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地方两会”系列报道之二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

  1月13日,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
  薛丽娜起了个大早,把自己准备的问题和建议又仔细看了一遍。作为一名新代表,能参加省两会,并与其他代表们一起倾听、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让她激动而又期待。
  省两会之前,薛丽娜认真梳理了这些年来在粮食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准备了关于粮食安全发展方面的建议。她最关心关注的是未来五年粮食安全的发展方向,比如在粮食产量提升、粮食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行动、良种工程实施等方面的方针政策。
  1月13日上午,周乃翔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大篇幅汇报了山东省五年来乡村振兴的成绩和未来乡村振兴工作的部署。特别是报告中指出,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这让大学毕业返乡种粮创业的薛丽娜感到非常振奋,更加坚定了她扎根农业振兴乡村的信心和决心……
  山东是粮食产量第三大省,农业人口及耕地面积均居全国前列,山东省理所当然成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排头兵”。
  正如周乃翔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的——这五年,山东乡村振兴成效显著提升。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农业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山东省广大农民扬起精气神,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全链条提升竞争力,让农民有了发家致富渠道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山东2022年粮食总产1108.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连续两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齐鲁粮仓”更加丰盈,让1亿多山东人民端牢了“中国饭碗”,山东农民的生活日益美好幸福。
  “进一步提升粮食产能,向盐碱地要粮大有可为。”东营市垦利区区长解洪涛代表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垦利区耕地面积81.09万亩,其中盐碱地面积就达64.5万亩,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实现耕地资源扩容、增效,对保障粮食安全有着特殊重要意义。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省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实施种业振兴计划和良种工程”,让山东东润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延福委员信心倍增。刘延福建议,加大对育种能力强、市场运营好的企业在育种装备提升、现代化种子加工设备购置等方面扶持,提高对企业审定新品种的补助奖励,从而减轻企业科研投入资金压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山东省政协委员、青岛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郭善利同样关注种业创新。“培育更多好种子,协同创新是重要途径和手段。”他建议,鼓励政府、企业、金融部门、科研单位等开展大联合、大协作。围绕主要农作物和特色杂粮作物,分领域培植扶持市场占有率高、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企业,支持其与科研单位组建实质性的联合体、种子与繁殖攻关平台,发挥各自的优势,共享资源,聚力推进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打造沿黄‘齐鲁粮仓’,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充分发挥作用,多种粮、种好粮。”薛丽娜建议。
  2022年,德州市“吨半粮”生产能力创建首年告捷,114万亩“吨半粮”核心区小麦玉米周年平均产量达到1490.1公斤/亩,其中产量超过1500公斤/亩的面积达到61.8万亩。“取得好成绩,并不意味着可以松口气、歇歇脚,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德州市委书记田卫东代表表示,要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好势头。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支持德州、聊城等有条件的市开展‘吨半粮’产能建设”,让田卫东抓好粮食生产更有信心了。他说,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书记抓粮”,实施新一轮“吨半粮”产能提升行动,统筹推进良种、良田、良法、良技、良机等深度融合,今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4万亩以上,集中推广优良品种和关键增产技术,力争核心区“吨半粮”达标面积达到70%以上。
  产业振兴是乡村五大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兴旺了,农民的腰包才能鼓起来,“中国饭碗”才能端得更加牢固。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让广大农民从特色鲜明、业态多样的乡村产业中拓宽致富路。
  “近年来,聊城进一步擦亮东阿阿胶、临清桑黄、冠县灵芝‘新三宝’品牌,也培育了东昌葫芦、莘县香瓜等众多乡土产业品牌,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对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的培育一大批乡土产业,聊城市委书记李长萍代表有着深入的思考:“小小‘土特产’可以做出富民‘大文章’。长远看,不能只追求产品数量,更要追求质量;不能只发展一产,更要延伸产业链条,通过精深加工等提高产品附加值,把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来自潍坊的省政协委员告诉记者,潍坊寿光市致力培育特色蔬菜品牌、打通高端销售渠道,中间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从“一粒良种”到“一桌好菜”全链条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建成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让当地农民有了发家致富的渠道,为山东人民端牢中国“菜盘子”提供了丰厚的产业支撑。
  
