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章标题:
“诉源治理‘花开’鄂尔多斯草原”专题报道之二
准格尔旗法院:“三大转变”助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近日,身在蒙古国的当事人包某嘱托其代理人,将一面印着“青天有鉴 司法为民”的锦旗,送到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人民法院办案人员的手中。
2022年4月12日,包某一纸状书,将丈夫王某起诉至准格尔旗法院。因两人长期分居两地,且包某自2013年开始在蒙古国从事翻译工作至今,夫妻双方感情已完全破裂,无任何和好可能,故起诉离婚。
庭审前,王某的情绪比较激动,双方分歧较大,庭前调解工作一时间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无奈只能开庭审理。庭审结束后,承办法官仔细翻阅卷宗后认为本案为涉外离婚纠纷,被告坚持不同意离婚可能另有隐情,于是决定利用下班时间到王某家中实地了解情况。
来到王某家中,正值王某下班刚回到家。经过一番交流后法官得知,自包某出国后王某独自一个人拉扯着孩子,这么多年王某是既当爹又当妈,好在孩子比较争气,学习成绩也是相当不错,不想离婚是为了孩子能安心学习,害怕离婚对孩子影响太大。
“按理说,我们都是劝和不劝离,但是你们毕竟已长达八年没有往来了,即使你不让孩子知道离婚的事,孩子内心或许已经猜到了,与其这样拖着不如找个合适机会和孩子说开了,孩子也会理解你们的。”承办法官耐心地疏通着。
“法官,给我几天时间,我考虑一下。”王某表示。
一个星期后,案件有了进展。这天晚上,法官突然接到了王某打来的电话:“我想清楚了,离婚的话也可以,孩子我带,但是我要求她给孩子付她离家以后的抚养费,前期拖欠的抚养费一次性给孩子14万元,后续抚养费按照3000元每月的标准给付。”
承办法官随即与包某电话联系,但包某态度坚决,不同意调解方案。法官通过沟通得知,包某对孩子有愧疚,也担心后期无法探望孩子。
“清官难断家务事”,家事案件向来都是理不清、剪不断,简单的“准予离婚”几个字并不足以抚平当事人双方的创伤和不满。为此,承办法官邀请家事审判领域的几个资深法官和律师共同进行调解,并将调解地点选在了法院的少年法庭。
在准格尔旗法院少年法庭的圆桌上,各位法官从法律层面、情理角度,为双方谋划最佳解决方案,解开双方心结,最终促使双方达成调解。
至此,这起看似“难以调和”的涉外离婚纠纷案件在诉中成功调解。
为全面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今年以来,准格尔旗法院精准把握职能定位,积极推动诉源治理与乡村振兴、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平安准格尔、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工作深度融合,从源头减少诉讼增量,有效推动矛盾化解从终端裁决向源头防控延伸,让大量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解于法院,诉源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从“坐堂办案”到“上门服务”
“目前,我们正处于上市关键期,感谢准格尔旗法院主动为我们提供面对面的法律服务,帮助我们解决经营中遇到的法律难题,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2022年8月15日,准格尔旗人民法院法律服务“六进”工作组来到内蒙古久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法律“上门服务”。座谈中,法官们与企业法务、采购、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沟通和交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涉法涉诉及现阶段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倾听企业的司法需求。针对企业所提到的账户异地冻结、保全复议、案件诉讼、调解等问题,法官依据法律规定逐一进行了解答,并提供有效建议。企业相关负责人对法院这一做法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法院能持续加强与企业的联络沟通,有效避免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法律风险。
今年4月1日,准格尔旗法院会同旗四大班子、各苏木乡镇街道、平安准格尔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以及辖区重点企业负责人等,召开了“准格尔旗人民法院市域社会治理‘579’法律服务‘六进’工作启动仪式”,动员干警“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行业、进网格”,并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由准格尔旗平安办印发了《准格尔旗人民法院市域社会治理“579”法律服务“六进”工作实施方案》。
该院通过创新开展市域社会治理“579”法律服务“六进”工作,把好矛盾纠纷“萌发关”,推动解纷关口前移,筑牢预防和调处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
