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全国两会好声音”系列报道之一

守护孩子健康成长,听听代表委员怎么说

  编者按
  春潮涌动,万象更新。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如期举行。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还是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的换届之年。今年的两会时间,中国如何走好新时代“赶考路”,举世瞩目。
  带着人民群众的期盼、 社会各界的诉求,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汇聚一堂,共商国是,建言献策。他们走上“代表通道”“委员通道”“部长通道”,与媒体深入交流,回应社会各界关切的热点问题,架起庄严会场与社情民意的沟通桥梁,连接起民心所向与施政方向,折射出两会更加开放、透明、务实的姿态;他们讲述履职故事,提交议案提案,传递最广大人民的心声,汇聚民意民智民力,让全国两会成为民生民意“直通车”。
  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建言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聚焦新业态健康发展,就整治网络暴力发声,呼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全国两会现场,代表和委员们想民众之所想、言民众之所言,努力传递着“中国好声音”。期待从全国两会传出更多“中国好声音”,在两会年轮上刻下新的中国故事,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汇聚广泛的智慧和力量。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不断深化,未成年人保护体系更加完善。从成立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到有关少年儿童一系列专项活动的开展;从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到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施行;从中央到地方,对未成年人利益优先保护的要求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然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仍然需要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展现新作为,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如何全方位呵护“少年的你”,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关注新业态,建议将剧本杀、点播影院等列为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场所
  2021年10月,一份来自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的磋商函,发往该区文旅局。针对密室剧本杀经营场所存在的消防及治安隐患,针对剧本内容违禁等问题,闵行区检察院根据《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法》《出版管理条例》《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建议其加强对剧本娱乐活动内容监管并探索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措施。
  在发函的两个月前,闵行区检察院在办案中发现,部分涉案未成年人热衷参与密室、剧本杀活动;在开展法治副校长工作的过程中,也有多名学生反映,在密室、剧本杀体验时遭遇人身侵害及因其内容和环境产生心理不适等问题,密室、剧本杀等业态可能存在侵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情况及隐患。
  而不仅是密室、剧本杀,近年来,随着点播影院、电竞酒店等新兴业态的快速发展,一些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案件也随之浮出水面。在这些伤害的背后,隐藏着新兴业态行业监管部门不明、履职不到位以及行业治理难题,新兴业态下,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亟待加强。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岭分局三桥派出所副所长杨蓉,常年扎根在基层岗位上,对此,她深有感触。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她将目光聚焦在新业态下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上。
  杨蓉代表向记者介绍:“这些新业态中安全不达标、质量不过关、经营不规范、未成年人特殊保护不到位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她进一步解释,以点播影院为例,影院内部被分割成多个小型包间,包间内无监控且隔音,有的还设有床等可以躺卧的设施、可关闭型的内锁、可遮蔽门窗的遮帘等,形成高度私密的空间,不仅不利于公共安全,还为性侵等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条件。又如,某些密室、剧本杀经营场所使用的剧本包含有血腥、暴力、恐怖惊悚内容以及迷信甚至涉及毒品的情节,也可能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
  “而行业归属不清晰、行业规范不健全、法律规定不明确、社会关注度不够等,都是新兴业态治理中对未成年人保护监督管理面临的难题。”杨蓉代表说。例如,电竞酒店涉及市场监管、公安、文旅等部门,职能交叉导致权责不清,使得相关部门难以依法充分履行监管职责。电竞酒店作为一种新兴业态,目前多数按酒店行业管理,并没有被界定为“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场所”。
