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管家”为大家

-- ——合肥瑶海:“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网格共治” 破解社区治理难题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将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安防范工作作为着力点,把“小巷管家”平安志愿者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智慧和热情,以“党建引领+”模式,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管好身边人和事
  “我很喜欢合肥,现在就是合肥人。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无论是旅游还是看病都很方便。”家住瑶海区胜利路街道窑湾村小区,说话带着江南口音的任玉敏,是瑶海“小巷管家”平安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
  16岁时,任玉敏作为知青,从上海来到了合肥,这一待就是69年。如今作为一名退休党员,退而不休,是她日常生活的写照。每天清晨,洗漱完毕,她便穿上统一配发的制服、戴上工作牌,开始一天的工作。“‘小巷管家’可不是摆摆样子哦,街坊吵嘴、共享单车乱停乱放、乱倒垃圾都属于我们管嘞。”
  2012年,瑶海区政府对窑湾村小区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当时小区内很多居民都习惯了使用煤炉,造成安装燃气管道工作的停滞。2019年,随着社会发展、观念转变,小区居民希望可以重新进行燃气管道安装,但因为缺少了政府的项目支撑和财政保障,安装工作难以推进。
  既是小区住户,又是“小巷管家”的任玉敏在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与凤凰桥社区党委取得了联系,并在社区党委的帮助下成立了“窑湾村安装液化气申请志愿小组”,统一征集小区居民的意见并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沟通申请。
  瑶海区胜利路街道凤凰桥社区党委书记罗蒙告诉记者,窑湾村小区共有5幢楼,居民340户,在经过任玉敏历时两年多达七八次到政府相关部门和燃气公司申请协商之下,除部分居民因房屋套型无法安装燃气管道外,其他所有住户都已安装完毕。“任阿姨家的房子就是因为房屋套型缺陷没有安装,现在做饭还要‘扛罐上楼’。”对此,罗蒙感到十分遗憾。
  而任玉敏本人却不以为然,笑着说道:“这有什么,只要大家高兴,我就高兴。学习强国上现在不是在提倡共建共治共享嘛,我是党员,还是‘小巷管家’,肯定要跟着党走,社区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
  “自己的事情自己管,管好身边人和事。”把社区当成家,把社区里的人当作家人,把社区里的事当作家事。“小巷管家”从“巡、访、做、报、记”五字工作法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熟悉邻里、贴近居民、沟通顺畅的优势,履行“每日巡、经常访、随手做、实时报、及时记”的工作职责,积极带动周边居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基层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成为瑶海志愿服务的一张名片。
  
  搭建居民“连心桥”
  何为“小巷管家”?瑶海区委政法委副书记李峰介绍说:“小巷管家”是根据“自己人看管自家门”的群众自治原则,在社区发展志愿者服务社区的创新做法。
  谈及“小巷管家”的起源,瑶海区胜利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发祥说:“城市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相比于繁华街区,小街小巷更与大家息息相关。其实,我们街道很早就开始做全民共治、居民自治这件事。”
  瑶海区凤凰桥社区位属于老城区,老旧小区多,人流量大,住户以企业退休人员、老党员、老职工居多。过去,由于小区围墙低、社区治理不完善等原因,偷盗事件时有发生。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社区里思想觉悟高、热心社会事务的退休党员们,自发组织起了党员义务巡逻队。
  “这些退休的党员同志,思想觉悟非常高,他们觉得自己家门口的事就应该自己管好,完全不图回报。我们曾经也设想过给他们提供一些生活补助,但是他们听说了以后很坚决地拒绝了,‘你如果给我们钱,我们的腰杆就挺不直了’。服务社区,在他们看来既是身为社区居民的责任,也是作为一名党员的使命。”罗蒙说。
