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改革再启动”系列报道之四

信访工作领域改革启动

  众所周知,信访是我国极具特色的汇聚、反映民意,维护人民权益,强化人民对公权力部门监督的重要渠道。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其中提到的,除了有大家比较关注的精简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方案,还有引发广泛关注的国家信访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此次机构改革对于信访工作释放了哪些信号、带来哪些影响?为了解近几年为解决信访难题,国家层面采取哪些大动作,记者采访到长期研究信访工作的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翟校义,以期得到答案。
  
  信访逐渐回落,缘何还要启动机构改革?
  一谈到“信访”,相信很多人的直观感受就是“难搞”“难缠”“难办”。信访工作为何“特殊”,在翟校义看来源于信访具有滞后性,是社会变迁和政策变迁带来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主要由那些受到社会变迁和政策变迁挤压的人群或对此极其敏感的人所反映的情况、提出的意见建议构成。
  “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其实对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征求意见没有太多感受,其主要原因很难预测政策方案会给自己的境遇带来什么改变,成为政策制定期间沉默的大多数。但是一旦政策落地执行一段时间,个体就会明显感受到政策的真实影响,受到负面影响的个体就会表达不满。同时,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公现象,也会刺激当事人采取维权行动。”他说。
  实践中不难看到这些案例,如国企改革带来的下岗工人的信访,社保、医保改革带来的参保群众的信访等。翟校义表示,严格讲,信访难题是改革发展快速进展的一个副产品,是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当改革的速度加快,改革进入深水区,会影响更多人的利益诉求,信访也会随之变得活跃。
  在被问到近些年我国信访工作呈现哪些特点样貌时,他表示,随着党和政府近些年对信访工作的高度关注以及反腐败斗争的开展,信访已经开始显现逐渐回落态势,但仍然在高位运行。现阶段,重复信访、信访积案等疑难信访案件仍然是困扰各地信访工作的难点所在。信访案件发生在基层,信访人往往更希望上级机关或部门介入,疑难信访案件尤其如此。然而,对于一些涉及面广的信访案件,有些部门却相互推诿拖延解决;对一些需要决断的案件,缺乏勇于担当的决策者。
  与此同时,为解决信访难题,近年来国家层面也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就是明确信访工作的价值和定位。翟校义介绍,过往中由于信访的价值没有被正确认识,也曾一度出现取消这一制度的声音。2000年之后,在经历开展大接访尤其是在2010年之后设立信访理论研究基地、设立信访研究项目开展信访研究以及开展阳光信访,广泛开通网上信访,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人的信访行为,中国信访的价值才被再次认知,中国信访走出了最艰难的时期。
  其次是强化信访工作的政治属性。强调从政治高度认识信访工作,尤其是要求从人民内部矛盾、党的群众工作、党的群众路线理解信访工作,认识信访工作所具有的“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价值。
  第三,强化信访属地管理,强化信访工作责任制,以属地管理和信访工作责任制为抓手,驱动地方重视信访工作。
  第四,强化信访的信息化,从国家信访局到地方信访部门,信访的信息化建设全面铺开,形成了便捷的网上信访新格局,并逐渐基于信访信息开始信访工作数字化转型,当前网上信访快速发展,逐渐开始替代传统信访,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信访的主渠道。
  第五,中共中央通过制定《信访工作条例》,明确了党对信访工作的全面领导,确立了信访工作体制,对信访工作进行全面改革,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信息化、专业化。
  第六,有重点地通过攻坚战的方式推进工作,通过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方式方法开展工作。比如过去三年开展的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基本实现了消减存量,使一批时间长、难度大、涉及面广的重点疑难案件得到化解。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出台的《信访工作条例》不再如以往由国务院制定印发,而是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这一调整,也直接提升了条例权威性,并使得此前信访条例受限于国务院制定,只能调整和规范行政部门受理、处理信访事项的行为,转变为从程序上可以合法将更多受理、处理信访事项的相关部门纳入,扩大覆盖面。
  其实,不论近些年党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还是此次信访部门的改革,均凸显了党和国家对信访工作的重视程度。我国正在不断完善信访体系建设,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信访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让信访工作更加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推动信访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此次信访领域机构改革,释放了哪些信号?
  单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来看,最直接的感受是,之前国家信访局是国务院办公厅下属的机构,此次机构改革,国家信访局成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进一步明确了由中央社会工作部领导开展工作。说明今后国家信访工作的开展将会变得更加畅通有序,更加有利于人民群众反映问题、解决诉求。
  翟校义告诉记者,这正是“人民性”的丰富体现。
  相信很多人已发现,此次国家机构改革,与过去几次的政府机构改革有所不同,即不单单是行政改革,实际上是继设立国家监委之后的又一次政治体制改革。
  翟校义谈到,此次国家机构改革由中央社会工作部领导国家信访局开展工作,除了使党对信访工作的全面领导得到具体落实、接受当地具体部门的领导之外,更强调信访工作反映社情民意的功能,也就意味着信访工作不仅要关注优化传统的信访工作流程,而且要关注对信访、信访工作、信访人、信访事项的研究,要开展研究型信访工作,使信访工作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专业化发展。
  除此以外,翟校义表示,中央社会工作部领导国家信访局使信访定位更准确,也使信访工作本身包含的社会治理属性更清晰,自下而上的信访活动与社会治理的社会性高度兼容,基于基层群众自治与基层矛盾化解的各种议事协商机制无缝衔接。尤其在基层,化解社会矛盾往往需要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基层政权组织、党的基层组织之间开展,依法按政策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不仅体现的是信访的社会属性,也是国家完善基层治理的内在要求。
  记者注意到,从现实情况来看,每次信访最终落脚点都是基层政府,基本都是交给属地管理,但很多时候信访人的具体问题都不是基层政府可以解决的,反映的诉求对象也不是基层政府。新的机构改革是否意味着信访工作的改革创新,成为很多人共同关注的话题。
  翟校义认为,从宏观上看,发展经济、化解社会矛盾是国家和地方发展的两个车轮,缺一即不可持续。“当前在基层,尤其是城市的基层,经济发展的任务逐渐转移到区、市层级,基层的主要任务就是化解社会矛盾,搞好城市环境治理,落实各项政策。”
  他也表示,从信访诉求本身看,对于一个具体的信访诉求的相关情况,基层所掌握情况往往比上级更清楚,即使上级关注到,最终也要到区县一级解决。当然,有一些信访事项,尤其是与上级政策相关的信访,基层无能为力,信访系统也提供了逐级负责,向上反映的通道。“尽管在转型期,基层工作人员相对于服务需要而言,存在人员不足的现象,但是整体上看基层工作人员的数量并不算太少。”而从政治上看,基层解决问题实际上更符合“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要求,也是为基层处理好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提供机会。
  “《信访工作条例》提出的‘依法按政策及时就地’化解社会矛盾的要求,实际上已经在扩大基层化解社会矛盾时的自主权,如何利用基层的自主权化解社会矛盾,就需要基层开展创造性工作,开展研究型信访工作。中央社会工作部的设置,本身不仅意味着党对信访工作的重视,同时还意味着信访工作方式方法的规范与创新。”他说。
  
