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高水平建设法治杭州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近年来,杭州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杭州、四个一流”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深化高水平法治杭州建设,着力打造良法善治的“新天堂”,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向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不断迈进。
  
  一、坚持正确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的区别。”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杭州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推动实现杭州良法善治的深刻变革。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规律进行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强调依法执政、依宪执政,不断提高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发展新境界,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系统的理论指导、科学的顶层设计,是当今时代最现实、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了思想指引。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背景下建设法治杭州,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感受真理力量、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义上下功夫,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是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②实现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直接关系实现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近年来,杭州市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法治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带头依宪执政、依法执政,将法治建设纳入党委工作重要议事议程,把中心工作作为法治建设的大平台、试金石和活教材,为推进法治杭州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坚持把人大、政协、政法工作纳入党委工作总体布局,健全党委领导人大、政协、政法工作的各项制度。坚持把制度治党贯穿全面从严治党全过程、各方面,加强党内法规建设,出台杭州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实施细则,完善杭州市委议事规则,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健全市委工作机关承担行政管理职责的规则和程序,完善党委(党组)依法决策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不断提高依规治党、依法执政水平。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杭州实践是深入推进“八八战略”的时代要求。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制定“八八战略”,作出建设“法治浙江”重大决策部署,率先开启法治中国建设在省域层面的探索,并对杭州的法治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杭州“认真落实各项举措,积极推进法治建设,力争走在全省前列”。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二十周年,从更宽视野、以更大力度、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法治建设,是新的历史背景下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新要求新篇章。杭州坚持把法治杭州建设作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建设“法治浙江”的重要内容,着力提升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数字化牵引法治建设水平,探索创新法治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共同富裕制度体系建设,推动良法善治促发展,全面提升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的法治化水平。
  
