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涉老诈骗 守好老人‘钱袋子’”专题报道之三

揭秘涉老诈骗案 拴紧防骗警惕线

  在一个星级酒店的宴会厅里,一个号称某知名医院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专家”身着白大褂,正面向在场的六七十名老年听众,激情“讲授”老年人常见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对身体的危害等常识。在场的还有主持人、讲师、业务员一干人等。情绪激昂的讲座、看似“专业”的工作人员,把现场的氛围感拉得满满。
  台下老人纷纷点头赞同,讲座达到高潮。此时,“专家”话锋一转:“近期,由我带领的科研团队研发了一种新药!这种药是经过国务院批准,国家还给了补贴,今天先让咱们北京的老年人享受优惠!原价一万元一个疗程,现场购买即享受补贴价格,一万元三个疗程再送三盒!!”讲座结束后,再通过“讲师”与老年人一对一的现场“问诊”,很多人就此陷入了这场精心策划的骗局之中……
  
  警惕一:养生保健成涉老诈骗案重灾区
  上述场景,如话剧巡演般,在各地办了很多场。随着警方的重拳出击,这个有组织的诈骗活动戛然而止。当天,公安机关从现场查获POS机3台、生命软胶磁能表377块、某牌银杏丹葛胶囊20盒、某牌天元胶囊48盒、手掌健康疗法工具165个……
  一个十余人为实施诈骗行为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浮出水面。据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北京一中院)刑二庭法官助理胡柳青青介绍,短短8个月的时间,被告张某等十余人,在北京多地引诱老年人参加“健康讲座”“免费健康咨询”活动,谎称贾某、张某等人为知名医院的专家,骗取被害人的信任,并以现场看病、开药的方式,将“某牌天元胶囊”“某牌银杏丹葛胶囊”当作特效药品销售给被害人,骗取百余名被害人90余万元。
  据其中一名被害人刘阿姨回忆,一天中午,她在小区附近偶遇一名中年女子,该女子主动靠近对她嘘寒问暖,询问其身体情况,并邀请她第二天去听免费的健康讲座,还称有礼物相赠。刘阿姨心想,反正闲来无事,去听听也没有什么坏处。第二天,便和老伴儿一起前往。讲座结束后,一位看似专业的工作人员给刘阿姨号了脉,称其心跳过速。被蒙在鼓里的刘阿姨如实交代,说自己曾经因心血管疾病住过院。“专家”当即告知刘阿姨,谎称这种病不好治,建议她把医院开的药停掉,推荐其使用现场推销的“药”,坚持几个疗程,一定有所好转!刘阿姨看着眼前这些“专家”动了心,当场通过POS机刷了卡……
  然而,刘阿姨只是这场骗局中的受害人之一,由于这样的“讲座”办了一场又一场,还有很多老年人把“药”买回去一直服用,直到警方联系,才知道自己受了骗。据胡柳青青介绍,这种高价售卖保健品骗取老年人财物,是诈骗老年人最常见的犯罪手段之一,在涉养老诈骗案件中所占比例较大。此类犯罪一般有固定的实施流程,“工作人员”也有着配套的“话术”。他们通过前期发传单或者打电话的方式联系老人,以领取礼品或者健康补贴的名义,吸引老人参加“健康讲座”。而被他们称之为“特效药”的产品,实际上成分仅为淀粉、果汁、水等,并无任何治疗效果。
  上述案例,张某等人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被害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均已构成诈骗罪。考虑到各被告人诈骗老年人等情节,对各被告人判处有期徒刑七年至三年不等,并处罚金。

  其实,这种所谓的“保健品”诈骗并不是新鲜事,很多防诈骗宣传都介绍过此类套路,但是随着人们防范意识的提高,诈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胡柳青青介绍,骗子会把讲座放在较为高档的酒店宴会厅进行,赠送的礼品也越来越高级,故意营造一种“高端”的形象。在“服药”期间,对受骗老人的“关爱”也不断渗透,没事儿聊聊天、听讲座时车接车送,甚至是日常跑腿……假惺惺的关心背后,实际上是在利用老人渴望关怀的情感需求,骗取老人信任,使老人心甘情愿继续购买,甚至部分老人在案发后即使没有得到全部退赔款项,也愿意出具谅解书,请求对业务员从轻处理。另外,胡柳青青提醒,这类案件被曝光后,还有诈骗分子利用被曝光的事实继续实施诈骗。近期有部分案件,被告人联系曾经购买过保健品的老年人,告知其因所购保健品涉嫌欺诈违规,要给老年人办理退费,并以退费需要缴纳部分手续费等为名,诈骗老年人钱款。这类案件反映出这些诈骗分子毫无底线,处心积虑用各种方法不断诈骗老年人,针对这类案件,必须严厉打击。