  杨蓉代表表示,研判新兴业态场所是否属于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关键看是否符合未成年人的利益、是否有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8条对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在设置和服务上,作出严格的限制性规定。为此,她建议,立法机关应明确将电竞酒店、剧本杀、点播影院等列为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纳入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8条的适用范围。“这样既实现对未成年人群体的特殊、优先保护,又帮促新兴业态产业依法繁荣发展。”杨蓉代表说。此外,她还建议由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协调确定电竞酒店等新兴业态的行业归属和主管部门,切实加强监管,形成未成年人保护合力。
  长期关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事业的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检察基础理论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贞会向记者表示,新业态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应当鼓励和支持新业态发展。新业态下市场主体的功能整合与服务多元,意味着其应承担更多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而不应以功能竞合来逃避和推卸责任。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是做好未成年人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凡处理涉及未成年人的事项,均应从未成年人视角出发、充分考虑未成年人因素,并将实现未成年人最大利益置于首要位置。”王贞会说。
  
  针对短视频,建议建立未成年人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
  今年两会前夕,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令人触目惊心。报告显示,有九成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使用手机玩耍,近七成孩子用手机看短视频,三分之一玩手机游戏。案例显示,有孩子连续五天五夜不睡觉打游戏;某六年级一个班中,周末玩手机10个小时以上的超过了一半……该课题组呼吁,应当将通过积极干预、防止严重的手机沉迷,作为关心与服务留守儿童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两会上,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监事长、吉林功承律师事务所主任迟日大对此提出,应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和网络法治教育,重点关注农村地区特别是留守儿童集中地区中小学生的网络常识、网络技能、网络规范、网络安全教育,弥合城乡未成年人网络素养“鸿沟”。
  他在提案中表示,要将科学上网、安全上网、依法上网纳入青少年安全教育和法治教育范畴,形成家长、教师、学校、社会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工作格局。根据不同年龄未成年人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养成良好上网习惯,引导中学生遵守网络规则、规范网络言行、防范网络社交风险。
  在留守儿童中,家庭管理的缺位,是导致孩子长时间使用手机的主要问题。一些家庭的祖辈没有能力或意识引导留守的孙辈正确使用手机。当他们忙于做活儿或急于让孩子“安静下来”时,往往给孩子和手机长时间“亲密接触”创造了“大好时机”,而大人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正在虚拟世界中一步步沦陷。
  迟日大委员认为,应进一步完善实名认证系统,把好网络游戏、视频网站、短视频平台、手机App等的入口关,结合面部识别、指纹识别等数字生物技术,实现每次登录必认证,避免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身份信息,规避实名认证机制、防沉迷机制。此外,他还提出要探索实行网络内容分级制度、加大执法力度、斩断灰色产业链等建议。
  “目前,社会上仍有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通过一些社交平台、即时通讯工具、网购平台等,向未成年人租售或售卖成年人游戏账号,形成了一条规避实名认证机制、防沉迷机制的灰色产业链。对于这些不法行为,应当在完善相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对情节严重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迟日大委员表示。
  玩手机时间增多、触网年龄提前的情况,在未成年人中正“愈演愈烈”。其中,短视频的普及,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而这种情况不单单存在于留守儿童范围中,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显示,使用过短视频的未成年人占比65.6%。共青团中央联合腾讯对13~18岁的青少年的用网情况与网络安全的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的娱乐休闲方式中,游戏的热度已低于短视频。
  对此,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宜宾学院教授、农工党宜宾市委副主委魏琴建议,建立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继续完善青少年模式。魏琴代表表示,短视频平台可仿照网游防沉迷系统,孩子在登录短视频软件后,进行身份认证。青少年模式进行信息绑定只能由家长刷脸进行,并且开启和关闭必须要家长进行刷脸,对象不再是任何一个成年人,而是唯一的家长。同时单一的刷脸对象,也避免了用户其他信息的泄露。此外,系统还可通过地理位置判定、用户行为分析等技术手段筛选甄别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用户,并自动切换到青少年模式。进入青少年模式后,用户使用时段、服务功能、在线时长都会受到限制。
  
  呼吁重视心理健康,建议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管理机制