  改革启动后,新时代信访工作应该关注哪些重点?
  很多人看到信访部门改革新闻的第一反应是——国家信访局“升格”了。有人产生担忧,这一改革会不会让国家信访局变得“高不可攀”?其实,此次“升格”将进一步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让信访部门成为群众的“娘家人”。
  对于此次信访改革,翟校义进一步谈到:
  对信访工作机构而言,由中央社会工作部领导开展工作,这种变化会使信访工作对政策的影响力增大,开展工作变得更加顺畅,进而在需要修订政策为信访人的诉求提供政策方案时提供更大机会。
  对信访工作人员而言,提升他们职业信心,更有利于专业化训练,提升专业能力。这种专业化队伍,能够有效提高信访人问题解决的效率。
  对信访人而言,他们的权利有机会得到更专业的保护,信访行为将会得到更专业的规范。
  信访部门的改革,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举措。新时代信访工作呈现哪些特点?应该关注、围绕哪些重点展开?对此,翟校义的回答如下:
  首先,强调信访工作的政治站位,从政治上理解信访工作的地位、价值、工作内涵。把党的领导、党的群众路线与信访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法治化、专业化结合起来,发挥党的全面领导,提升对信访背后矛盾的化解协调能力。
  其次,党的群众工作具体体现、具体落实在基层,社会大众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感受也根植于基层的行动之中,因此,基层如何落实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在基层群众中将其体现出来,是摆在基层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对于信访工作而言,信访强化基层,强化基层群众自治系统与强化基层政府的化解矛盾能力、协调事务能力是当务之急。随着《信访工作条例》将“按政策”作为化解矛盾的依据,化解社会矛盾的公共政策模式已经启动。要求各地可以对共性的、具有政策特点的信访,举一反三,及时采取政策补丁等对政策进行优化。通过制定政策进行应对,脱离传统的“一事一议、秘密协商”的工作方式,通过政策进行回应,甚至采取未诉先办,主动治理,实际上也打开了地方自主权空间。
  最后,多方面的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将成为地方治理、市域治理、基层治理的创新热区。比如,当前北京“接诉即办”快速回应为代表的以公共服务应对群众诉求的方式,对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缓解信访压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一些地方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专业力量参与矛盾化解,开展基层群众评议也卓有成效。
  “从连续性看,未来的重点仍会集中在提升政治站位、全面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的意义、改革信访工作体制、强化基层源头治理、疑难信访案件化解、推进信访工作专业化等方面。”翟校义如是告诉记者。
  国家机构的每一次改革都是与时俱进。信访工作被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维护社会稳定的“减压阀”。关乎群众利益绝无小事,让信访群众在每一件信访事项解决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才能为国家安全稳定护航。
  此次信访部门机构改革,有利于信访工作更好履行“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政治责任,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又一座意义非凡的里程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改革定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信访工作,更好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期待新时代信访工作大有可为。
  ● 责任编辑: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