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司法便民利民创新突破,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这句振奋人心的话背后,是对人民法院过去十年司法改革成效的肯定。过去十年,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更加强调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从中国国情出发和尊重司法规律,以深化改革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新期待新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确保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2022年8月,本刊第32期推出《人民法院司法改革亮点纷呈》专题,展现人民法院在案例指导制度、巡回法庭、员额制改革、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立案登记制改革、互联网司法等领域司法改革的创新举措和成效,展现新时代人民法院的新面貌、新气象。而这些,也只是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一部分。
  2023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中国法院的司法改革(2013-2022)》,全面回顾新时代十年的改革成就,从中国法院制度和改革历程、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推进法院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诉讼制度改革、强化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机制、扎实推进“基本解决执行难”、完善司法便民利民制度机制、深化司法公开和司法民主、推行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服务保障国家发展制度机制、推进互联网司法和智慧法院建设等十一个方面,系统介绍了人民法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从白皮书中,我们看到了过去十年,人民法院在司法便民利民制度上不断突破,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司法为民之路,让人民群众在司法改革中有了更多获得感。
  除了立案登记制改革,为了降低群众诉讼的门槛,从2019年起,全国法院建立了就近受理申请、管辖权属不变、数据网上流动的跨域立案联动办理机制。据了解,全国法院平均当场立案率95.7%,全国法院已建成超过1.3万个覆盖城乡的跨域立案网点,做到90%的申请30分钟内响应。通过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网上立案申请总量1960.15万件,平均每分钟就有41件案件通过网上立案。据统计,30%以上立案申请当事人在非工作时段和非工作日提交,真正把司法服务送到了群众家门口。
  诉讼只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人民法院从2016年提出多元解纷机制,到逐步推动形成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的“中国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多元化解、在线调解、一站式解决等方面,都收获了十分亮眼的成绩。据初步统计,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的纠纷在法院纠纷总量中的占比,已从2019年的90%下降至2022年的66%。2022年,虽然当事人起诉到法院的民事纠纷仍在增长,但全国法院一审民事收案量却在大幅降低,这也说明了,大量纠纷通过多元解纷渠道在进入诉讼程序之前得到了解决。
  2018年至今,在线调解案件累计超过2962万件,7.8万家调解组织和32.8万名调解员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开展工作,平均每个工作日有4.68万件纠纷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调解,每分钟就有57件成功化解在诉前,平均调解时长12天,不到一审民事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的三分之一。可以说,这是对人民群众解决纠纷成本的极大节约。除此之外,还形成在线服务、调解、律师服务、跨境网上立案、送达、保全、委托鉴定、12368诉讼服务、网上申诉信访等智慧诉讼服务平台集群,为老百姓提供了便捷化、精准化、智能化、全流程在线诉讼服务。
  法院近几年开展的一站式建设,初衷就是为了让老百姓纠纷解决更方便、更快捷、更及时、更受尊重。从成果来看,也的确做到了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司法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