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新时代人民法院的生动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法治思想领航法治中国阔步向前,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新时代的10年,是人民法院沿着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不懈奋进、发生深刻变革的10年,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人民法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生动实践的10年。
  10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把真学真信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人民法院全部工作的主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工作目标,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坚持以司法体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双轮驱动,一以贯之以党建带队建促审判,推进法院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切实履行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任务。
  10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团结带领全国各级人民法院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阔步前进,一仗接着一仗打,一年接着一年干:2013年,正式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确立为人民法院工作目标;2014年,着力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平正义;2015年,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让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立案难问题真正成为历史;2016年,推进司法责任制等基础性改革,努力提升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2017年,设立全球首家互联网法院,探索互联网司法新模式迈出关键一步;2018年,依法纠正张文中案等一批涉产权冤错案件,努力让企业家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2019年,如期实现基本解决执行难目标,以一往无前的决心和勇气攻克这一历史性难题;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人民法院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能力实现质的提升;2021年,着力提升人民法庭建设水平和基层司法能力,积极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2022年,大力弘扬以忠诚为民、崇法尚德、公正廉洁、刚正不阿、改革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人民法院文化,激励广大干警以昂扬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时间的脉络记录着人民法院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铿锵步履,接续的奋斗展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新时代人民法院的生动实践。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融入血脉。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之魂。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8年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工作汇报,定向领航新时代人民司法发展。这是保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重大制度性安排,是党对司法工作领导方式的重要完善,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史和人民司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带头厉行法治,明确司法权的中央事权属性,领导深化以司法责任制为重点的司法体制改革,完善维护司法权威的制度,保证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之所以克服困难挑战、取得重大成就,党的绝对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始终把“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2013年3月全国两会胜利闭幕不久,就提出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2016年又鲜明提出“维护核心、绝对忠诚、听党指挥、勇于担当”的十六字政治要求,这是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真诚自觉。全国法院把坚持党的绝对领导落实到法院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自觉把讲政治和讲法律统一起来,旗帜鲜明抵制西方所谓“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等错误思潮影响,紧紧围绕更好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发挥我国司法制度的特色、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方向深化改革,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诠释对党忠诚。
  第二,新时代正确司法理念牢固树立。最高人民法院党组高度重视端正司法理念,强调司法理念问题是首要问题,如果理念搞偏了,那就离题万里。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司法理念和司法实践,纠正一切偏离人民立场、机械司法、就案办案等错误做法,兼顾国法天理人情,与时俱进树立新时代正确司法理念。刑事审判方面,毫不动摇贯彻党和国家的死刑政策,准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准确实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准确适用刑事附带民事调解制度,坚决防止在社会上传递出“花钱买命”“以钱买刑”“以官抵罪”等错误导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朴素正义观。坚持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证据裁判等原则制度,坚守防范冤错案件底线,守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民事审判方面,坚持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绿色等基本原则,把握坚持主体平等、保护财产权利、便利交易流转、维护人格尊严、促进家庭和谐、追究侵权责任等基本要求,切实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对“和稀泥”做法说不,立“明规则”、破“潜规则”,努力让全社会充满正气、正义。行政审判方面,强调“到位不越位”,强化合法性审查,支持、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同时坚决防止司法代替行政,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促进法治政府建设。
  第三,服务大局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政法机关始终不变的基本职责,也是最高人民法院推进司法工作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全国各级法院始终牢记“国之大者”,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履职尽责,努力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司法工作就跟进到什么阶段。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始终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首位,积极参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依法惩治妨害疫情防控违法犯罪,助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有力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犯罪,加大惩治震慑力度,全方位守护人民群众“针尖上”“舌尖上”“头顶上”“脚底下”“钱袋子”等安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彻底摒弃,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司法理念、司法政策、司法裁判之中。围绕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三大攻坚战、国家重大战略等完善司法政策,出台服务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见、司法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20条、司法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30条等一批司法政策措施。健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人民法院组织体系,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国际商事法庭、知识产权法庭,增设或新设一批专门法院及专业化法庭,审判专业化建设同改革发展大局同频共振。