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爆竹‘禁放令’松绑”系列报道之二

烟花爆竹,是禁还是放?

  “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千百年来,燃放鞭炮向来被视为春节的传统标志之一。
  随着春节临近,民间对于春节期间恢复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习俗的呼声见涨,多数网友纷纷在网络平台发声,期待“年味回归”。与此同时,讨论烟花爆竹“禁放令”解禁与否的声音亦此起彼伏,比往年来得更“猛烈”些。
  对此,多地调整烟花爆竹燃放政策。记者梳理发现,山东东营、滨州两地率先明确春节期间在主城区可以燃放烟花爆竹,陕西延川、甘肃白银划定限放区域,不少地区都在探索放开烟花爆竹燃放。同时,一些地方则再度强调“禁放令”,仍将执行既往“禁放”政策。
  一边是烟花爆竹禁止燃放的严格禁令,另一边是民众对年俗文化的殷切期盼,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实施30余年的烟花爆竹“禁放令”,是否应该松松绑?
  凡此种种,无一不在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魄力,同时也时刻牵动着老百姓的目光和关注。
  
  解禁派:传统民俗不该止步于此
  今年41岁的王鹏飞自小在农村的鞭炮声中度过春节,他清清楚楚地记得,每当除夕夜,几乎所有人都会守候到凌晨,燃放鞭炮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满天,令庆贺新春活动达到高潮。“放鞭炮,表达了乡邻们驱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也寓意对新一年的美好向往。”王鹏飞说。
  众所周知,我国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历史悠久,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在春节,不少人将文化认同、家庭团圆、新年期待等一系列情感,浓缩在这一挂挂响亮的鞭炮、一束束绽放的烟花当中。
  “烟花爆竹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重要承载,是中华民族最具典型性的传统文化之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苑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燃放烟花爆竹,是从古至今一代代中国人创造、传承并认同的传统民俗活动。”
  “我师从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从他开始,包括我们所有的弟子,有一个算一个,无一不反对‘禁放’,原因很简单,我们知道它的意义。”苑利教授谈道,燃放烟花爆竹饱含着无数传统民俗文化的因素。这其中,既有诗句“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中表达的人们对于驱除妖魔鬼怪的精神寄托,也含有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对于新一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此外,苑利教授谈道,爆竹中最主要成分是硫磺,它有杀菌的作用。“燃放鞭炮很可能是古人对有染空气进行消毒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且燃放烟花爆竹不仅仅是简单的当代药物治疗,同时具有相当多的心理治疗成分。”他告诉记者,燃放烟花爆竹既是尊重民俗传统、尊重民意、强化春节仪式感,也是疏解心理压力、释放负面情绪的的重要手段。
  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委员张力军也是“解禁”大军中的一员,他对媒体表达了同样看法。在张力军委员看来,今年春节有一定的特殊性。三年多的疫情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和正常生活,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较大压力。而马上到来的春节,让基层百姓有序、有限地燃放烟花爆竹,既是缓解疫情以来压抑情绪的有效方式,也寓意着“爆竹声中驱散疫情”。
  此外,传统文化正在受到多种外来文化的“侵蚀”也是反禁放派的一大担忧。有学者表示:“春节禁烟花如同圣诞节没有圣诞树。”苑利教授也认为,如今,中国深受西方文化的侵扰。他提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淡化了中华传统,从而让西方节日例如圣诞节、万圣节等被很多年轻一代热衷、追逐。
  对此,河北市民、“80后”黄女士感同身受:“我女儿、儿子都是‘10后’,提到烟花爆竹,小朋友们脱口而出的,是迪士尼的烟花表演或是国外动漫中的燃放场景。在他们眼中,燃放烟花爆竹竟成国外‘标配’。我担心民俗正在淡化成历史书中那遥远的回忆。”
