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章标题:
抵制“镀金食品”需要多方合力
金箔冰淇淋、金箔巧克力、金箔蛋糕、金箔寿司……近年来,令人眼花缭乱的“镀金食品”可谓层出不穷。针对这一乱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近期联合发布《查处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违法行为规定》,明确指出,金银箔粉未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不属于食品添加剂,不是食品原料,不能用于食品生产经营。
然而,有媒体调查发现,虽然在各网购平台、外卖平台已经搜索不到销售“镀金食品”的店铺,但是以“食用金箔”“食用银粉”等作关键词进行检索后,仍然能发现多家店铺在经营售卖相关原料。此外,在社交平台上以“金银食品”“食金”等关键词进行检索,仍然存在大量品尝、购买、售卖含金箔食品的网帖和视频。
“镀金食品”只是将金银箔粉简单地添加至食品中,便立刻改头换面,“身价”提升数十倍甚至上百倍。“镀金食品”往往将“有益健康”“上档次”作为卖点,以此招揽消费者。但这不过是商家炒作的噱头,因为金元素的化学稳定性极高,食用金银箔粉后,既不会产生化学反应,也不会被人体吸收,而是原封不动地排出人体。同时,一些伪劣金银箔粉并非纯金银加工,可能含有其他重金属或污染物,一旦食用,反而会埋下损害健康的隐患。
显而易见,有关部门明文禁止“镀金食品”,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是为了预防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捍卫法律的严肃性和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遏制舌尖上的奢靡之风,倡导简朴自然的消费习惯。然而,从相关调查看,“镀金食品”禁而不绝,治理行动还面临着不少阻力。网购平台虽然下架了“镀金食品”,但“食用金箔”“食用银粉”依然招摇过市。可见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不少“镀金食品”正在千方百计规避监管。而“镀金食品”相关图文、视频在网上的分享和传播,也证明部分消费者存在严重的认知误区,仍在盲目追逐“食金之风”。
要根除舌尖上的拜“金”主义,监管部门急需加大打击力度。现实中,由于尚未发生“镀金食品”引发的严重食品安全事件,一些地方并未对“镀金食品”的治理予以足够的重视,这就使“镀金食品”的营销有了可乘之机。即便一些违规商家受到查处,也往往只是有限的罚款甚至是“自行整改”,并不足以起到警戒和惩罚作用。因而,对于“镀金食品”的治理,需要重拳出击,以常态化的执法,将“镀金食品”纳入日常监管的视线,以更加有力、更加多元的处罚措施,大幅度抬高违法成本。如此,才能杜绝违规商家的侥幸心理,真正有效地遏制“镀金食品”。
在制度层面,也有必要进一步扎密监管之网。比如,现行的有关规定虽然禁止金银箔粉作为食品添加剂,但对于生产、营销可食用金银箔粉的行为,并无限制性的规定。此种情形下,对于“镀金食品”的治理,往往只能局限于末端,而不能溯及源头。这样的制度漏洞亟待补上,只有相关政策与制度规则更加严密和清晰,才能使监管无缝衔接,从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对在食品中添加金银箔粉的违规行为实行全链条的治理,堵塞“镀金食品”或明或暗的所有空间。
同时应当看到,“镀金食品”的背后,隐含着奢靡、盲从等畸形消费心理。要扭转这样的观念偏差,既需要通过普及科学常识等手段,引导健康的消费心理,培育理性的消费习惯,也需要阻击畸型消费观念的流传。比如,社交平台上大量追捧“镀金食品”的网帖和视频,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诱导、纵容畸型消费的负面效应。对此,有必要确立相应的责任机制,督促相关社交平台和网站承担起主动审查等义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铲除“食金之风”滋生的观念土壤。
总之,抵制“镀金食品”,不仅需要个案的处罚,也需要制度的完善,需要监管的常态化,需要消费观念的正向引导。只有多方合力,才能让“镀金食品”跌下高高的神坛,将其彻底驱逐出消费领域,真正守护好公众的食品安全。
● 责任编辑:阿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