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章标题:
山东威海:诚信激发社会治理大能量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省威海市,提出“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的殷切嘱托。威海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中,将信治引导与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结合起来,打造“六治融合”新模式,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在全国262个地级市信用监测排名中,威海市一直稳居前列,在山东省群众满意度调查中连续12年排名第一,以诚信促德治、六治融合有力推动了精致城市建设。
一、健全“信用有感”的工作体系,全域统筹诚信建设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诚信水平的提升既靠社会主体的道德自觉,更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作为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威海市着力构建全域覆盖的诚信工作体系,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等从抽象变为具体,让诚信在社会治理领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党政齐抓高位推动。威海市将诚信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高质量发展考核和重点工作督查调度,市县两级均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设立实体化的“信用管理中心”,全力推进诚信建设。每年的市委政法工作会议,都将诚信建设与政法工作紧密结合、统筹安排,将信用治理拓展到农村、城市社区,延伸到行业监管、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引导市民崇善向上、践行诚信美德,推动市域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搭建平台共建共享。建成“威海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纵向与国家、省、县(市、区)信用平台互联,横向与市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及各部门信息系统互通,设立个人、企业、非企业法人“三大数据库”,累计归集信息2.5亿条,信息涵盖69个部门的3613个行政管理服务事项,成为全市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及应用的总枢纽,被评为“全国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门户网站一体化建设标准化平台网站”,获得第一届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应用大赛智佳奖。
建章立制规范运转。研究制定《威海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威海市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办法》《威海市异议处理和信用修复办法》3个办法,《数据归集清单》《信用应用清单》《联合奖惩措施清单》3张清单,以及20余项配套制度,切实将信治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全面推行“海贝分”积分制度,结合政法机关执法办案情况,围绕道德公益、守法履约、表彰奖励、公共服务、社会责任5个维度,制定556个正面指标和1492个负面指标,构建起千分制六级评价指标体系,为全市企事业单位和18周岁以上居民进行信用“画像”,将诚信从无形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处处能看到的评价标准。
二、完善“信用有价”的奖惩机制,全力强化引导作用
诚信工作体系建立后,如何具体运作解决实际问题是关键。针对诚信水平不高带来的各种不和谐因素,威海市在教育引导、依法处理的同时,不断完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刚柔并济、共同发力,从源头上减少失信问题与不和谐因素。
强化正向激励。威海市结合政法机关的服务管理职能,推动信用管理深入应用到生产经营、乡村治理、社会公益、疫情防控等社会生活中,打造信用超市、信用商业联盟、积分存折等应用场景,用诚信美德涵养社会生态,引导和规范文明行为。加大信用融合力度,推动社区与企事业单位的诚信表现联动互促,让每个人不仅在单位是好员工、好干部,回到社区更是好居民、好榜样。为缓解老龄化问题特别是老年人“就餐难”问题,威海市创新建设“信用建设+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的“暖心食堂”,不依赖财政投入,而是以赋闲村(居)民和爱心企业家等志愿资助为主,根据参与服务的次数、时间等赋予个人一定信用加分,充分调动广大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目前全市建成“暖心食堂”886处,日均为3.4万高龄老人提供“集体供养式”就餐服务,央视《新闻联播》进行宣传推广。2022年8月,威海市政府出资40万元、商户出资160万元,建立200万元的信用消费券资金池,面向信用A级及以上用户发放,有效激发了市民热情,直接拉动消费570万元。
突出联合惩戒。威海市健全联合惩戒应用系统,信用平台数据库与市场主体登记备案信息、政法机关办案数据实时共享,将全国1000多万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和威海市失信主体信息纳入其中,全部实现自动查询,将恶意违约、“老赖”等行为纳入惩戒范围,在主管部门依法惩戒的同时,相关部门同步实行联合惩戒,通过限制高消费、列入诚信“黑名单”等措施,在全社会营造“一案失信、处处受限”的氛围。在行政审批、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工作流程中,威海市推行“清单式、模块化、嵌入型”联合奖惩模式,近两年累计实施联合惩戒1699个。
建立修复机制。威海市加强信用治理事中事后监管,畅通信用修复渠道,建立失信企业和个人自我纠错、主动自新的社会鼓励与关爱机制,支持失信者通过社会公益服务等方式提升信用水平。对各类主体动态进行“信用体检”,为失信企业提供“一对一”指导,帮助其量身定制修复措施,助力企业规范经营行为、重塑信用形象。近三年,全市累计2900多家企业退出黑名单。2022年1月,某建设集团参加项目招标,因存在失信信息影响招投标,威海市信用中心高效快速指导企业完成信用修复,最终助力企业顺利中标上亿元的项目。
三、拓宽“信用有用”的行业领域,全面提升治理效能
市域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威海市以诚信建设为重要抓手,坚持提升诚信认知与深化诚信实践相结合,深挖诚信规范约束的潜在价值,不断拓展诚信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实现“社会治理信用化、信用管理社会化”。
“信用+”促进行业治理。威海市大力实施信用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五进工程”,在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等46个领域建立信用监管制度,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等环节实行“逢办必查”,推动诚信美德向各领域传导。推出“信易游”“信易医”等66类信用惠民政策,涉及文旅、交通、购物等21个领域,让市民充分体验信用生活带来的获得感和荣誉感。在农村,将信用积分与环境整治、移风易俗、村民福利等挂钩,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如荣成市在拆除违章建筑过程中,实行“早清多加分、晚清少加分、不清倒扣分”,引导群众积极配合拆除违章建筑,有效防止矛盾纠纷产生。
“信用+”化解矛盾纠纷。威海市推行“信用+调解”,通过综合运用信用警示、信用承诺、信用修复、失信震慑等手段,化解企业信用纠纷,累计妥善处理案件624件,涉及金额6.4亿元。成立山东省首家企业信用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选聘高级信用管理师、资深律师、知名企业家等组成调解团队,与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对接,灵活快捷处置民间借贷、物业服务等矛盾纠纷,将问题化解在小、解决在早。将信用建设融入村(居)自治中,将居民在环境整治、精神文明、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行为,以“信用积分”形式记录下来,以信用手段解决邻里纠纷、违规停车、乱扔垃圾、环境整治等小事,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2019年以来,累计化解矛盾纠纷3万余件,推动法院民商事收案总数实现“三连降”。
“信用+”优化发展环境。威海市认真贯彻中办、国办《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 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促进信用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首创“信用风险+差异化监管”的市场监管体系,整合登记注册、行业监管、红黑名单信息,生成企业信用记录,为全市40余万户市场主体贴上信用“标签”,按照风险等级确定抽查比例和频次,督促企业加强信用建设、防范失信风险。构建企业信用综合评价体系,把评价结果作为企业“信用资产”,引导企业提升自身信用水平,以良好的信用获取更多的贷款,助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2021年,全市“信易贷”平台授信额度和发放贷款总量1053亿元,列山东省第一位,相关经验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全国“信易贷”工作现场会上发言交流。
● 责任编辑: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