伸张正义。人民法院维护公平正义,第一要务就是要严格依法办案,正确适用法律,公平公正裁判,让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坚持以司法为民为根本立场。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等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法院要紧紧抓住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做实功、求实效。依法严惩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涉暴恐、涉黑恶、涉食品药品、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和对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犯罪,发挥刑事审判震慑力,让群众放心出行、安心经营,守护好“舌尖上”和“钱袋子”安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释法、明理,尊重群众诉求、诉权和朴素的公平正义观,让裁判结果符合天理、国法、良知、人情。
坚持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为关键一招。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既要科学明责、让“审理者裁判”,更要严肃追责、让“裁判者负责”,以此倒逼公正裁判。完善诉讼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让程序更加科学、公正更有保障,简单案件高效办、复杂案件精细审,避免“候审一个月、听审十分钟”“诉求七八页、裁判三两行”。加强审级职能定位和诉源治理,让绝大多数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实质性解决,不能让“一块钱的纠纷”打成“十块钱的官司”,更不能打完一审打二审、二审打完还得打再审,程序上搞“拉锯战”,让老百姓陷入诉讼“旋涡”。
坚持以强化权力监督为坚实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不廉不公是对司法公正的最大伤害。加强对审判权力的监督,必须在规范权力运行、确保公正结果两个层面共同发力。从立案、审理、裁决等各个阶段完善监督机制,机制上贯通协调,监管上不留死角,精准化、常态化推进,让审判权在制度的轨道上运行。完善内部监督,明晰监督的内容范围、方式方法、责任要求,既不放任、也不越权,坚决防止“本院认为”变成“个人认为”、“名为监督”掩盖“不当干预”等问题。加强审级监督,对公正判决要坚决维护,不能随意发改、“翻烧饼”,既损害司法公信也浪费司法资源;对问题判决要坚决纠正,不能为了怕担责任、维护下级而“依葫芦画瓢”,导致诉讼程序空转。
坚持以推进司法公开为重要方式。一个个具体案件的公开公正审理,是社会公众感受公平正义、信仰法治权威、崇尚法治精神的最直接手段。不公开,只有当事人能感知;公开了,人民群众才能看见、感受和评判。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必须推进司法公开、阳光司法,按照法律应当公开的全部公开,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典型意义的主动公开、集中发布,引领社会风尚,让摔倒了敢扶、需救助敢帮、遇危险敢救和对不文明、不道德行为敢劝等善行义举没有后顾之忧、蔚然成风。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 责任编辑: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