  今年年初,随着江西某中学高一学生胡某宇失踪事件调查结果的公布,又一次引发社会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根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抑郁症研究所等共同发布的《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患者总数的30%;五成抑郁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至20%,接近于成人。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陈海仪来自审判一线,多年的少年审判工作让她对未成年人有着更深切的关注。在担任上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时,陈海仪代表每年两会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买来纪念封,在上面写满勉励和祝福的话语,寄给那些她曾经帮教过、接触过的已经走出或者正在走出“泥潭”的孩子。
  在上一届任期内,陈海仪代表就曾建议,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体检应像身体检查一样做硬性规定,形成一人一档、一路跟随的心理健康档案。这样才有助于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干预,帮助未成年人保持心理健康。如今,广州中小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越来越重视,全社会也逐渐形成了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共识和合力。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陈海仪代表将视野转向农村。她表示,在留守儿童群体中,他们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或因残疾、文化程度低、没有相关家庭教育常识,心理上、生理上甚至日常生活都得不到该年龄发展阶段应有的照顾。长此以往,必将形成一大批事实上的“困境”儿童,而这个群体也非常容易被侵害。
  陈海仪代表介绍,当创伤事件发生之后,孩子们倾诉无门,得不到应有的心理支持,对他们人格的成长、性格的养成、社会的认知等容易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乡村心理服务与心理服务资源等相对缺乏,一旦有创伤事件发生需要专业心理服务时,调动专业人士进行心理工作救助不及时,很可能会错过最佳救助时机,而且临时调动的专业人才提供的心理服务,由于缺少后期跟进等追踪性服务,往往治标不治本。
  对此,陈海仪代表建议在农村县乡镇设置心理资源中心,通过互联网手段整合至乡镇心理服务体系当中,将远程心理服务应用在心理资源中心,解决心理服务的城乡地域性和资源性差异。“可以借鉴国际现有的心理服务模式,除了线下形式,也可通过线上进行。”她提出,“运用互联网、线上等方式提供心理健康资源等,可以通过线上资料、直播、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呈现,在增加趣味性、可观赏性的同时,也能及时提供最新的心理健康知识,缓解心理资源区域发展不均的问题。”
  除在县乡镇一级构建心理资源中心之外,陈海仪代表还建议在心理服务资源相对分散的地方如村委设立“心育亭”。陈海仪代表介绍:“‘心育亭’类似电话亭、迷你K歌亭。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在线心理咨询服务与心理健康跟踪服务。由于部分村居距离县乡镇路途遥远,因此‘心育亭’作为县乡镇心理资源中心下一级的补充资源场所,可以提供多点位的便捷场所,供村居中的青少年使用。”
  陈海仪代表认为,构建心理资源中心和下一级线上“心育亭”后,应加大宣传力度,让这些心理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帮助孩子们解开心结,学习更多的预防和疏导方法,尽快走出心理阴霾。
  其实,不管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都应该得到方方面面的重视、实实在在的落实,而并非仅仅停留在“表格”或“问卷”的形式当中。学校、家庭、社会,应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平台和机制,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让有需求的孩子能及时得到专业人士的介入。
  民进中央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建议,加快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每个学校都应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监测方案和干预预案,确保心理问题识别水平和教育干预质量,形成普通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快速干预处置联动机制,并把其作为学校常规工作。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育心理学培训,将学生心理问题发现和识别能力作为班主任上岗培训重要内容。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家长沟通机制,通过日常联系帮助家长建立家庭心理教育意识,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苗头时应及时进行家校沟通。在学生心理问题超出学校及家庭能力范围时,通过转介机制尽快转至专业心理健康机构进行诊疗、帮助康复。
  此外,民进中央在提案中,还建议中小学认真落实“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把心理健康教育由软指标变成硬约束,对心理高危学生及时干预。提案中还提到,建议加大青少年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投入和建设,由教育行政部门及卫生健康部门联合研究建立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学校到专业心理健康机构的转诊以及治疗恢复等一系列标准程序,指导相关工作。
  两会众声议,声声系未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社会各界责无旁贷的共同使命。做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共同期待,全国两会上的“好声音”能尽快落地生根,为孩子们的全面、健康发展,撑起一把有力的大伞。
  ● 责任编辑: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