  实施四大工程,让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
  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扎实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加力提效。
  两会上,来自临沂代表团和滨州代表团的三名90后年轻女代表成了一道“亮丽风景”,她们不仅都是第一次当选省人大代表,而且都对“乡村振兴”有着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在她们的乡村振兴建议中,有一个共同的话题——人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与她们有着同样思考的山东省政协委员、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郭振栋,则直接提出了实施四大工程、赋能乡村振兴的建议。
  郭振栋分析说,山东在乡村振兴、城乡统筹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效率、农业信息化体系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为此,他建议实施科技赋能工程、政策创新赋能工程、人才赋能工程、项目赋能工程“四大”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科技赋能工程,按下产业发展快进键。”以城乡互联发现新需求,推动互联网+农业+教育的定制化发展。不断创新农业种植、设施栽培。此外要创新市场营销模式。以乡镇为基础,推动农村与计算机类(营销平台搭建、宣传平台搭建)等研究和学术机构合作,提出系统解决方案,促进“农、科、学”联动,不断扩大电子商务的农村覆盖面,完善乡村振兴公共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实施政策创新赋能工程,打造乡村振兴助推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深化“一村一品”成效。
  郭振栋说:“要实施人才赋能工程,锻造乡村振兴先锋队。要增强农民工新技能培养、加大对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储备与培养、培育塑造领军人物等方面不断加力提效。”
  谈到实施项目赋能工程,提升产业发展活力,郭振栋建议,以农业+文娱+高端形象设计,结合本地文化发掘保护,充分利用地理及生态优势,突出发展休闲山林、田园采摘等特色休闲活动。在区域内联合,统一引资或者招商,完善田园综合体建设,在本土特色的基础上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完善休闲度假农村游产业链条。
  郭振栋提出的四大赋能工程,契合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也为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扎实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加力提效”的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意见。
  人才支撑、科技助力、政策创新、项目赋能,是实现乡村振兴高效发展的重要内容。
  2023年,山东省两会上出现了很多新面孔,如泰安的薛丽娜和三位90后的女代表等,都是在乡村振兴感召下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当然,除了她们,还有无数扎根乡村的其他方面人才。这些扎根乡村的人才,不仅带来了现代农业技术,还带来了先进的思想理念。他们为山东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先进科技和先进理念的有力支撑。
  从2018年开始,山东省陆续出台了《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山东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十几部乡村振兴创新政策文件,助力山东乡村振兴驶进了发展“快车道”。山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年来,类似于“风力发电”“光伏能源”“铺路架桥”等重大农业基础项目比比皆是,“田园综合体”“特色文旅小镇”等特色农业项目遍布齐鲁大地。
  
  振兴文化、生态,让“礼仪之邦”山清水秀、和谐共生
  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任务,是营造绿水青山的宜居环境、打造乡风淳朴的人文之地、建设现代农业新格局的必经之路。山东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在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同时,支持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发展生态绿色农业,修复生态环境。2023年两会上,文化、生态振兴也成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
  山东省政协委员董方军介绍,他的企业打造的淄博沂河源田园综合体,通过三年多的建设,以“艺术活化乡村”的形式打造了沂河源田园综合体工程,将七个村联合起来,在村庄内将原有破败的房屋改造成各类艺术馆,让艺术家、学生等群体参与乡村建设,艺术家驻地创作,走文化振兴乡村的路径,区别原有农家乐的形式,更多让村民可以接触城市里的文化艺术,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视野。
  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城镇居民对乡村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养生、养老与文化等消费需求与日俱增,沂河源的发展模式也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由此催生出绿色农业、农事体验、乡愁文化、休闲旅游、民宿度假、健康养老等一批经济新业态。董方军认为,随着乡村建设的推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体验、农房变客房,向着全域化、艺术化转变,城乡融合发展也会得到提升。