立足职能、服务大局,展现了司法担当,也让司法工作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四,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司法在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最高人民法院坚持践行“两个毫不动摇”,围绕依法平等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加强产权司法保护、改善营商环境等出台一系列司法政策,指导全国法院持续提升审判执行质效和司法透明度,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强产权和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的司法保护,严格区分经济纠纷、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坚决防止将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坚决防止将民事责任变为刑事责任,让企业家卸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健全涉产权冤错案件有效防范和常态化纠错机制,依法甄别纠正一批历史形成的涉产权冤错案件,彰显党中央全面加强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的坚强决心。张文中案依法改判被称为是和当年“傻子瓜子”创始人年广久被无罪释放一样具有标杆性意义的法治事件。坚持平等、全面、依法保护原则,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司法解释进行清理,废除一切对民营企业的不平等规定。依法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坚持各类市场主体诉讼地位、法律适用、法律责任一律平等,不论国企民企、内资外资、大中小微企业,一视同仁、依法保护。依法服务“放管服”改革,保护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助推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营商环境世界排名大幅跃升,与司法密切相关的指标稳步提高,其中“司法程序质量”多次排名第一,被评价为这一领域的“全球最佳实践者”。
  第五,人权司法保障更加有力。法治是人权最有效的保障。人民法院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切实把尊重和保障人权贯穿司法工作全过程,更加注重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统一,推动我国人权司法保障水平和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以对法律、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对错案发现一起、查实一起、纠正一起。依法纠正张氏叔侄案、呼格吉勒图案、聂树斌案等一批重大刑事冤错案件,有力提振了全社会对人权保障和司法公正的信心。勇于纠错不是终点,保障人权更要努力防范冤错案件发生。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推行庭前会议、非法证据排除、法庭调查“三项规程”,推进庭审实质化,从源头上防范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依法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惩罚。加强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推进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依法获得律师辩护和法律帮助的权利。秉持“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这一中国人权观,切实实施民法典,平等保护救济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依法审结各类民生案件超过3600万件,用法治之光照亮人民群众幸福生活。
  第六,司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充分发挥。大力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司法的鲜明特征。人民法院坚决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求,充分发挥司法断案惩恶扬善功能,推动在法治轨道上明规则、破难题、扬正气、树新风,努力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在人民法院工作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干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审判执行工作、融入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融入裁判文书说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依法审理侵害“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冰雕连”等英烈名誉荣誉案,旗帜鲜明捍卫英烈尊严荣光,狠刹一段时间甚嚣尘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歪风。发挥“小案件大道理”作用,依法妥善审理“朱振彪追赶交通肇事逃逸者案”“医生电梯内劝阻吸烟案”等一系列事关价值导向和社会风气的“小案件”,着力破解长期困扰群众的“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等法律和道德风险。据统计,2017年至2021年,全国各级法院在法律框架内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法说理的一审民事案件超过100万件,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广大法官的思想自觉和主动实践。
  第七,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67次中央深改委(组)会议,其中39次涉及司法改革议题,审议通过70多个司法改革方案,引领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向着前所未有的纵深推进。人民法院坚决贯彻党中央改革部署,先后制定两个“五年改革纲要”,推进实施130项改革任务,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做成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实行法官员额制,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深化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开展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试点,健全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完善统一法律适用机制,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等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落地见效,以司法责任制为重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判权力运行体系基本建成,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增强,公平正义成为新时代司法的鲜亮底色。回顾新时代司法改革历程,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法院工作很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很多重大改革写入百年党史,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第八,基本解决执行难目标如期实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切实解决执行难”。党中央所指,人民群众所盼,无论多难也要迎难而上。201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庄严承诺,在全国各级法院掀起了一场执行领域的深刻革命。紧紧依靠党委领导,转变“单打独斗”的传统执行工作思路,推动形成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格局。推动建设联合信用惩戒体系,让失信被执行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以现代信息技术助力实现执行模式重大变革,破解查人找物难题,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线下“登门临柜”执行模式,基本实现对被执行人主要财产形式一网打尽。全面推行网络司法拍卖,破解财产变现难题,确保执行依据公开、执行过程规范、执行结果透明。2019年3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郑重宣告:基本解决执行难这一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全国各级法院打赢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形成中国特色民事执行制度、机制和模式,有效保障了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大大促进了法治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阶段性目标实现后,执行工作始终保持高水平运行,善意文明执行制度创新完善,解决执行难长效机制不断健全。2019年7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关于加强综合治理从源头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意见》。2022年6月21日,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我国民事强制执行立法迈出实质性步伐。