  “作为一种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传统民俗,我们在享受祖先创造文化成果的同时,当然也要客观地看待传统中存在的问题,并把危害压缩到最小。如燃放的鞭炮越来越大,无证办厂越来越多,都是‘解禁’后要解决的问题。但决不能因噎废食,一禁了之。”苑利教授分析道,进一步说,中国在世界上还是烟花爆竹出口大国,我们应该支持像烟花爆竹此类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烟花爆竹在中国还是一个历史悠长的传统产业,涉及方方面面,其从业者、行业协会和地方有关人士等,也是坚定的反禁放派或其支持者。
  2022年12月28日,在“烟花之城”长沙召开的长沙市两会上,市人大代表杨昕提交了《关于恢复橘子洲周六、重大节假日烟花燃放的建议》。杨昕认为,烟花爆竹产业是长沙市有影响力的产业,恢复燃放可以很好地促进相关产业的交流和发展,也有助于进一步拉动长沙市经济的发展。
  与杨昕一样,长沙市人大代表黄逸强、黄渐坤、焦超、陈树等共同提交了《关于长沙市区节假日燃放烟花爆竹及支持浏阳烟花爆竹产业的建议》。他们认为:“无论从尊重中国的传统习俗来说,还是支持旅游需要,或是保护传统产业、扶植经济各个角度,都不能实行禁放烟花的政策。”
  此外,至于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环境污染,网友也提出诸多质疑。记者观察到,广东某网友“真正导致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是汽车废气和工业高碳排放,绝非一瞬间的鞭炮”的留言,获得人气颇高的点赞。还有部分网友质疑“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空气污染”这一结论缺乏调研及有力论证,没有严谨的科学依据。
  至于噪音及其他诸如安全、浪费等问题,不少网友认同:“这就是中国特有的狂欢方式,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硝烟味、火光和巨大的响声,正是表达了我们的感受和祝愿,热烈氛围中让人体验节日的喜庆氛围。”
  也有烟花从业者说,传统民俗在安全与环保之间并非完全对立。河南省郑州市烟花办一位负责人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鸟巢上空燃起的烟花就是环保产品,具有无纸屑、无残渣、无刺鼻味道、烟雾小等特点。这种无噪音、无污染、无人身危害的安全环保产品,并不鲜见,市面上也有销售。
  “这类产品不仅环保还很安全。”某烟花爆竹公司销售员岳张菁菁介绍,环保烟花的配方中,不采用含有重金属和硫元素的物质,燃烧时会减少二氧化硫气体和其他硫化物的生成,而且其外筒采用淀粉材料高温发泡压制成型,密封性和坚韧度更强,运输过程也不会发生炸筒的情况。
  还应注意的是,尽管“禁放令”实施十余年,但总有一些市民,依然违反禁令偷偷燃放,与执法人员玩起“捉迷藏”,屡禁不止。有学者认为,禁放的城市进入了一个难堪的僵局,还有学者认为,“禁放”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在鞭炮民俗的背后深藏着民族文化认同的需要。
  对此,记者采访到一位基层执法人员,他则向记者表达了“解禁”的心声:“由于对违反行为的罚则不具威慑性,即便有市民因燃放烟花爆竹被罚款或拘留,考虑到除夕夜的特殊性,我们也倾向于释放被拘留者,先让他回家过年。不然,就显得不近人情。于是,就形成了‘法不责众’的尴尬局面,让我们头疼不已。”
  在他看来,若要严格按照法律取缔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就必须有更多执法成本投入,但这个成本甚至大到地方政府承受不起。若对市民违规燃放行为熟视无睹,这一法律的权威性和政府威信就会大打折扣;哪怕是稍微严格执法,大年三十除夕夜,市内各拘留所都将人满为患。
  此外,也有学者从立法保护传统节日的角度,强调燃放鞭炮这一民俗的文化意义,提出应该对这一“民俗文化遗产”予以法律保护,而这种保护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禁”与“放”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度。
  
  禁放派:环保和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今年春节前夕,不同于施行“限燃政策”的部分地区,更多地区则在回应中重申全域禁燃禁放要求,表示将继续推行既有“禁放令”,如河南省南阳市、河北省安新县、山东省高密市、四川省泸州市等。其中,包括泸州市在内的地区,决定在现定的禁放区基础上,逐步推进全市全域禁放。
  对于日益严格的“禁放令”,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气候变化工作组副组长李云对媒体表示,环保问题为关键因素,“禁放令”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选择。
