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地方两会”系列报道之三

浙江两会立法为中小微企业撑腰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2023年1月16日,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为其作出了最好诠释。
  “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如果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声音赋予了民营企业振奋向前的信心,那么,《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的颁布实施则给予了浙江中小微企业爬坡过坎的底气。
  底气从何而来?一个“法”字撑起天!
  
  立法扶小助微
  浙江,民营经济发达。这是关于浙江最简单直接的介绍,浙江的发展尤其是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而民营经济是以中小微企业为主。截至去年11月底,浙江中小微企业数已达298.88万家,数量位列全国第三,占到该省企业总数的99%。广大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技术创新、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多年来,浙江省竭力为民营经济营造适宜的发展环境。从近年来颁布的相关法律条例可以看出,浙江从制度上支持民营经济的创新实践,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早在2006年,浙江就制定实施了《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十余年间护航了众多浙江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又如2020年1月14日,浙江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系全国首部省级层面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全国民营经济先发地台州,民企占比达99.5%。2020年台州开全国之先河,颁布实施《台州市企业信用促进条例》,以法规形式固化惠企政策、激励政策,引导民营企业诚信发展。
  敢为天下先的温州,结合当地特色和发展实际,率先制定实施《温州市“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促进条例》,用制度巩固破解民企经营模式创新与产业升级、技术变革等现实问题的经验,为全国提供借鉴。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浙江审议通过10余部与民营经济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包括《浙江省快递业促进条例》《浙江省电子商务条例》等,构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有力支撑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而疫情三年,浙江中小微企业受到巨大冲击,如何保障数量众多的中小微企业的权益,更精准地帮助其渡过难关、扶持其健康成长?
  浙江各地在促进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经验。比如,支持中小微企业园建设,通过数字化改革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等。为更好推广这些经验,有必要通过制定《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加以总结固化和提升,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激发中小微企业活力,这也是浙江出台《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的初衷。
  而此次浙江再次加码,出台《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比之2006年增加了一个“微”字,却惠及了万千微型企业。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浙江的企业中,微型企业占绝大多数,占比接近85%。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的当下,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基于微型企业占比大且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现实,这次立法更好地体现了促进微型企业发展的鲜明导向。
  “要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立法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最能够彰显决心。”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浙江一直以来重视小微企业发展。2015年以来,浙江滚动实施三轮“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今年是第三轮计划的收官之年。从打造发展优势、构建资源要素供给新体系、优化营商环境三方面入手,浙江持续优化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助力其质效提升、健康发展。
  2017年,浙江省商务厅发起“浙江省外贸小微企业成长三年行动计划”,针对外贸小微企业提供外贸政策和外贸业务的培训和服务。2021年,浙江省农信联社推进“全省农信系统实施小微金融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对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首贷、无还本续贷资源投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而此次《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对浙江微型企业的进一步明确,无疑是对其最大的利好。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一级巡视员尹林表示,《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的制定和落实是浙江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的重要举措,为推动中小微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全方位量身定做
  据悉,《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分十章六十五条,从创业扶持、市场开拓、财税支持、融资促进等方面,明确了各方主体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举措和责任。
  尹林介绍,为健全创业扶持体系,激发创业活力,《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首次体系化规定了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和创业教育等扶持措施,并将高层次人才创业服务、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创新载体建设等政策予以固化提升。《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还完善了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支持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动中小微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中明确推动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规定省专精特新产业领域目录应当重点培育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的中小微企业,区域性股权市场应设立专精特新板。此外,条例在支持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建立研发机构、异地人才使用等方面规定具体举措,引导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中小微企业,目标就是专精特新。“《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入法,对广大中小微企业而言,成长壮大的路径将更加清晰,获得的培育和服务将更为精准。”浙江省经信厅副厅长岳阳如此说。
  岳阳表示,接下来,浙江将制定专精特新发展产业领域目录、推动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并推动形成培育工作合力。通过加强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陪伴中小微企业成长,拉动浙江经济增长,提升产业韧性。
  浙江省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浙江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中心主任李永明教授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知识产权对于中小微企业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新产业、新业态领域依靠创新技术哺化的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可能是这些企业最重要的资产甚至是唯一的资产。
  李永明观察到,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浙江很多做法走在全国前列,去年还出台了《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但不少企业在创新投入上依然存在顾虑,一方面是知识产权维权成本高、周期长;另一方面,一些地方行政保护有待强化,如案件处理中的地方保护主义、非法律因素干扰等。
  “此次《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的审议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将缓解这种顾虑。”李永明认为,政府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方面应予高度重视,在创新技术的投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面给予优惠的特殊政策,快速及时回应这些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需求,消除中小微企业在创新投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顾虑。
