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章标题:
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层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这是我们党首次从“民族复兴根基”“国家强盛前提”的战略高度阐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专章进行全面系统部署,明确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凸显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凸显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根基在基层、重心在基层、力量也在基层,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丰富和发展,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确保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做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统筹发展和安全,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突出强调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以超凡的政治智慧、非凡的斗争艺术、坚定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推动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政法工作担负着捍卫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维护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使命任务。政法队伍是党和人民的“刀把子”,必须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政法姓党是政法机关永远不变的根和魂。在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自觉,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头脑要十分清醒、立场要十分坚定、行动要十分坚决。
必须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核心就是力量、就是方向、就是未来。“两个确立”作为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党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把“两个确立”的政治成果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进一步增强维护意识、坚定维护行动、提高维护能力、确保维护效果。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时事事处处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把准政治方向,认真对标对表。
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科学指南、根本归依,自觉从中找方位、找遵循、找指引,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努力学出世界观、悟出方法论、找到落脚点。
必须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工作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工作都要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不断强化对标对表抓落实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重庆市委坚持把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作为一切工作的主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历史起点,紧紧围绕进一步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正确领会,把党中央精神吃准吃透,事项化、政策化、机制化抓好兑现落实,常态化开展“回头看”,不断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必须把完善落实党领导国家安全和政法工作的制度机制作为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要求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要在各方面各环节落实和体现。”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关键是要贯彻落实好党领导国家安全和政法工作的制度机制,聚焦“谁来领导、领导什么、怎么领导、如何保障”这些引领性、全局性、关键性问题,将领导主体具体化、职责任务清单化、工作运行机制化、保障措施制度化。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安全工作条例》,紧密结合重庆实际,进一步把握政治方向,创新完善统筹协调、基层组织建设、领导班子管理、干部队伍管理、督促依法履职、落实责任追究等一系列政法工作运行机制,为提高政法工作水平提供有力抓手,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到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二、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维护以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安全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总体国家安全观是顶层设计的“大安全观”,其鲜明特征就在于“总体”二字上。“总体”揭示了国家安全含义的全面性、国家安全布局的系统性、国家安全效果的可持续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到2035年,社会保持长期稳定,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我们要始终把以维护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为核心的政治安全放在首位,坚决消除一切影响政治安全的隐患,确保党的执政安全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安全。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重点是要把国家安全的各个要素放在“多元一体”的有机整体中去审视,把影响国家安全的各类风险放在“两个大局”中去观察、去认识,坚持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把近期、中期、远期的目标统筹起来,切实把各项任务要求落实下去。
清醒认识风险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发扬斗争精神,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凡事从形势最严峻、局面最复杂、后果最严重的一面考虑,做好应对各种复杂情况、驾驭各种复杂局势的万全准备,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健全完善工作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具体到维护政治安全工作,就是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形成体系性合力和战斗力。要坚持不懈抓重点、补短板、固底板、强弱项,不断健全情报、专案、基层基础、法律保障等工作体系,推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工作长远发展。
增强维护能力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系统观念,构建大安全格局,更加注重协同高效、法治思维、科技赋能、基层基础,统筹推进各领域国家安全工作。坚决维护政治安全,要提升复杂环境战斗能力、政策策略运用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舆论引导能力,严密防范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活动,深入开展反恐怖斗争,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等领域安全。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严密防范系统性安全风险。
切实筑牢人民防线。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落实到基层,关键是要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国家安全的根本力量。充分发挥党的群众路线优势,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全部工作中去。以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建设为契机,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国家安全意识。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不断巩固各领域安全的人民防线,汇聚起共同维护国家安全的磅礴力量。
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指出了全面依法治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对法治的深思和谋划之重前所未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这是对过去十年法治建设成果作出的重大判断,深刻揭示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重要密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这一根本要求既凸显了法治建设事关根本的战略地位,又明确了法治建设服务保障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战略任务。
健全完善国家安全和社会治理法律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要求“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出台,标志国家安全法治有了“基本法”,民法典等系列相关法律的颁布实施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站在新起点,必须坚持改革思维、系统思维,积极推进重点领域立法,对法治大厦进行“精装修”,进一步夯基垒石、立柱架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促进良法善治,在法治框架下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行政执法工作面广量大,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群众,直接关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法治的信心。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严格是执法基本要求,规范是执法行为准则,公正是执法价值取向,文明是执法职业素养,要准确把握,不能顾此失彼。只有严格执法,才能让违法者敬畏法律,但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要转变执法理念、规范执法方式、增强执法素养,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司法活动不仅要实现法律上的公平正义,还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不仅要求通过司法判决维护实体公正,还要求司法过程体现程序公正;不仅要求通过司法实现公平正义,还要求及时、高效、权威地实现公平正义。我们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执法司法监督制约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准确把握社会心态、群众情绪,努力实现个案公正与整体公正、法律公正与社会公正相统一。