  在山东临沂,费县“两山银行”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做法,成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的经典案例。临沂市以“两山”理论为指引,选取费县开展“两山银行”改革试点,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路径,为推动绿色发展赋能增效。2021年6月21日,山东省首家“两山银行”在费县揭牌运营。“两山银行”的挂牌运营,不仅带动了费县生态产业的提效升级,也为整个山东乡村生态振兴,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郭振栋告诉记者,青岛崂山王哥庄街道,将法治护航与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倾力打造出“四季山海”的乡村振兴品牌。崂山既是国家五A级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也是融儒释道为一体的文化名山。王哥庄街道位于崂山北麓和仰口海湾之间,既有淳朴勇敢的山民也有勤劳豪放的渔民。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王哥庄街道发挥自身优势,在开发绿色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同时,积极致力于法治文化、生态文化、优良传统文化等建设,真正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上,董方军也有他的思考:“乡村建设,要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董方军说,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导入产业等方式,他们在淄博创建了沂河源田园综合体,将原本一个相对贫困的区域建成了山东省首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结合具体实践,董方军提出,乡村建设一定要充分尊重村庄原貌,尊重自然风光,尊重村民意愿,防止简单照搬城镇建设模式,打造具有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提升组织振兴,让齐鲁的田野开满“幸福花”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人才振兴是支撑,组织振兴是保障。在2023年山东省两会上,如何继续提升组织振兴,也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点。
  来自潍坊的省人大代表,与记者分享了潍坊昌邑市山阳村组织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做法……
  走进山阳村,你会发现这个昌邑市人口最多的村庄,每个老百姓的脸上,无不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当你在博陆山上登高望远,当你在果实累累的梨园里徜徉,当你与村民随意唠嗑……你会感受到,山阳村无论是村民幸福指数还是文化生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全都得力于山阳村党总支一班人全新的治理理念和组织架构——党建引领、法治赋能、组织振兴。
  山阳村创新构建了“党总支+功能型支部+法治人才”的新型组织架构,推行党员管理项目化、群众管理网格化、各类组织管理功能化“三化”融合模式,党总支设立工商业、合作社、文体美、民俗事务、夕阳红、风俗旅游等6个功能型党支部,下设16个专业小组,司法所人员和村法律顾问作为“智囊团”融入了功能型党支部,每名群众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组织,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干、群众跟着党员干,形成党建带群建、党员带群众、法治贯穿治理全过程的基层工作新格局。山阳村从法律角度建立起了各功能支部小微权力清单,打通各功能支部运行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同时对发现的矛盾纠纷及时调处,推动全村形成上下齐心一盘棋、凝心聚力促发展的生动局面。
  2023年山东两会上,省人大代表杜海霞带来了提高基层战斗力、促进乡村振兴快速发展的建议。杜海霞表示,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基层组织留不住人才、农村干部年龄结构偏高,这些问题给乡村振兴的发展带来了阻力。老百姓富起来必须依靠产业振兴,但是产业振兴需要依靠基层组织振兴来推动。“还要依靠省委省政府出台更好的政策,出台更有效的措施,把人才留住,这是我感觉非常重要的一环。”杜海霞说。
  杜海霞是夏津县双庙镇范楼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两会上她带来的建议,也是夏津县实施乡村振兴中遇到的难题和痛点。
  夏津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发现基层党组织建设用力不够,组织力弱。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存在“守摊”思想,缺乏干事激情;村级班子带富能力不足,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不严不实,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村集体经济发展质效偏低,后劲不足。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不全,水平不高。群众民主监督作用发挥有限,集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弱化,主动参与治理的意识和动力不足,这些问题严重阻滞了乡村振兴的发展。
  从2020年开始,夏津县聚焦组织振兴问题,建强党的组织,强化政治功能。建强“头雁”队伍、抓实“群雁”管理、规范班子运行。在此基础上,用活经济组织,提升发展水平;优化治理组织,提升治理效能。
  上述措施推出落实之后,夏津县在乡村振兴中,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积蓄了经济发展新动能,构建了基层治理新格局。在解决难点和痛点过程中,夏津县的乡村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水平、群众满意度幸福感都有了较大提升。
  ● 责任编辑:刘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