  融资难、融资贵是长期以来困扰中小微企业的一大难题。为纾解融资困难,《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要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和有关基金,明确支持企业发展的其他专项资金应当向中小微企业倾斜;要求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信贷激励机制,运用风险补偿、增信、贴息等措施,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为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还鼓励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担保融资、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业务。 
  在数字联通万物时代,数字化对中小微企业的意义不言而喻。此次《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中明确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建设产业大脑、产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大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协同开展数字化转型,同时要求该省有关部门构建产业链强链、补链、畅链、固链数字化协同机制,聚焦重点产业链,推进多跨协同业务场景建设。
  “我们还将分行业分地区组织开展数字化服务商进市县活动,宣传推广设立数字化改造券、建设数字赋能公共服务平台等特色创新举措。”岳阳说,对标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重点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百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三大目标,浙江将加快实现全省中小微企业数字化应用的全面普及。
  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贲圣林表示,《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让中小微企业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去大力创新,信心信号都非常强烈。当下很多中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的初创型企业,需要公共性的服务,而且这个公共性服务相对是公益性的,政府能做的就是一个生态的构建,基础设施的支撑,政策的支持。《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无论从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还是执行能力方面,都值得称赞。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为浙江中小微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同时表明浙江将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作为长期发展战略,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慎重使用查封扣押
  浙江省人大代表范柏乃认为,法律具有强制性、权威性、稳定性,通过立法形式把浙江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好方法、好经验、好政策进行固化,能为中小微企业的营商环境带来更好保障。
  此外,《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进一步强化了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保障和权益维护,对司法机关提出了新的要求。
  《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明确,中小微企业财产权、经营权和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中小微企业及其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县级以上政府及有关部门实施监督检查,应综合考虑中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违法风险程度等因素,合理确定随机抽查的比例和频次,不得妨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应依法慎重使用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确需查封、扣押、冻结的,应最大限度降低对中小微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不得超标的或超范围查封、扣押、冻结财产,并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为企业预留必要的流动资金和往来账户。
  金华市共有小微企业43万多家,占该市企业总数的92%以上,是推进当地经济稳进提质的重要支撑力量。
  此前,金华市检察院就以浙江省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为契机,率先推出《企业合规流程及文书指引》,与金华市工商联牵头会同24家单位组建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管委员会,建设“企业合规一件事”数字化平台,形成“规范建设+案件办理+社会治理”的涉案企业合规闭环管理模式。其间办案数居浙江省前列,办理了浙江省首例涉案企业合规案件,举行了浙江省首例企业合规法律监督公开听证。
  与此同时,该院全覆盖设立涉企案件治理检察办公室,开展“涉企案件专项清理 助力企业轻装前行”行动,部署服务民营经济专项月、“检察官对话企业家”等活动,全力帮扶企业纾困发展。与工商联共建“护企助企”沟通联系机制,入选全国百例典型事例。
  在《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审议通过之后,金华市检察院立即以“新春第一会”的形式,召开检察机关服务保障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推进会,进行专题部署。金华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钟瑞友告诉本社记者,《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为检察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接下来该院将全面学习、梳理《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内容规定,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提高贯彻落实的积极性、主动性,重点做好“四个聚焦”。
  即聚焦涉企检察政策供给,以构建“检察机关服务保障市场主体最优模式”为目标,两级院落实“1+9+N”的检察保障方案,升级检企对话平台,常态化开展企业走访和“检察官对话企业家”活动;聚焦依法能动履职,严厉打击各类危害中小微企业发展和侵犯企业家财产权、创新权益、经营自主权等犯罪,持续开展涉企刑事诉讼“挂案”清理专项工作;聚焦知识产权综合司法保护,加强专业化工作机构设置,更实服务保障创新发展;聚焦企业合规改革,召开专题府检联席会议,运行“企业合规一件事”场景应用,丰富中小微企业简式合规应用样本,积极推进个案合规向行业合规、预防性合规拓展,推动构建企业自主合规、行政合规、刑事合规“三位一体”的合规改革模式。
  “我们期待‘四个聚焦’能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和权益维护。”钟瑞友告诉记者,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法律责任。金华检察机关将始终不折不扣、一步一个脚印落实“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民营经济先发地台州,中小微企业是最大的发展优势、最亮的发展特色、最重的发展底牌。以台州路桥为例,近年来,当地法院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聚焦中小微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已经出台了《关于为进一步优化路桥区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司法保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大对小微企业培育库企业司法保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惠企助企政策文件,通过开辟涉企纠纷“绿色通道”、强化善意执行理念、畅通法企沟通渠道等一系列举措,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如针对纾困解难,与重点企业建立“一对一包联”机制,定期开展走访调研,深入了解企业实际需求;针对送法入企,与工商联建立民营企业家“法学院”,开设“法企讲堂”,提高民营企业化解矛盾、应对风险能力;针对化解商事纠纷,用好“商人纠纷商会解”机制,推进商会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入驻矛调中心及“共享法庭”;针对善意执行,创新反担保保函置换被保全财产的方式,为企业盘活流动资金4000余万元;引入询价程序对查封财产进行预先估值,避免超标的查封,减少强制措施对企业的不利影响。
  台州市路桥区人民法院副院长顾晨露告诉记者:“《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明确了司法机关应当依法慎重使用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为法院正确处理强制执行和善意文明执行的关系提供了明确指引。下阶段路桥法院将继续坚持审慎善意文明司法,充分运用‘活封’‘活扣’‘灵活置换查封财产’等司法手段帮助中小微企业减负纾困,为企业发展增添信心。”
  “此外,在优化市场环境方面,要持续加强契约精神,在办案中努力维护交易稳定,严厉制裁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等失信行为,增强市场主体的法治意识、契约精神、守约观念,促进信用经济,营造诚信、公平、稳定的交易环境。”顾晨露表示。
  对此,浙江省人大代表、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杜前认为,应精准对接需求,加快政策落地,适用《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解决普遍性、突出性、制度性、趋势性问题的同时,根据不同区域、行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特点,为个性化发展和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精准的服务和保障。同时要坚持法治思维,创造更优环境,比如强化对各类产权和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依法保护民营企业投资利益,保障民营企业自主经营权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民营企业才能安心放心创业。
  据悉,《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将于2023年3月1日实施,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下一步将推动中小微企业相关法规制度落到实处、早见成效,营造良好的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更好推进中小微企业在“两个先行”中作出贡献。
  三百万中小微企业翘首以盼。
  ● 责任编辑:崔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