  近年来,随着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入,瑶海区凝聚在职党员、社会化管理人员、志愿者、爱心企业、热心群众等力量,根据道路和街巷划分工作范围,创新打造社区自治党建品牌,党员义务巡逻队,摇身一变成为“小巷管家”。2018年5月24日,合肥市首批“小巷管家”在瑶海区胜利路街道上岗。
  积极创新机制,推进社区服务精细化。瑶海区建立实施了党组织三级联动、居民公约惩戒、党群协商议事3项工作机制,实现“一街多管家、一巷一管家”,精准回应群众关切,在街巷“神经末梢”强化基层治理功能。瑶海区搭建“板凳会议”“周末议事厅”等平台,针对“小巷管家”发现但难以解决的问题,由社区党委牵头,邀请“小巷管家”、居民代表、社区网格员、城管队员、社区民警、区街相关部门参加,在问题现场协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纠纷。
  在瑶海区各级党组织的努力下,“小巷管家”蓬勃发展。2020年4月,瑶海区在全区试点推广“小巷管家”志愿服务模式。如今,全区已培育“小巷管家”党群服务队伍55支1000余人,覆盖全区13个镇街开发区、500余个小区,上报协调解决事项逾万件。
  “一个社区的管理就像盖房子一样,我们就是地基,最接地气,也就干最接地气的活儿。”陈发祥说。“小巷管家”在党建引领之下,打通了社区治理的最后一百米,成为“平安瑶海”建设的一支有生力量,解决百姓“急难愁盼”,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网格共治新格局
  网格化管理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服务群众的民生工程。
  4月份的宝文小区,处处洋溢着幸福的色彩。90多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背着布包缓缓地走着,逢人便打招呼;刚退休的阿姨在小区的角落里和邻居们聊天;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提着油漆桶,将斑斓的颜色绘在废弃轮胎上,用来装花卉……长淮街道火车站社区党委书记薛卫兰看着这一幅幅生动美丽的景象,欣慰地笑了。她说,这种幸福的造就离不开“网格共治委员会”的成立。
  据了解,2020年秋,长淮街道火车站社区被评选为瑶海区“网格共治委员会”试点,委员们由物业负责人、业委会负责人、楼栋长、志愿者代表、驻网格各单位代表组成。这样一来,多方力量形成了合力,让基层治理向更深、更细的层次上延伸,能够进一步整合资源、理顺关系、统筹协调,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提到“网格共治委员会”的实际效能,薛卫兰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宝文小区里的“两只小鸭子”的故事。近年来,小区住户们越来越爱养宠物,猫猫狗狗的身影在小区内屡见不鲜,但在这群猫猫狗狗之间,还出现了一个“异类”——两只小鸭子。“养猫猫狗狗是有规章制度可循的,并不是说养鸭子就不对,只是没有经过训练的鸭子会乱排便,不好管理。”薛卫兰说道,“住户称鸭子是给他家孩子玩的,网格员跟住户谈了很多次,可惜效果不佳。”
  在“网格共治委员会”成立后的一次会议上,有委员提到了“鸭子”的事情,大家正在研究商讨该如何应对时,一位与会人员因当上委员而产生了责任意识,举起手说道:“鸭子是我家养的,大家放心,作为委员我有义务解决这个问题!”薛卫兰说,尽管当今城市里的人们都处在“水泥森林”中,缺少一种归属感和对周围邻居的亲切感,但“网格共治委员会”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让小区的人们重新找回家园意识,深度诠释“共建共享”的意义。
  除了恢复人民群众的家园意识外,“网格共治委员会”还能整合资源,为小区建设贡献力量。宝文小区的广场旁堆着20多个色彩斑斓的废弃轮胎,不久之后,那将成为小区花卉的“居住地”。其实,种植花卉的轮胎在市场上的价格约为700元,而宝文小区却没为它花钱。“归根结底还是‘网格共治委员会’的功劳。轮胎是联系汽修厂拿到的废弃轮胎,造型是我们和幼儿园对接,让老师带着孩子们给轮胎涂涂画画,所以我们花的只是颜料钱。”
  宝文小区的现状,有力证明了“网格共治委员会”存在的重大意义。记者从瑶海区委政法委了解到,2021年6月底前,每个社区至少选出1~2个网格作为试点;2021年12月底前,瑶海区内的所有网格都全面推进这一做法。
  自从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以来,瑶海区的每一名网格员都认真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里,把党的温暖送到人们心里,听取群众呼声、采纳意见建议、传递诉求信息、积极反馈处理。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网格共治,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正在为瑶海的基层社会治理绘制一道亮丽风景。
  ● 责任编辑:李爱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