  “近年来,随着燃放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执行力度的增强,各地通过评估‘限燃禁燃’政策成效也发现,春节期间空气质量逐年得到明显提升。”李云谈道,“当然,这中间其他相关配套措施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地在实践中发现,相对于‘限燃’来说,‘禁燃’时的空气质量改善效果要好得多,特别是对于PM2.5等关键污染物的控制方面尤为明显。可见即便是有限燃放烟花爆竹,其造成的空气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
  江苏省连云港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刘海军也持同样观点:“烟花爆竹燃放会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气态污染物,而春节期间是烟花爆竹燃放的高发时间段,尤其是大量烟花爆竹集中燃放后,可造成环境空气质量瞬时达重度及以上污染水平。”他介绍,在不利气象条件下,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无法在短时间内及时扩散,还将导致长时间连续性环境污染。
  连云港市官网显示,该市生态环境部门对全市近几年春节期间空气质量状况进行了统计,从环境空气监测数据看,除夕、大年初一等时间段大量烟花爆竹燃放,致使监测数据短时间内由“优良”变为“重度污染”,燃放前后空气中PM2.5瞬时浓度可相差4至6倍,空气中氯离子和钾离子浓度也明显上升,通过高空视频监控俯瞰主城区,空气质量感官较差。
  除了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垃圾增量也饱受诟病。“烟花爆竹带来的不再是节日的喜庆氛围,而是无数的困扰、烦躁、伤害和恐怖。”上海市民杨阿姨说,“每天我和老伴基本十点左右就睡了,我们坚决支持‘禁放令’,否则没个消停,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折磨。”
  “以前过节总怕被鞭炮炸伤,鞭炮的烟雾也呛人。禁燃禁放后,近两年取而代之的是赏花灯、游古城等活动,体验更好了。”广西富川居民、“50后”胡先生认为,燃放鞭炮是“旧民俗”,“年味儿”也可以来自贴春联、挂灯笼、逛庙会等,春节同样喜庆、有氛围。
  在环卫工人老蔡看来,“禁放令”实施后垃圾减量了,也让他和同事们在节假日期间松了一口气。“以前凌晨四五点钟已经在打扫街道,高树上缠绕的爆竹垃圾我们的工具也够不着,要是碰上雨雪天气,纸屑就会粘在马路牙子的缝里,只能把手套脱掉一点一点抠。”老蔡告诉记者,禁燃前往往一天时间就要清理出将近200袋垃圾,其中包括被丢弃的烟花爆竹、孔明灯等等。
  对此,李云说:“在现代社会,‘禁放令’一旦全面放开,其生产和消费的量和过去比已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了,再加上现代城市建设改变了空气流通环境,在节假日短期内烟花爆竹的高强度燃放,注定会突破环境的承受和自净能力,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态环境安全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即便是‘有限燃放’,其环境的影响还是难以被忽略。”
  事实上,除了公众通常知晓的烟花爆竹在燃放环节产生的空气污染,其在生产、运输等环节,同样存在环保隐忧。一旦其在生产、储存、运输、消费等环节引发火灾等事故,释放的污染物和有毒物质就更难以估量和控制。
  “古代人口少、燃放的数量和品种也很少,所以对环境影响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现代人口多,所放的数量、品种也很多,若运输环节发生泄漏或者爆燃等事故,对环境产生的损害不可小觑,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北京“70后”基层公务员王先生对记者谈道。
  最近三年来,关于燃放烟花爆竹能够防疫消毒的声音时有出现。对于这一说法,河南省生物工程学会秘书长刘仲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烟花爆竹一般都是在室外燃放,室外的空气是流动的,本身每立方米空气中细菌病毒的含量就不多,且燃放只是一个瞬时,“说燃放烟花爆竹杀菌,这个太牵强了”。
  河南省儿童医院郑东院区呼吸科主任汤昱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集中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烟雾对孩子的呼吸道也是一种强烈的刺激,“特别是一些过敏体质的孩子,甚至可能会诱发咳嗽和哮喘的急性发作”。