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厉行法治的目的,不在于捆住人们的手脚,让人们干不了事、干不成事,而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让人们以正确方式干好事、干成事。要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促进其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在法定职权范围内行使权力,推动执法要求与执法形式相统一、执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要全面提高人民群众法治素养,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机制方法,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四、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强调,安全稳定工作连着千家万户,宁可百日紧,不可一日松。面对公共安全事故,不能止于追责,还必须梳理背后的共性问题,做到一方出事故、多方受教育,一地有隐患、全国受警示。生命最宝贵,安全大于天。安全生产任何时候都不能麻痹大意。要切实改变一些领导干部“事后应对是显绩、事前防范是潜绩”的错误认识,坚持关口前移,把工作做在前面、做在平时、做在基层。公共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必须树牢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理念,既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又立足长远、完善制度机制,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的战略要求,为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由事后处置为主向事前预防为主转型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公共安全涉及生产生活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影响公共安全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相互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环节都要以安全为前提,不能有丝毫疏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观念,打破条块分割、部门独立、地方割裂的旧观念旧框架,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加强信息化源头管控、精准化监测预警、动态化风险评估等制度机制建设,实现全要素全社会协同联动效应,形成维护公共安全的社会合力。
深入推进专项治理。安全生产事故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重要威胁,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是维护和塑造公共安全的重头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公共安全领域中道路交通、煤矿、危化、建设施工等重点行业事故易发多发,地质灾害防治、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等工作任务繁重,灾害隐患量大面广。同时,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带来的安全防范任务较重,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与当前形势和任务还不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源头严防、关口前移,加强制度化常态化安全监管,健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提高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推进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现代化。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特别是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物联网等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同时,要着力布局全国区域应急力量中心和体系,确保一旦发生突发情况能及时应急响应和处置。
五、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只有不断夯实基层治理这个根基,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些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基础建设在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努力方向和工作要求。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强化全周期动态治理、全方位依法治理、全要素智慧治理,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下移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必须向基层赋能,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础。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发生在基层、发酵在基层,处理好了可以及时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处理不好小事可能演变成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就是要发扬优良传统,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强调“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就是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及时回应解决人民群众诉求,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和多元化解机制,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和落实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和接待群众机制,及时动态掌握社情民意。强调“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就是要强化科技赋能,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平台和职能化公共服务平台。强调“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就是要抓住城乡社区这个基点,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各类组织的职能作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群防群治力量,及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市域是社会治理体系中宏观和微观的转承点,治理半径较优,资源统筹余地较大,法治手段较多。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发挥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作用,重点防范化解政治安全、社会治安、社会矛盾、公共安全、网络安全风险,是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一项很重要很紧迫的任务就是压实市域社会治理责任,充分整合市域社会治理资源和力量,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在充分运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形成市域社会治理中心,形成市域社会治理中心联动体系,形成权责明晰、高效联动、上下贯通的市域风险防控指挥链、防控网,真正让市域成为撬动国家治理的战略支点、重大风险的终结地、治理方式的集成体。
着力解决社会治安难题。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国家安全工作的基本责任,是完善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我们要紧紧围绕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突出治安问题,统筹推进城乡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专项打击整治行动,依法严厉打击黄赌毒、食药环、盗抢骗和侵害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的违法犯罪活动,着力提升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犯罪和跨国跨境跨区域犯罪能力,依法整治治安乱点,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六、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
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遇到过的,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直接考验我们的斗争勇气、战略能力、应对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靠的就是我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就是检验各级领导干部作风素质的“试金石”、锤炼干部能力本领的“磨刀石”。我们要用好这块“试金石”“磨刀石”,把干部放到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中接受考验、经受锻炼,在搏击风浪中增长胆识和才干,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
加强斗争历练。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贴在墙上的口号,必须在大风大浪甚至惊涛骇浪中去接受历练,锤炼出能干事、干成事的能力。坚定斗争意志,勇于投身斗争实践,在维护国家安全一线中磨砺,在办大案、处急事、破难题中受考验、长才干。同安全稳定风险作最坚决的斗争,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严密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更好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最坚决的斗争,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打击、坚决惩治,做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增强斗争本领。斗争是一门艺术,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在斗争中讲究方法、策略,从而不断提升斗争本领。善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基础。切实增强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带头担当作为,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扎实抓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重点工作。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切实扛起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政治责任,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做到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促,班子成员要落实“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层层负责,严肃追责问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注重宣传引导,传递好声音、传播正能量,营造维护国家安全、推进基层治理、保持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永葆斗争精神。当前,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将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唯有永葆斗争精神,才能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在风险挑战面前,敢于挺身而出、率先垂范,动真碰硬、针锋相对,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风骨、气节、操守、胆魄。对可能引发风险的问题,尤其是关系到政治安全的大是大非问题,要旗帜鲜明、寸步不让;对违背党的原则、损害党的形象的各种歪风邪气,要立场坚定、态度坚决,决不能当政治上的“墙头草”。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
(作者系重庆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重庆市法学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会长)
● 责任编辑:孙书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