“‘579’就是为人民群众积极提供法律服务的5项工作原则、7条工作理念、9项工作措施。‘六进’是指法院法律服务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行业、进网格。”准格尔旗法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
据了解,该院法律服务“六进”工作采取对口包联的方式,将88名干警重心前移、力量下沉,对全旗200个村、嘎查、社区实现全覆盖,主动融入对接168家重点企业开展点对点的精准服务。制作《准格尔旗人民法院市域社会治理法律服务“六进”包联手册》,每名包联干警人手一册,详细记录包联工作开展情况、矛盾纠纷调解情况及经验总结,并形成台账,推动“六进”工作走深走实,形成长效机制。
自该项工作开展以来,该院班子成员、各庭室干警深入全旗各个工业园区、重点企业、村镇、社区召开座谈会66次,实地化解矛盾纠纷545件,其中包含群体性纠纷14起;开展法律宣讲50次,共接受法律咨询、现场解答问题800余人次。
此外,该院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及抖音短视频发布普法典型案例44件,持续创新普法模式,打造普法品牌,扩大普法效应,使大量矛盾纠纷止于未发、化于未诉。
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
今年5月,准格尔旗法院纳日松法庭与准格尔旗暖水乡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功调解一起历时十余年的承包合同纠纷案件,并进行了司法确认,及时化解了矛盾纠纷。
2011年4月,三原告与被告暖水乡人民政府分别签订《暖水乡生态项目造林承包合同》。2011年5月,三原告的种植面积通过了相关部门的初步验收,时隔多年,被告因种种原因一直未给付三原告工程款。
收到案件后,承办法官白洁第一时间联系暖水乡政府负责人进行调解工作,该负责人也多次到法庭进行沟通,希望可以尽快处理此事。之后,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了第一次调解,乡政府负责人积极参与调解,但其中一名原告因欠付款项多年未得到妥善解决不同意通过调解解决,无奈第一次调解宣告失败。
白洁并没有放弃,积极与双方当事人沟通,并提出通过“司法确认”的模式解决纠纷,经过多次沟通后原告同意继续进行调解。二次调解过程中,白洁邀请暖水乡人民调解委员会参与调解工作,经协商,暖水乡政府同意在7月31日前支付剩余资金。在此前提下,法官对原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原告最终接受了调解方案,并达成司法确认。
“‘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模式是将简单的民事纠纷纳入诉前调解范围,指派调解员开展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后,当事人可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由法院出具司法确认裁定书,赋予人民调解协议法律效力,并且免交诉讼费。一旦败诉方不履行协议义务,胜诉方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白洁介绍说,“我们通过‘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的解纷模式,不断深化诉源治理,完善多元化解、诉调对接机制,实现了案件更少、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有机统一。”
今年以来,准格尔旗法院进一步落实案件繁简分流机制,以诉讼服务中心建设为载体,积极引进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解纷力量,根据各类纠纷特点做实诉前分流。目前,该院共对接特邀调解组织19个,其中包含旗级、各苏木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14个,涉婚姻家庭纠纷、交通事故纠纷、消费纠纷等类型化纠纷调解委员会5个。
据统计,今年1月至6月,准格尔旗法院共向调解组织委派调解案件1195件,较去年同期增长37%,调解成功率为66.6%。通过线上推广应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不断壮大特邀调解员力量,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固定特邀调解员50人,在线诉前调解案件1034件,较去年同期上升63%。
此外,该院积极构建多元联动调解机制,派遣巡回法庭进驻准格尔旗多元解纷中心,建立多元化解纠纷对接机制,与司法局、妇联、消协等多部门联动化解矛盾纠纷,形成纠纷多元共治、多方参与、多点发力的格局。与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了司法确认模式,形成了“线上进行音视频调解+线下进行司法确认”的线上线下互补模式。今年上半年,该院通过音视频线上调解案件330件,音视频在线办理调解案件占比为27.6%;司法确认案件共计448件,同比上升64%。
从“案结了事”到“案结事了”
“你们都做得不怎么样,谁也别说谁!张毛乙处理丧葬事宜时别人为什么出钱少、不出力?现在到了分钱时候就不认可他的付出了?张乙你说的过继的事情到底是真是假,你自己心里清楚!你们今天这般吵闹如果被你们的父母所见,该是何等的心寒?你们给你们的儿孙们做的就是这样的榜样?”一次庭审结束后,准格尔旗法院交通事故专业法庭的承办法官严词训诫各方当事人。
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了法官的“灵魂拷问”呢?