  除了环境问题,安全问题也一直是人们对烟花爆竹又爱又恨的“心头病”。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烧伤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张淑琳对禁放之举十分支持。
  “以前每逢春节,我们都是最忙的时候,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燃放烟花爆竹而被炸伤的患者,以儿童和青少年居多。”张淑琳说,在接诊的患者中,鞭炮炸伤部位多种多样,有的手被炸伤,有的脸被炸烂,有的眼睛近乎失明。
  对此,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住院医师张慧君也颇为认同,她认为烟花爆竹伤的防治,最重要的是“防”,不燃不放才能防患于未然。据悉,2022年春节是北京市全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第一个春节,截至2022年1月31日凌晨,积水潭医院急诊共接诊烟花爆竹伤患者两例,与2021年相比,人数上有大幅下降。
  “燃放烟花爆竹是真的有害。”江苏省常州市消防员孙某深有体会。“常州消防”官方账号显示,自2016年起至2019年1月,常州市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的火灾事故多达35起,直接造成经济损失数百万元。因此,该账号提出烟花爆竹“禁放令”的出台和实施,是防范化解此类安全事故的客观需要。
  “禁放前,每到春节和元宵节,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的火灾就会呈上升趋势。像除夕夜,我们的消防员下午4点就要吃完年夜饭,穿上战斗服,坐在车里等待火警出现。”孙某告诉记者,“禁放令”实施前,春节期间每到傍晚,因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火灾报警就会呈现出高发态势。
  尤其是儿童在燃放烟花爆竹的时候,由于缺乏安全意识,险象环生。“他们会把燃烧的烟花爆竹丢入窨井或者是管道井中,容易引发管道爆燃或轰燃,我们经常会看到小朋友被炸伤,或者是引发一系列的管道爆炸。”孙某说。
  诚然,燃放烟花爆竹不仅仅是民俗与环境、安全的平衡,也要考虑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少网友也担心在医疗资源紧张、血库缺血的情况下,一旦在燃放烟花时受伤,不仅难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治,还可能会加剧医疗资源的挤兑和紧缺。
  
  折中派:环保与年俗之间不应是对立的
  实际上,“禁”与“不禁”两种意见针锋相对的同时,或许更有建设性的是“折中派”。
  他们既承认烟花爆竹作为民俗有它的价值和传承性,难以一时禁止,也不宜一禁了之;也承认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燃放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所以倾向于折中,认为可以有条件燃放,亦即支持“限放”,主张在法律法规容许的范围内,市民有权燃放烟花爆竹。
  对此,媒体和相关人士纷纷给出建议。《浙江日报》发文指出:“一刀切”禁燃是懒政思维,如何既让“年味儿”更浓郁,又让“年味儿”更清新,考验的是地方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央视网1月6日评论文章也表示,烟花的“禁”与“放”,已成为各地有关部门必须正视的公共议题,无论是继续“禁燃”,还是适当地“开个口子”,各地政府都应该尽可能和民众解释清楚政策制定的原因和依据,回应公共诉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禁放派和解禁派当中,只要不是特别激进或绝对,多数意见人士都朝折中派的方向靠拢。折中派的意见归纳起来有两点:一是希望政府加强管理,二是希望市民能逐渐改良民俗。
  首先,在政府加强管理方面,很多人提到对燃放烟花爆竹需要向更加精准化、动态化的转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以前为了尽快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除了治理工业、交通、农业领域的大气污染外,很多城市还发布了禁放令。多措并举下,中国大气治理的成效的确显著,“蓝天保卫战”交出了优异答卷。
  常纪文研究员说:“‘限放令’实际上是为了保护大气环境而限制大多数人喜闻乐见的春节放鞭炮这一传统习俗。现在很多城市年均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20~30微克,尽管要继续改善,但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如允许燃放烟花爆竹,大气污染物浓度年度占比小,不要过于担心。”
  在常纪文看来,世界各国包括中国举办重要活动或庆典时也会放焰火,说明有节制的安全燃放并不是所谓的“陋习”。“现在到了把限制的习俗还给社会的时候了,各地可建立限时、限地燃放烟花爆竹政策,在尽可能预防噪音扰民的基础上,恢复民族化、大众化的文化传统。”常纪文研究员说。
