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30年首次调整, 全国政协新设界别深意何在?
2023年1月18日,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名单公布,其中一个重大变化引人关注:与此前相比,十四届全国政协新增了“环境资源界”这一界别。这是自1993年第八届全国政协增设“经济界”以来,首次出现的新增界别。
新界别——30年来首次调整
资料显示,1988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十七次常委会会议期间,在有关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名单的说明中首次使用“界别”这一提法。2004年3月,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协章程修正案,采用了“设若干界别”“界别设置”的表述,政协章程第一次正式以“界别”来指称所有的政协参加单位。
2019年,《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优化界别设置,增强界别代表性,更好反映各界各方面愿望诉求”。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在2020年工作综述中也曾表示:“积极推进增设资源环境界别的后续工作。”
在今年全国两会前,各地方政协也已对界别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人民政协网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协都增设了“环境资源界”或类似界别。浙江便是其先行者之一,《关于政协第十三届浙江省委员会委员规模和界别设置的决定》中显示,政协第十三届浙江省委员会设界别32个,新增设的“环境资源界”醒目在列。随后,多地省级政协陆续公布新一届政协委员名单,均增设了类似“环境资源界”界别。其中,四川省政协增设“资源环境界”,西藏自治区政协将“经济界”调整为“经济和生态界”。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共2172人,其中新设立的环境资源界别共有85人,是政协34个界别中人数较多的一个。据新华社报道,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石泰峰就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人选的推荐提名情况和建议名单,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作说明时介绍,人选建议名单具有广泛代表性,其中,也有一定数量的环境资源领域的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等,以适应全国政协界别设置调整需要。
曾经,有很多常年深耕环境、资源、能源领域的政协委员,分散在不同的界别之中,不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随着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的历史性转变,设立环境资源界别,不仅符合国情民意、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更使得委员们的履职力量更加集中、更加有力。
记者通过梳理发现,在这85名环境资源界委员中,多名委员是连任,曾分散在九三学社、科学技术界、农业界、经济界等其他界别。85名委员涉及的领域涵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水务、城市规划、海洋、林业、地质、气象、能源等多个方面。其中既包含了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马建华等环境资源领域的党政领导同志,也包括诸多环境资源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分别来自该领域的各个相关岗位上,包括生态学家、云南大学校长方精云院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谷树忠,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室主任闵庆文等。
此外,新界别中还加入了不少能源化工领域的国企负责人,包括中国核电董事长卢铁忠、中国中化董事长李凡荣、中国海油董事长汪东进、国家电投董事长钱智民、中国石油董事长戴厚良、华能集团董事长温枢刚、国家电网董事长辛保安等。
不管是从界别名称来看,还是从委员们相关领域的组成来看,一方面是环境,另一方面是资源,两者融为一体,正是国家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体现。
新步伐——符合国家发展之需
人口与资源环境始终是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近些年来,国家对环境资源的重视程度步步加强。
党的二十大在充分肯定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基础上,从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多元角度,全面系统阐述了我国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路与方法,并对未来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新方向和新部署。可见,我国对环境资源的重视上升到新高度,新界别的产生符合国家的发展之需。
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实验室主任魏源送是新设环境资源界别中的一员,谈及此,他向记者表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环境资源界别的产生,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的必然要求。”
魏源送委员常年深耕水污染治理领域,在他看来,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突飞猛进,美丽中国建设迈出了重大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同10年前相比,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但环境资源约束依然偏紧。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标志性特征之一。”魏源送信心满满地说,“党的二十大已描绘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接下来就是如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其核心就是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需要聚集大家的智慧,系统、科学地进行推进。协商民主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新增‘环境资源界’将有利于更好地反映社会各界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绿色发展的愿望诉求,凝聚共识,齐心协力谋发展。”
作为第一年履职的“新面孔”,同为环境资源界别一员的张志扬委员向记者表示,新界别的设立,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体现。张志扬表示,推进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对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要求越来越高。新成立的界别使得我们在以高水平环境保护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在该领域能更加集中、更加有力地发挥参政履职力量。
在全国两会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既是“老将”又是“新兵”。他曾经在十三届全国政协农业界别中履职,新设环境资源界别后,闵庆文被调整成为其中一员。闵庆文认为,设立环境资源这个新界别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闵庆文说:“现在全社会越来越关心关注资源承载力、生态脆弱性、环境治理等问题。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生态系统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还包括生态系统修复与功能提升、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与实现等问题。对我们界别来说,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和关注。”
闵庆文同时也是北京市政协新委员,在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环境资源组小组讨论现场中,他提出,北京有很多自然保护地,如何协调处理好自然保护地内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生态涵养区的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发挥这些地方的生态和文化功能,并促进产业振兴,我们界别应该给予关注,并且通过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开展民主协商来推动解决。
新使命——建言献策值得期待
人民政协成立以来,界别的每一次调整,都与国家不同时期工作重点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今年全国两会,环境资源界别的委员们如何建言献策,格外令人期待。
魏源送委员在水污染控制研究领域坚守了20余年,在他看来,过去20年,中国在水污染治理技术和产业方面已经取得巨大进步。据魏源送介绍,基于他的研究背景和前期调研,今年两会提案主要关注了极端气候条件下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措施优化,例如,枯水期大幅提前对大型通江湖泊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优化。另外,他在提案中也关注了国家新污染物的治理。“新污染物治理属于前沿新兴领域,相比常规污染物治理,我国新污染物治理起步较晚,主要体现在底数不清、科技支撑能力不足、风险防范和污染防治体系不够健全,急需加强国家新污染物治理行动的科技支撑等。”魏源送进一步解释。
闵庆文委员的提案则聚焦生态脆弱地区传统生态农业发展及其生态保护补偿问题,以期通过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激励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使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价值得到更好的认可。闵庆文深耕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领域近20年,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考察,让他对该领域的认识越发深刻。2022年全国两会,他提交了3份有关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建议:一是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研学教育基地建设,二是国家层面尽快编制出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指导意见,三是进一步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这些建议都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积极回复。
据闵庆文介绍,在过去履职的5年中,他围绕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两大主题,提交了15件提案,均受到有关方面高度重视,有的还被列为重点提案。闵庆文表示,未来5年,他将继续关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生态智慧以及在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促进和美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持续关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他多年的坚守。
截至2022年9月30日,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93件,其中环境资源领域法律30余件,在环境资源领域相关问题上,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共识。而不仅在环境资源界别,在其他界别中,也不乏众多关心关注我国环境资源发展的委员们。连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彭静,今年也带来了有关生态环境的“法治好声音”。
彭静在“关于加速生态法治协同 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提案中表示,在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已取得相应司法协作成效基础上,立足长江上游整体环境治理需要,推动两地环境政策与立法、司法、执法之间有效衔接,促成环境法治与社会治理的联动,持续扩大长江上游环境治理的覆盖面、参与面、惠及面。
她建议,进一步完善协同立法,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强执法协作,提高联防联治的制度成效;加强司法护航,在重庆成立长江上游生态保护法院,管辖重庆、四川范围内长江及干支流所涉及的各类生态环境案件。她特别提出,在此方面,郑州黄河流域环境资源法庭实现了对环境资源案件的集中管辖,重庆可以依托已有实践和成渝金融法院的设置方式;此外,她还建议健全生态环境纠纷预警排查机制,在审判工作同时,重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为生态环境纠纷化解提供多元选择。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新界别将开启新气象,而不管是“新界”建言,还是“跨界”献策,人民政协都将更好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共绘绿水青山的最大“同心圆”。
● 责任编辑: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