原来,因兄弟张丙发生交通事故死亡,张甲、张乙等七个亲兄妹将保险公司及侵权人廖某诉至了准格尔旗法院交通事故专业法庭。收案后,为了尽快为当事人取得赔偿款,承办法官当即与各方当事人沟通调解。但在调解过程中,法官却发现了该案的特殊之处:保险公司对于赔偿及数额几乎没有太大的异议,反而是原告方七人矛盾重重,张乙提出要求将其与儿子张毛乙为张丙丧葬事宜支出的费用从判决金额中扣除,剩余赔偿款再由七兄弟姐妹平分;张乙声称自己的女儿张晓乙实际过继给了张丙,七兄妹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而张甲等其他六兄妹则认为张毛乙支出的丧葬费等费用虚高,不同意予以扣除。调解一时难以进行,无奈只得安排时间开庭审理。
首次庭审结束后,七兄妹在审判庭吵得不可开交,这才出现了承办法官在庭审结束后严词训诫各方当事人的一幕。
作为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承办法官本可以一纸判决了事,判决保险公司赔偿七原告损失即可,因为并不属于同一法律关系,本案中不必对几名原告如何分配赔偿款进行明确分割,也无需对垫付丧葬费用进行扣除,日后七原告如何分割赔偿款是后续的事情,他们可以再行起诉进行分割。
“但这样只能算案结了事,却做不到案结事了。我们开展诉源治理工作就是为了在源头上化解纠纷,而本案其实正是后续一系列矛盾的源头,七名原告情绪如此激动、矛盾如此复杂,该如何才能解决纠纷,真正实现案结事了呢?”承办法官刘丹心想。
经过耐心分析梳理,刘丹决定把第二次开庭的地点定在七名原告生长和生活的村里,组织一次巡回审判,让他们把矛盾摆在众人面前摊开来讲,也让村民群众有机会来说说实情。
传票一经送达双方当事人,张乙就来电话表明其态度,要求“不要在村里公开审理,怕丢人”。为了在巡回审判时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也为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承办人最终将开庭地点定在了该村村委会。
2022年4月30日,承办法官及法官助理、书记员三人按期驱车赶到了村委会,看到七名原告都到齐了,便开始了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
或许是因为法官在第一次庭审时的灵魂拷问,又或许是因为在村委会开庭,七名当事人都碍于颜面不再说过分的话,也不再说捏造的假话了,而是专注于矛盾的解决。经过办案人员和七兄妹反复核对,确认了办理丧葬事宜的支出。在法官“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七方当事人最终商定了赔偿款的分配方案并达成了协议,每个人的心结也渐渐打开了。
“虽说做的不是案件内的工作,但能调解成功促进案结事了,还避免了引发更多的矛盾纠纷,我们都很开心。这想必就是我们这些法院人的职业荣誉感吧!”尽管调解工作“一波三折”,三位办案人员“释法说理”说得口干舌燥,但由于调解成功并实现了案结事了,没有人感到疲惫。
“我们法庭的特点是突出‘快立快审’,及时化解矛盾、妥善处理纠纷、减少社会对抗、尽快修复被损害的社会关系,确保结案后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准格尔旗法院交通事故专业法庭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近年来准格尔旗法院交通事故专业法庭年均受理诉讼案件400件以上。为深入开展诉源治理工作,全力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该法庭积极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充分利用与交警队、人民调解委员会协同办公的优势,实现管理资源共享,职能优势互补,落实责任、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确保案件真正实现“案结事了”,让辖区百姓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从“坐堂办案”到“上门服务”,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从“案结了事”到“案结事了”,准格尔旗法院通过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将诉源治理与乡村振兴、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工作深度融合,从源头减少诉讼增量,将一大批矛盾纠纷化解在了基层乡镇街道、嘎查村社,不仅获得了辖区百姓的好评,也逐步形成了具有准格尔旗特色的诉源治理经验。
● 责任编辑:李爱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