  常纪文研究员告诉记者,他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希望能规范化解禁,但因为担心年度大气环境质量考核不过关,只能一票否决,不敢解禁。“如果可能,建议有关方面出台规定,每年的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这两天,各城市的空气质量不纳入年度考核。”常纪文研究员说。
  为了保护人身安全,并尽可能地减少大气污染、噪音扰民,常纪文研究员建议由相关部门支持研发环保、低碳的烟花爆竹,各地制定限时、限地规范化燃放的政策,通过价格等措施引导有节制地燃放。
  “可以规定,除楼道、楼顶、小区内、人群密集场所、医院等场所不得燃放外,各地可划定允许在小区门口、大型广场、空旷区域等地段定时燃放的区域,规定燃放的烟花爆竹品种与燃放要求。”常纪文研究员说。
  与此同时,常纪文研究员建议一些地方在今年春节前可加开人大常委会会议,修改地方立法,或者市县政府召开会议,有步骤、有措施地对“禁放令”松绑。
  对于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问题,在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唐校光说,他在调研中发现,这类安全问题原因在于不规范的生产、经营、运输。燃放事故多由大能量大功率的相关产品引发,传统配方纯纸生产出的产品安全问题不大。
  他说,那些单纯追求声音大、好看、售价高而做出来的各种添加了现代化学制剂、用塑料包装的大容量的大礼花和超大鞭炮才更具危险性。小县城农村集市上售卖的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安全保障更无从谈起。“国家应该多从这些方面去管理、规范,而不是一刀切地禁止燃放。”唐校光委员说。
  此外,还有一种声音建议从源头上杜绝污染,提高烟花爆竹的生产工艺水准。例如,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于跃等人,此前撰文提出环保烟花爆竹制作的三个指标。首先在配方设计中,要减少或者不用硫黄以及含有硫元素的物质;其次,尽量减少或者不用金属粉;最后,改变燃烧性能,使其燃烧充分,进而降低燃烧产生的烟雾颗粒,减少雾霾的形成。
  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也支持从生产端改良烟花爆竹工艺。此外,还有不少专家学者等相关人士呼吁有关部门加快研制替代品,电子鞭炮、电子烟花、“空气鞭炮”之类,以更加低碳、安全的产品替代传统的烟花爆竹,既满足市民对“年味儿”的留恋,又做到安全和环保。
  此外,在引导燃放与减污降碳科普上,环保人士、“空气侠”公益组织创办人赵亮表示,高校科研机构、环保社会组织和科普工作者、爱好者等,都可以发挥各自优势,用接地气的方式传播科普,引导公众低碳绿色过好年。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政府部门在这个时候可以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在春节当中,烘托出一种有序的气氛,比如说由政府来组织焰火晚会或者集中燃放的活动,其中既有个人参与,又有政府主导,这样既顺应了民意也保障了安全。
  在推动民俗改良的方面,各界主要是讨论如何改善燃放方式。他们普遍认为,虽然燃放烟花爆竹具有民俗的正当性,但市民除了应遵守法律法规确定的“限放”条件之外,还应对燃放方法作出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广东东莞市某小学教师闫女士告诉记者,学校今年给家长们发的“寒假提示”就善意提醒,燃放烟花爆竹要遵守本市的规定,注意时间、地点的同时,燃放前还要认真确认产品包装标注的注意事项,小朋友燃放应有监护人或其他成年人陪同,燃放过后及时清扫垃圾等等。
  “我支持燃放烟花爆竹,但不包括在楼道内等封闭的空间,也不能乱扔炮仗吓唬行人,更不能妨碍行人和车辆安全通行。”北京公交车司机陈师傅建议。
  总之,多数人谈到燃放烟花爆竹作为传统习俗应得到尊重和保留,但市民也应秉持公民责任意识,尊重他人和公共利益,学习更加文明的燃放方式。
  事实上,关于烟花爆竹的禁放之争,无论是哪一方,其出发点都是用心良好,无可非议。“禁放派”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环境的长足发展纳入考量,“解禁派”则秉持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理念,一心延续这一特色习俗,不至于让千年传统在此时此刻落幕。每一种观点都有表达的需求,都值得加以讨论、理解和尊重。
  关于烟花爆竹,究竟是该放还是该禁抑或是该限?归根结底,是面向全社会的一张考卷,每个人都是答卷人也是阅卷者。我们要理性客观讨论,大家共同贡献智慧和力量,努力书写好这张答卷。
  ● 责任编辑:刘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