  第九,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人民法院不仅要定分止争,还要为人民群众化解纠纷、实现公正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和权利救济渠道,提供菜单式、集约式、一站式服务。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在解决立案难、执行难问题之后,部署推进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这一重大民心工程,着力解决老百姓在诉讼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大力建设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和在线纠纷解决机制,建立总对总在线调解机制,在线集成各类纠纷解决资源,极大丰富了群众选择解决纠纷的渠道。目前,7.8万个调解组织、6.9万个基层治理单位、32.8万名调解员进驻调解平台,平均每个工作日有4.7万件纠纷在平台上调解,平均每分钟57件成功化解在诉前。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实现四级法院全覆盖,显著降低群众和企业解决纠纷成本。推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2020年全国各级法院受理诉讼案件数量出现2004年以来的首次下降,2021年全国各级法院在线调解纠纷突破1000万件,新时代人民法院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能力水平跃上新台阶。现在,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联动资源最多、在线调解最全、服务对象最广的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形成了司法为民的亮丽中国名片。
  第十,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互联网司法新模式基本形成。人民法院坚持把现代科技应用作为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动能,用科技手段赋能司法、保障权益、维护公正,推进司法工作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智慧法院1.0迭代升级到智慧法院4.0,人民法院推进5G、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审判执行工作深度融合,建成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智慧法院,推动司法制度、程序、模式重塑升级和司法效能全面释放。疫情期间,智慧法院建设成果经受住全方位检验,实现“审判执行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智慧法院创新成果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全方位展示,加强智慧法院建设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科技赋能司法展现无比广阔的前景。杭州、北京、广州三个互联网法院在平台建设、技术应用、规则完善、网络治理方面不断探索创新,为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保障网络安全、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等作出积极贡献。人民法院在线诉讼、在线调解、在线运行三大规则相继出台,加强区块链司法应用意见填补制度空白,以人民为中心、符合科技发展趋势的互联网司法规则体系逐步建立,中国互联网司法从技术领先逐步迈向规则领先,为世界互联网法治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第十一,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成熟定型。最高人民法院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司法公开的决策部署,越是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越是依法主动公开,努力让热点案件审判成为全民共享的“法治公开课”,体现了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的鲜明态度和法治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公开理念、内容、形式、载体都发生深刻变化。审判流程、庭审活动、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四大公开平台全面建成,司法全过程摊在阳光下,让公平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建成全国统一的减刑假释信息化办案平台,推动实现减刑假释案件办理全流程信息公开和实质化审理,有效防范“纸面服刑”“提钱出狱”。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基本形成,对保障人民有序参与司法、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对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对提升司法透明度、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对改进司法作风、减少司法腐败、促进司法公正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2年8月,裁判文书上网公开突破1.3亿份,访问总量超过900亿人次;庭审直播超过2000万场,网上观看超过500亿人次。中国司法公开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阳光下的司法、身边的正义更加可触可感。阳光司法成为中国司法制度自信的直观表达,有力提升了中国司法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
  第十二,中国司法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日益提升。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部署要求,指导全国法院切实提高涉外司法效能,积极服务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不移贯彻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恪守条约义务,尊重国际惯例,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法治环境更加优化。建立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推进国际海事司法中心建设,我国涉外民商事和海事审判能力水平明显提升。2013年至2021年9月,各级法院共审结一审涉外民商事和海事案件26.6万件,是2001年“入世”以来至2012年相关案件数的1.4倍,依法审结“尼莉莎”轮扣押案等一批涉外商事海事案件,充分展示了中国涉外司法水平和良好法治形象。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涉外审判覆盖的国家和地区范围不断扩大,境外当事人主动选择中国法院管辖的案件日益增多,我国法院民商事判决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承认和执行,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中发挥作用越来越凸显。深化国际司法交流互鉴,携手友好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推动安全、环境、网络、反腐败、知识产权等领域司法合作务实开展,生动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世界执行大会上海宣言、世界互联网法治论坛乌镇宣言、世界环境司法大会昆明宣言相继发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内容写入国际司法会议文件,越来越多的中国法治建设成功经验走向世界。
  第十三,新时代法院队伍展现昂扬向上新气象。最高人民法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要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院、从严管理,人民法院队伍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过硬、更有活力、更敢担当。全面加强人民法院党的政治建设,扎实推进“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专题教育,深入开展“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主题教育,大力实施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法院干警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确保法院队伍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坚持把专业化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着力加强司法能力建设,抓好高层次审判人才培养,大力发现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全面提高履职水平。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管党治警,深入开展中央巡视集中整改、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法院队伍教育整顿,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整治顽瘴痼疾,驰而不息正风肃纪,以零容忍态度惩治司法腐败,不断纯洁法院队伍肌体。经过不懈努力,全国各级法院政治生态不断优化、纪律作风不断好转、素质能力不断增强,忠诚为民、崇法尚德、公正廉洁、刚正不阿、改革创新的新风正气在全国各级法院不断充盈,涌现出邹碧华、方金刚、李庆军、胡国运、周春梅、魏晶晶、杨军、滕启刚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展现了新时代法院队伍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团结带领全国各级法院59万干警埋头苦干、奋勇拼搏取得的成果经验,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人民法院的生动实践,是党领导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在司法领域的具体体现,对新时代新征程奋发有为推进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坚定信心、凝聚力量、指引方向、激励前行的重要意义。人民法院将始终沿着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的方向阔步向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履行新时代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 责任编辑:刘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