  二、坚持系统推进,加快构建完善的市域现代法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③杭州坚决按照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要求,扎实做好依法治市各项工作,加快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相衔接、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市域现代法治体系,走出了一条新时代的数字化治理之路。
  一是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持续发挥立法的引领作用。坚持科学立法,在重要立法项目制定过程中实行“双组长”制、“专班”制和“两审三表决”“三审四表决”制,推进立法精准选题、精良设计、精炼表达,有效提升立法质量。完善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工作机制,确定24家“立法工作民营企业联系点”。坚持民主立法,通过代表在线、基层单元等平台征求立法意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立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有效拓宽各级人大代表参与立法的渠道和途径,实现开门立法、问法于民。坚持特色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地方自主性先行性立法的高效途径,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精细化治理、文化自信自强、民生福祉增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重点领域开展前瞻性立法,并以“小切口”立法推进制度创新,探索形成一批具有杭州特点的创制性立法成果。近年来,先后制定和修订杭州市社会信用条例、杭州市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条例、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杭州市燃气管理条例、杭州市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规定、杭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9件、地方政府规章7件,废止6件。
  二是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规范行政权力、全面建设法治政府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推进“法治浙江”建设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杭州以数字化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依托城市大脑推进法治政府数字化转型”被评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开发重大行政决策管理系统、“智慧复议”平台,在全省首推电子执法证,违法建筑查处“一件事”闭环治理应用、执法监管“一件事”协同应用、重大行政决策数字化运行管理应用等被评为全省数字法治、数字司法好应用。开展基层行政执法规范年行动,首创专项行政执法监督报备制度以及行政执法“公述民评”,在全省率先出台《杭州市行政赔偿和追偿办法》《杭州市行政执法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强化法院、检察院与市场监管、应急管理、规划、城管、司法行政等各部门协同,加强对食品药品、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危化品、安全生产、劳动保障、交通运输、地方金融、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的执法监管。
  三是严格公正司法,着力提升司法权运行绩效。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杭州优化审判执行程序,开展审级职能定位改革全国首批试点,率先在全省对部分行政案件实行异地交叉管辖,率先提级审理首例民事案件,率先报请提级管辖一起执行分配方案异议之诉案件,超12个月长期未结案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提升司法监督水平,率先研发“凤凰智审”系统,上线“跨境贸易司法解纷平台”,实现庭审情况智能巡查、审判活动在线监管、关联案件智能推送、裁判偏离自动预警,实现“一屏看全市、一网管全程”。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充分发挥审级制度诉讼分流、职能分层和资源配置的功能,加快构建规范化、多元化、公开化、精细化的办案流程体系,统一规范证据规格标准和法律适用,深入推进公安机关大部门大警种制改革,完善司法行政系统机构职能体系。
  四是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推动形成明德守法的社会风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④杭州充分利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地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的重要指示精神,迭代升级宪法宣传教育的理念方法、载体机制,更好发挥陈列馆独特阵地作用,继续打造一批宪法公园、宪法场馆,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宪法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同时,扎实推进全民普法,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法治杭州建设的长期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创新普法宣传方式,加强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推动敬畏法律、严守法度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三、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开创各领域法治建设新局面
  杭州市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以深化法治实践、创新社会治理的实际行动,着力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法治品牌、法治样本。
  一是聚焦发展痛点,打造国内最优营商环境。市场经济越完善,越要有法治护航;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有法治引领。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杭州针对企业发展中的难点痛点,锚定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目标,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制度供给。设立杭州知识产权法庭,积极争取设立杭州知识产权法院,自2017年设立以来,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5万余件,其中80%案件系疑难复杂的专利技术案件,约占浙江省2/3以上,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法治环境。设立杭州破产法庭,争取设立杭州破产法院,加大破产司法服务力度,积极稳妥地拓展破产办理一体化平台,完善破产快速审理机制,为困境企业的“破”与“救”提供司法助力,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产业升级。加快建设信用杭州,固化提升“企业复工数字平台”的信用承诺实践,依托杭州市政商“亲清在线”系统,加大政府政策兑现力度,放大信用示范效应,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巩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成果,使杭州成为“最讲信用的城市”。健全民营企业平等保护机制,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坚决把“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落实到产权保护、市场准入、要素分配、参与竞争各个方面,让各种所有制企业享受一视同仁的待遇,让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
  二是聚焦新兴领域,助力高水平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数字经济是决定未来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赛道,也是最具创新性成长性的新经济业态。杭州充分发挥全球数字经济发轫地和发展高地优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法治建设深度融合,提供了数字经济法治化改革的杭州样本。加强在线权益司法保护,巩固互联网司法治理全国先发优势,设立和深化国内首家互联网法院试点,成立杭州互联网仲裁院和全国首家互联网公证处,持续推动数字法治建设,创新全流程在线审理,审结“元宇宙第一案”,合理确立“智能机器人直播”“5G云游戏”等新型知识产权认定标准,积极探索网络游戏饰品、购物平台虚拟权益等司法保护新路径,包容审慎、合理界定“算法检索服务”“平台数据监测”等技术应用边界,率先形成数字产权确权标准、平台治理规则、新型财产交易秩序等数字社会行为准则,为激发数字创新活力提供了司法保障。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健全平台经济工作协调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动促进平台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落地,迭代新电商扶助政策,加大直播经济、共享经济支持力度,创新运用合规指南、行政指导、行业公约、公开承诺、约谈告诫等预防提醒机制,引导平台经营者依法竞争、合规经营,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制定涉网管理部门网上监管事项权责清单,明确公共数据平台建设规范,建立公共数据充分共享机制、收集归集规则、有序开放制度,构建贯通“捉谣”“辟谣”“打谣”闭环管理机制,不断凝聚网络依法治理的社会力量。
  三是聚焦基层治理,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标杆城市。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杭州市余杭区调研时,对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出“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整体提高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的明确要求。这些年来,杭州市持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数字赋能基层治理,以法治手段推进组织机制、方式流程、手段工具全方位和系统性重塑,健全“四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逐步健全矛盾纠纷化解体制机制。首创“小脑+手脚”智治体系,迭代升级“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治理体系,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大力推动执法力量、执法事项重心下移,有效推行“监管执法一件事”场景应用和“综合查一次”监管模式,推动市县乡“平战一体”指挥体系向村(社区)“一贯到底”,不断提升全市治理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水平。首创“共享法庭”2.0版,在全省率先开发建成“管用、好用、爱用”集成应用2.0平台,迭代建成“共享法庭”3495个,打造一站式服务、一站式多元解纷、一站式基层治理的最小支点,指导调解79080件次,化解纠纷53498件,发布普法资源12480条,以“小支点”撬动基层社会“大治理”,建设法治社会、打造法治乡村的最小单元,推动基层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四、坚持法治为民,让法治成为共同富裕幸福杭州建设的坚强保障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法治杭州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建设各个方面,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一是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杭州依法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推进人大代表联络站、街道居民议事会议、“请你来协商”、委员工作站、民生议事堂等载体建设,深化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构建协商议政、民主监督、凝聚共识、服务群众有效机制,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立法联系点是百姓与立法机关之间的“直通车”,杭州设立了26家基层立法联系点,强化人大代表联络站民主民意表达功能,使立法的“触角”向更广更深处蔓延,使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被原汁原味反馈到立法机关、合理性的意见和建议在立法中得到充分体现,让每部地方性法规都满载着热腾腾的民意。
  二是提供便捷高效执法司法服务。高水平建设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健全“切实解决执行难”长效机制,不断完善便民、利民、亲民的执法司法工作体系,切实解决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上线的智能送达平台,送达时间由3~10天缩短至6个小时以内,涉企案件平均耗时较改革前缩短117天,当事人、律师足不出户就可进行24小时网上立案、网上开庭(异步审理)。严厉打击涉众型违法犯罪,深入开展“法助共富、法护平安”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着力防范化解金融、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依法惩治食药环等领域违法犯罪行为,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法治保障就在身边。
  三是固化互动联系群众渠道。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法治发展的进程及其广度和深度。杭州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与人民群众互动联系的意见》,走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形成与群众良性互动机制,建好“民呼我为”数字平台,充分发挥“民呼我为”平台中枢作用,优化“12345”服务功能,整合网络问政平台,建立面对面问政的长效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更好把握人民意愿、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激发全社会活力,让人民群众成为法治建设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
  
  五、坚持强基固本,持续提升法治素养和依法履职能力
  各级领导干部和法治工作者在推进法治杭州建设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必须切实提高法治素养和能力。
  一是在理论学习中培养法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学法的模范,带头了解法律、掌握法律。⑤杭州积极加强公职人员学法用法教育,落实部门主要负责人政府常务会议讲法制度,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通过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国家工作人员法治培训、执法人员法治培训等形式,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重点学习宪法、行政诉讼法以及本行业本领域的法律法规等,全面深刻理解自身岗位责任与义务,不断提升依法履职能力。
  二是在科学决策中强化法治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⑥杭州坚持把法治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建立政法单位执法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民商事案件监督十项工作机制,督促各级领导干部牢记“权不能大于法”的基本行为准则,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能力,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为习惯,以法律为准绳分析利弊、考量对错,确保决策程序符合规定、决策内容依据充分、决策结果公平正义,不断提升行政决策公信力和执行力。
  三是在实践运用中提高能力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至关重要。”⑦杭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法治专门队伍提出的“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和“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要求,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严管厚爱结合、约束激励并重,加强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加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检察室建设,探索建立法律职业从业者之间良性流动和开放的人才吸纳机制,不断提高法治专门队伍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为推进法治杭州建设提供强大可靠的人才保障。
  
  作者: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