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地方两会 更接地气
每年1月,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被视作全国两会的“序章”。
“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委员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委员代表着广大选民的利益,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而地方两会,更是联通地方人民与党中央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不仅要将地方收集与整理的民意在之后输送至全国两会,还会依据各地区域特点制定法律法规,出台各项政策,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第5期封面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今年的河北两会上,“雄安团”首次亮相,这是雄安新区成立以来第一次独立组团参加河北省人代会,代表建言献策积极履职。粮食产量第三大省山东,农业人口及耕地面积均居全国前列,为此山东两会提出扎实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诠释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浙江两会出台《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为三百万中小微企业保驾护航。拥有井冈山、南昌、瑞金等革命圣地的江西,在其两会中提及创新红色治理、加强系统治理、坚持依法治理、深化源头治理,探索出“红色文化+社会治理”的江西模式。
地方两会上,各省区市依据区域特色,通过立法出台政策,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方向,显得更接地气。以浙江为例,2023年1月16日,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对于该省中小微企业来说不啻于一场及时雨。
中小微企业堪称浙江民营经济的命脉,疫情三年浙江中小微企业受到巨大冲击,记者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也倾听到不少中小微企业这几年来的不易。而疫情的缓和,让他们看到了生存下去的希望。《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的出台实施,也及时赋予了他们爬坡过坎的底气。
今年浙江两会期间,《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成为其中热点,记者在浙江两会期间看到它不仅被委员代表热议,亦被多方解读,因为条例虽然惠及的是中小微企业,但对涉及的行政主体和司法机关今后工作也作出了明确指引。
浙江两会之后,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以及浙江省政府相关部门迅速对条例的实施有序开展工作,各级司法机关也依据条例中涉及本部门职责作了快速反应。相信《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在3月1日实施之后,浙江中小微企业将感受到浓浓暖意。
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具体落实,亦是浙江依据自身民营经济特点所发出的距离三百万中小微企业最近的声音。
横向比较,不局限于河北、山东、浙江、江西,每个省区市都在向所属各方传递着谋求发展的迫切之声,由此形成了一首响彻中华大地的合奏曲。
时而激昂澎湃,时而舒缓轻柔,最终合流于全国两会,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