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政府之手,破解“一药难求”

  在经历近三年防控新冠疫情的成功实践后,近期我国防疫政策与时俱进,作出了有利国计民生的重大调整,自我检测、居家治疗成为主要的抗疫模式,解热镇痛类、止咳化痰类等防治药物的市场需求随之急剧增加,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一药难求”的现象。
  我国是感冒退烧类药物的生产大国,以退烧药布洛芬为例,产能占到全球总产能的一半以上,因而,“一药难求”注定只是暂时现象。要破解这一局面,固然需要相关药企及时释放产能,扩大市场供给,同时也需要消费者理性购药,避免过多囤药,造成资源的错配和浪费。更为重要的是,强化政府之手,通过有为政府的力量,对市场进行有效干预和监管,从而减少药品短缺带来的风险,维护公共健康的安全。
  事实上,多地政府秉持“以民为本”的理念,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为市民免费发放退烧药等药品。比如,在安徽安庆市市场监管局的倡导下,当地药店分别将两万片布洛芬拆零,免费赠送给广大市民;广东东莞市政府将10万片布洛芬发放至全市各镇街几十家药店,有需要的市民可凭证件免费领取;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政府免费向感染者发防疫“暖心包”,“暖心包”上印着“没药找政府”的字样,并留有紧急用药电话……诸如此类的事例不胜枚举,充分体现了政府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担当。
  感冒退烧类药物由单纯的市场化销售,变为政府统一发放和拆零销售,无疑是特殊时期的必要之举。类似药物用于新冠轻症的治疗,其实用量并不大,比如大多数轻症患者只需服用两三粒布洛芬,就可以退烧,药店如果按整盒出售,往往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因而,在药品短期紧张的情况下,有必要对短暂失灵的市场自发交易秩序进行必要的干预和矫正,对有限的药品资源作出合理调配,如此才能使每一颗药片都物尽其用。多地政府统一发放、拆零销售相关药品,体现的正是积极作为、科学治理的精神。
  在改变和优化药品配售模式的同时,对于部分药品经销商借机牟取暴利的行为,也需及时予以严厉打击,从而净化市场风气,确保药价的平稳。比如,一些经销商在进货成本没有变动或变动不大的情况下,或大幅抬价、或囤积居奇,不仅令消费者深恶痛绝,而且已触犯了法律的红线。
  对于此类不法行为,各地执法机关也全力展开了打击行动。比如,广州一家药店一日内将同一药品涨价5次,温州一家药店销售布洛芬涨价近18倍……诸如此类的不法行为都受到了及时查处,并作为典型案例公之于众,从而有效震慑了违法行为,维护了药品市场的正常秩序。由此可见,各地政府通过提升执法的效率和力度,进而保持监管在场的压力,不仅能有效遏制囤货涨价等不法行为,也能倒逼经销商规范经营,从源头稳定药品供给和价格。
  同时应当看到,要使有限的药品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通过公民互助的方式降低资源闲置率,提高药品到达率,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比如,在一些小区的业主群中,业主之间自发性的药物互助已成为普遍现象。不少患者在感染痊愈之后,将剩余的药物捐出,提供给有需要的人们。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也加入了支持公民互助的行列,比如腾讯上线了一个新冠防护药物公益互助的微信小程序,有需要的人可以发布求助信息,有多余药物的人可以发布帮助信息。
  通过公民互助的方式推动余药共享,不仅能缓解暂时性的“一药难求”,也体现了善良友爱的公民道德,对此理应加以珍惜、予以弘扬。从目前看,公民互助的普及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不少人对于互助方式不够了解,也缺乏信任。因而,各地政府有必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和互联网企业、药品企业等合作,建设统一、规范的平台,鼓励、方便更多的民众参与互助。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政府更有为,市场才能更有效,药品市场也不例外。感冒退烧类药物的暂时性、局部性短缺,是市场机制失灵的结果。越是“供不应求”,越要强化供应方式的有序组织,越要让政府监管和服务到位。如此才能弥补市场的不足,稳定民众的信心,为抗击疫情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 责任编辑:阿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