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章标题:
槐荫法院:创新“互联网+马锡五审判方式”
“马锡五审判方式”重在实行简便利民的诉讼手续,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以调解解决纠纷,追求案结事了。进入互联网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人民法院创新提出并有力实践“互联网+马锡五审判方式”,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网络等互联网科技手段,彰显“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时代价值。
截至7月1日,槐荫区法院新收案件数同比下降22.1%,审结案件数同比增长25.58%,案件审理天数缩短了20.3天,服判息诉率84.91%,诉前调解案件成功率67.10%,平均办理天数仅19.44天。
“互联网+马锡五审判方式”推动社会治理更深入。根据辖区诉讼案件特点,结合百姓关心的法律问题,槐荫区法院将本院审理的案件撰写成通俗易懂的普法案例,利用微信公众号加强线上普法宣传,提升群众法治素养,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今年上半年,槐荫区法院发布原创普法文章128篇,多篇案例被《人民日报》、央广网、民主与法制网、《人民法院报》转载、刊发,宣传覆盖受众近千万。
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自动履行机制,将主动履行义务告知书、自动履行证明、信用承诺书等嵌入全流程网上办案系统,通过电子送达方式发送给当事人,发挥守信正向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在立案、审判、执行全过程各环节的作用。引导当事人通过和解、调解等方式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从源头减少诉讼增量。同时,通过信用修复,帮助更多当事人重新回归信用体系,恢复正常生活及经营,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槐荫区16个街办分别设立诉讼服务工作站,遵循“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提前、法院裁判终局”思路,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汇聚基层解纷力量,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与街办、社区、学校等联动解纷,委派调解员到矛盾发生地对纠纷进行调解,法院选派具有相关纠纷处理经验的法官远程参与,及时提供法律指导和帮助,“面对面”与群众沟通交流,适时开展普法教育,深入矛盾处理第一线,合力就地化解纠纷,推动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在一起物业纠纷中,槐荫区法院引导当事人就近到街办诉讼服务工作站进行调解,经过调解员现场调解、法官远程指导方式,妥善解决了双方之间的矛盾。但法官意识到该物业公司在服务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如不提高服务质量,后期还会引发其他纠纷,便向其阐明风险隐患,释明物业公司负有的义务,同时与当地住建局沟通,建议住建局对问题较多的物业公司加强管理,要求提高物业服务水平,从源头上预防纠纷的产生。
“互联网+马锡五审判方式”实现纠纷解决更多元。槐荫区法院从人民调解、律师调解、行业调解、人大代表调解四个维度,充分调动各界力量搭建线上多元解纷平台。邀请山东循证医疗纠纷调解中心、农民工公益服务中心法律援助工作站、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室等20个调解组织,特邀人大代表、村居法律服务律师等93名调解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发挥不同调解力量优势,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槐荫区法院与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造价协会建立诉调对接机制,开展“评调裁一体化”多元解纷工作,化解建筑工程领域纠纷。由具有国家一级建筑师等专业资格的省造价协会调解员,在当事人就工程结算、鉴定意见、计价依据等专业性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采用争议评审、行业调解和司法裁判一体化解方式,实质性解决矛盾纠纷。在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中,承办法官仔细分析研判案情后,认为该案法律事实清楚、诉讼标的较小、双方争议不大,便立即电话联系双方,耐心释明相关法律规定,阐明诉前调解的优势,真诚建议双方友好协商。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槐荫区法院迅速启动诉前调解程序,将该案匹配至省工程建设标准造价协会调解组织进行调解。资深调解员巩象玉利用网络视频与双方沟通,明确矛盾的关键点,凭借丰富的调解经验和充足的行业知识,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自3月底以来,槐荫区法院已通过调解平台,向省造价协会委派建设工程领域纠纷案件54件,调解成功案件标的额达千万元。
槐荫区法院与交警、区司法行政部门联合成立道路交通巡回法庭,建立集“调、裁、审”三位于一体的道交一体化平台,解决辖区内道路交通纠纷高发难题。发生事故的当事人可以通过平台完成事故处理、接受道交调解委员会的调解、网上进行司法确认,做到当天立案、当天调解、当天领取调解文书,将纠纷止于诉前、解于诉外,极大地减轻了当事人诉累。
“互联网+马锡五审判方式”促进诉讼服务更便民。司法便民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髓之一,槐荫区法院加强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打造融合“厅网线巡”为一体的诉讼服务中心,通过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移动终端、12368诉讼服务热线、巡回办理等多种渠道,实现网上立案、网上开庭、电子送达等诉讼活动全流程“一网通办、一次通办”,网上立案率100%,电子送达率92.78%,困扰当事人和法院的“送达难”问题一去不复返。
槐荫区法院业务庭室联合法院技术室、道路交通事故纠纷处理平台及部分鉴定机构,为当事人提供线上司法鉴定服务,当事人可直接上传电子证据材料,法官通过视频连线方式,进行现场质证并制作笔录,当事人完成质证后,随即将质证材料扫描形成电子版,传至法院鉴定系统,指导法官审核后提交法院技术室,线上委托鉴定机构,解决了鉴定程序繁琐、材料流转慢、鉴定周期长等痛点。今年以来,槐荫区法院在线委托鉴定547件,鉴定后采信率100%。
槐荫区法院创新“异步庭审”机制,破解当事人庭审时间难协调问题。打破时空界限,允许当事人在一定期限内,以非同步方式开展线上诉讼活动,让当事人减少诉讼成本、降低疫情风险,实现即时应诉。近日,槐荫区法院利用互联网“异步庭审”机制,组织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近200位当事人先后进行线上视频庭审,与每一位当事人直接对话,迅速理清案情,通过云端庭审、电子送达等线上方式,一周内成功办结184件信用卡纠纷案件。
从立案、送达、鉴定到庭审,槐荫区法院借助一根网线,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服务的便捷高效。
“互联网+马锡五审判方式”推进案件审判更公正。槐荫区法院利用证据交换系统,充分保障举证质证。当事人可在规定期限内自由上传电子证据,进行在线举证、证据交换,可随时随地针对每份证据发表详实意见。对于各方无争议证据,庭前简化处理、固定案件事实,法官将庭审聚焦在各方有争议的证据上,大幅提升争议事实查明效率,促进案件审理更公正。
槐荫区法院组织召开远程鉴定听证会,查明案件疑难问题。通过互联网连接身处不同地区的法官、专家、当事人共同参加。双方当事人提交证据并进行听证,充分陈述意见,接受专家询问,弥补书面材料存在的不足,更加细致还原案件原貌,使鉴定人进一步了解案件事实和争议焦点,保障鉴定意见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注重调查研究的精神。
槐荫区法院建立人大代表监督工作机制,聘请16名人大代表作为监督员,自觉将司法工作置于阳光之下,主动接受监督。针对百姓关心的问题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槐荫区法院采取邀请人大代表线上参加会议、旁听庭审、参与调解等方式,确保法官依法审理,实现“以旁听促司法,以监督促公正”。
今年以来,槐荫区法院通过互联网公开裁判文书5995份,进行庭审直播2980场次,借助科技手段确保审判全过程在阳光下运行。
“互联网+马锡五审判方式”,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科技与司法智慧相融合的强大动能,提升司法质量效率,推动司法公开公正,多元实质化解纠纷,维护和谐社会关系。槐荫区法院将始终坚持传承优秀传统与不断改革创新双轮驱动,在互联网技术赋能下,精准定位一审准确查明事实的审判职责,着力强化基层实质化解纠纷的责任担当,牢牢把握司法为民这条主线,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进一步弘扬和拓展“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时代价值。
● 责任编辑: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