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甘肃陇南“民事直说” 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
小到家长里短、邻里矛盾,大到房屋拆迁、土地纠纷,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民生问题,在甘肃省陇南市都能通过“民事直说”工作机制反映讼求。这是日前记者在该市采访时看到和听到的情景。
“前段时间下大雨把店子组的道路冲断,路基冲垮,需要维修。”
“我们组里的小广场地面还没有硬化,能不能协调硬化一下?”
“请村‘两委’给我解决一下我和邻居土地边界不清的事,人家现在房子都已经修好了,占用了我的地界,我们两家也跟仇人一样,在一起就是吵架,根本说不到一块去。请你们出面给调解一下,把边界弄清楚。”两当县城关村村民安某某在说事会上,诉说着他自己的诉求。
宕昌县茹树村村民马某某拨打电话求助,称其在家中没有地位,心理长期压抑无处排解,遂出现家庭关系不和睦的情况,请求网格员帮助解决。
如今有话直说,遇事商量,几乎在整个陇南成为一种风气。
夯实基础打造社会治理新“样板”
“小治理”关乎“大平安”是近年来陇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基本思路,他们总结走出的 “以党建为引领、法治为保障、网格为基础、信息为支撑、创新为驱动”的“民事直说”“1234”基层治理新路子,实实在在夯实了社会基础。
2018年8月,陇南市两当县选定6个村开始试点他们创新的“民事直说”工作方法。他们通过“定期说、上门说、现场说、微媒说”“干部集体议、民主决策议、分解流转议”“全程代办、村级自办、乡村联办”“督进度、督成效、督作风”“群众评价、乡村互评、组织考评”等一系列机制,现场办理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基层的党建工作活力和农村党支部建设标准化逐步得到提升,大量矛盾纠纷和实事难事得以解决。2019年1月,全县开始在116个行政村2个社区全面推行“民事直说”,以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落实为民办事为导向,以民主法治为基础,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将每月的10日作为固定“说事日”,让群众充分参与村级各项事务管理、决策和监督,现场集中办理群众关心的热点疑难问题。各类民生问题,都能通过“民事直说”平台得到了解决,成效明显。
从此,全县形成了有事大家说、民事共同议、事定马上办、办事全程督、好坏大家评的一套完整体系,干群和谐、社会稳定和农村发展的局面开始欣欣向荣。
同时,他们积极发挥法院干警在“民事直说”活动中的作用,深入基层,以典型案例向现场群众答疑解惑;针对电信诈骗高发态势,提示群众要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提高防范意识;对反映的拖欠劳务费等问题,从证据认定、跨域立案等方面开展普法教育,指导村民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婚姻家庭、邻里矛盾纠纷、非法信贷等法律问题进行现场解答,有效提高了群众的法律素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矛盾纠纷的发生。“民事直说”工作法成为两当县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法宝”。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对两当县“民事直说”给予高度评价。
2022年6月,陇南市在认真总结两当县基层治理有效做法的基础上,集成建立了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开始在全市推广。
“四问”问出社会治理精髓与灵魂
何为“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据陇南市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先是组建一个工作机构,明确“向谁说”,其次是运用两种诉说方式,明确“怎么说”,最后是瞄准三类突出问题,明确“说什么”,进而采取四种解决办法,明确“怎么办”。
据记者了解,目前,陇南市已在全市3160个行政村中,建立了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和党员群众代表组成的“民事直说委员会”,实行民主议事和网格化管理机制,推动民情直通、民意直达、民事直办。针对农村社会发生的新变化,特别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口多和当前青壮年“不在村里在群里”的特点,他们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设立“群众说事室”、建立常态化入户排摸制度和清单式管理制度,建立“民事直说”微信群和小程序,搭建“现场说”和“网上说”两种平台,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丰富政策宣传载体,实现“下情上达”的便利快捷和“上情下达”的及时有效。与此同时,他们聚焦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产业发展和村务管理等“村里事”,邻里关系、矛盾纠纷等“邻里事”,家庭矛盾和生活困难等“家里事”,按照事项类型、轻重缓急、难易程度,建立分级分类办理和民情分析预警机制,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坚持把“说”作为手段,把“办”作为关键,对群众所说事项分类处理,相对简单的“现场直办”,较为复杂、涉及面广的由“干部领办”或“村镇联办”。同时,对办理进度、办结成效、办事作风等方面“跟踪督办”,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特别是面对新形势下基层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更是考验着一个地方基层治理水平和能力。陇南市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全新打造治理新“样板”的“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如雨后春笋,在全市遍地开花,百花齐放。各县区也结合各自实际,探索出了许多新方法和新途径,创新形成了一批特色品牌。比如武都区创新推行的“逢四说事”工作模式,有效提高了村民的自治意识和参与热情。文县推出的“群众说事室”和“民事直说”微信群,让广大群众通过线上线下两条渠道积极说事议事。宕昌县推出的“码上扫、马上办”民情直说网上平台,群众可以通过扫码反映社情民意,拓宽了诉求渠道。康县创新开展的“乡村夜话”“村民说事”“院坝会”等活动,推广“讲好一个故事、算好一笔账、打开一个心结、促成一个满意结果、开展一段回访”“五个一”矛盾调处法,打通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康县推出的“背包警务”模式和徽县推出的“阳光调解”模式,让干警通过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解决群众问题。
“前一天才跟村里反映,第二天就解决了实际困难。”在去年疫情防控交通封锁的情况下,康县迷坝乡马莲村村民张波通过“微心愿”平台,获得县、乡两级干部助力通关,将滞留的20吨新鲜天麻顺利运往陕西,极大地挽回了张波和村里农户的损失。
微微心愿,凝聚民心。2022年,康县迷坝乡“微心愿”征集办理举措成功入选全国第四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真正做到了倾听民声、顺应民意、解决民忧,这是“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凝聚着陇南基层治理的智慧和力量。
一个个叫得响、做得实的“治理品牌”,将社会治理变成人民参与的生动实践,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些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的内涵,实实在在把许多矛盾纠纷都解决在了一线,群众情绪也理顺在了基层,有效促进了基层的稳定与和谐。
品牌效应彰显社会治理精准发力
鲜活的数据彰显出陇南基层社会治理的“温度和力度”,陇南市自“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推行以来,不仅畅通了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而且也把基层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了每个家庭,让群众“话有处说、苦有处诉、理有处讲、事有人办、难有人帮”。据统计,2022年全市通过“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化解矛盾纠纷8500多件。同时,“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也改进了干部作风,通过建立现场直办、干部领办、村镇联办、跟踪督办等工作制度,形成了干部责任、能力、作风倒逼机制,推动了干部由坐等上门向主动问需、目光向上身子朝下转变,赢得了群众认可。2022年,全市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3.6万余条,办理事项3.4万余件。
“要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推广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促进共建共治共享,主动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这是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在陇南调研时,对陇南“民事直说”工作成绩的充分肯定,他用“主动”一词点出了基层社会治理不能等不能靠主动出击的前瞻意识。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甘肃陇南“民事直说”工作机制背后,呈现出的是陇南立足实际,找准国家治理和地方治理的结合点,不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截至目前,该市康县迷坝乡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武都区委政法委的《东江镇“热心大姐”调解室用心用情促进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和两当县人民法院的《推进“1+1+N”工作机制,深化“无诉讼村”创建》以及康县公安的《积极践行主动警务理念“背包警务”背出新时代警民鱼水情》,入选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百强案例。这些成功的经验,为成功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做出了一个个鲜活的样本……
● 责任编辑:吴怡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