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戳事件”凸显疫情防控亟需制度跟进

  7月上旬,一张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的截图显示,某街道防疫人员进行健康码“黄转绿”核酸检测时,直接将“医疗业务专用章”盖在了参加核酸检测者的手背上,并要求“保持三天”。这一做法一经曝光,就引发了舆论的批评。随后,涉事街道迅速发布了一则致歉声明,表示“做法欠妥”,“向各位居民深表歉意”。
  涉事街道直接在居民手上盖戳的做法,无疑是十分荒唐的。好在,面对社会舆论的质疑,当地有关部门并没有推诿,而是坦诚地认错道歉,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了社会谅解,及时止损这一事件所引发的负面效应。
  应当看到,涉事街道这一做法的初衷,是为了执行从严防疫的职责。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地都为疫情防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其中,工作最辛苦、心力最交瘁的,就是在第一线直面群众的街道、乡镇、社区等基层政府、组织及其人员。上级政府的防疫政策需要贯彻落实,辖区民众与防疫有关的日常需求需要对接服务,凡此种种,都是必须面对的“日常功课”,容不得一丁半点儿的马虎。面对上下交织的压力和责任,一不小心就可能行为失范越界,直至踩中舆情的“雷”。
  以此次“手戳事件”为例,在当地防疫人员看来,直接进行健康码“黄转绿”核酸检测的特定居民手上盖个戳,既省事又直观。然而,恰恰是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直接伤害了被迫接受盖戳的居民,也间接损害了当地政府的形象。
  “手戳事件”不仅为基层防疫工作提供了警示,更凸显了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制度规范、指导意见跟进的紧迫性。试想,如果能根据疫情变迁和防疫需求,相关部门制定并细化“依法防疫”的基层行为规范,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使承担常态化防疫重任的基层社区、组织、人员等既有章可循,又有章必循,即使面对压力也能受到制度规范的有力约束,不致越界。那么,类似“手戳事件”的基层防疫不当作为,应该就不会发生。
  也正因此,发生在无锡的“手戳事件”既是一个沉痛的教训,也是一个重要的契机。这一事件提示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既需要卫生专业部门科学防疫对策的跟进,也需要行政部门依法防疫规范的跟进,需要及时为基层的日常防疫工作建章立制,将其纳入法律规则和社会规范的双轨道,在确保落实防疫政策、履行防疫职责的同时,也切实防止任何以防疫之名损害公民合法权益的不当做法。这是常态化防疫这一全新的社会情势下,各地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考题。
  总之,相关制度规范、指导意见应及时跟进,一是防疫情势有需要。随着新冠病毒的变化,我们的防控举措也会相机变化调整,相关制度规范、指导意见及时跟进就是“及时雨”。二是基层应对有需求。基层防控一线面临问题多多,他们手里非常需要有一个既规范又操作性强的“小本本”以规范应对、精准应对。三是现实中有问题。问题的出现,足见相关制度规范、指导意见及时跟进已是当务之急。
  疫情防控常态化我们面对的是一道双考题——既考验各地“精准防控”的决策能力和决断能量,也考验各地“法治政府”建设的成色和成效。
  ● 责任编辑:阿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