  警惕二:利用老年人弱点实施犯罪
  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8%,我国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也逐渐增多。
  2022年3月31日,北京一中院举行涉老年人诈骗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谭劲松副院长介绍,近年来,针对老年人实施的诈骗案件,在数量和类型上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诈骗老年人案件一方面侵犯老年人财产权益,危害老人身心健康,同时也造成家庭不睦,严重影响了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
  据了解,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北京一中院审理诈骗案件共532件,涉及诈骗老年人的案件40件,占所有诈骗案件的7.5%。从发案趋势上看,近五年来诈骗老年人案件数量呈上升态势。2017至2018年,每年审理诈骗老年人案件3件,均为二审案件,诈骗数额大多数在100万元以下。自2019年起,诈骗老年人案件数量及犯罪数额均有大幅增长,2019至2021年,每年审理的诈骗老年人案件均在12件左右,平均每年有两件诈骗数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一审案件。
  通过梳理发现,北京一中院近五年审理的诈骗老年人案件,被害人绝大多数在三人以上,其中被害人10人以上的案件占比20%。谭劲松副院长介绍,针对老年人实施的诈骗案件,大多呈现“全面撒网,重点捕鱼”的特点。前期撒网宣传阶段,针对的是不特定的老年人群体,犯罪分子通过礼品、高息等诱导条件,吸引一定数量参与活动的老年人,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实施犯罪,因此多数诈骗老年人案件往往有多个受害人。从犯罪行为造成的财产损失上看,绝大多数案件数额在数十万元至数百万元不等,犯罪数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占比达20%。部分案件犯罪数额特别巨大,案发时钱款均已被犯罪分子挥霍或隐匿,导致追赃挽损困难。
  大多数受骗的老年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眼下的“投资”,换来今后日子的安稳。不管是投资在养老项目上,还是投资在“保健品”上,都是想让自己安度晚年,即便不依靠亲属的供养,也能有相对硬朗的身体和无忧的生活条件。他们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生活大多依靠退休金,被骗取的钱款往往是自己的养老钱、治病钱。
  诈骗老年人犯罪不仅会给老人带来财产损失,还会给老人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压力。而法院依法对此类诈骗犯罪案件的从严惩处,不仅有利于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还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年底,北京一中院终审判决一起谎称细胞回输防癌抗癌提高免疫力,利用“高科技”骗走老人69万元养老金的案件。2018年4月至8月间,被告人肖某伙同他人,通过虚构医院或生物研究所工作人员身份、编写话术等方式,骗取被害人购买并进行细胞回输项目。肖某等人以老年人为目标,通过拨打电话、车接车送、免费健康检查等形式,吸引被害人到现场参观、体验,随后召开现场细胞回输讲座,宣称通过细胞回输可以增加免疫力,具有防癌抗癌功效。细胞回输分两个档位,大单一疗程58500元,小单一疗程39800元,致使6名老年人被骗。几位老人年龄均偏长,80岁以上的有4名,其中最年长的已达89岁高龄!一审法院经审理,判决认定肖某构成诈骗罪,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两年,罚金12万元,责令肖某向被害人退赔损失。肖某不服,提起上诉。北京一中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胡柳青青表示,犯罪分子利用老年人的弱点实施犯罪,其主观恶性和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均大于普通诈骗犯罪。所以,在审理涉及诈骗老年人犯罪案件时,都会考虑到诈骗老年人的情节,依法对被告人从重处罚,并且在裁判文书中予以明确表述,向社会公开释放诈骗老年人需要从重处罚的信号。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11年发布的《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及2016年两高一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也都强调,对具有诈骗老年人情节的犯罪分子酌情从严惩处。”胡柳青青解释。
  另外,谭劲松副院长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财产损失的挽回是被骗老年人最为关切的问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法院同样重视追赃挽损工作。法院会根据案件证据情况,加大审查犯罪所得钱款去向,对于赃款赃物及时予以扣押,防止涉案财产的隐匿、转移。同时,也积极敦促被告人退还、赔偿被害人损失,对于退赔被害人损失的被告人,法院会根据退赔情况及犯罪情节等因素,酌情从宽处理,鼓励被告人自觉主动退赔。
  
  警惕三:陷入诈骗人员的“情感话术”
  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逐渐减弱,也不能准确地分辨信息的真实性,而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却在不断更新。司法机关要进一步加大针对老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严惩侵犯老年人利益的行为。而老年人自身也要时刻警惕,避免落入陷阱,安然享受晚年。
  对此,北京一中院提醒老年朋友们,不轻信高额回报等许诺,不轻信中奖、领取礼品等活动,不轻信他人自称的身份;不轻易向他人透露、登记自己的个人信息,如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银行账号、工作单位等;不轻易交付钱款,遇到无法辨别对方身份或无法判断真伪的情况,及时联系家属寻求帮助,独居老人可及时向社区居委会等有关部门求助;注意证据留存,对于对方承诺的事项可有意识地录音,或保存相关书面凭证,或交谈时有信任的第三人在场,交付钱款应保存收据、转账记录等凭证。若遇到诈骗行为,应第一时间至公安机关报案。
  而由于一些空巢老人需要情感上的安抚,他们渴望关爱、渴望沟通,所以极易陷入诈骗人员的“情感话术”中。老年人的子女应当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感情后盾,时常关心老人日常生活,对他们进行风险提醒,帮助老年人远离诈骗陷阱。社区居委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强化对老人的关怀,跟进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涉老诈骗案例,针对老年人有效进行防诈骗宣传,保护老人信息,遇到老人大额转账、取现等情况,及时进行防骗提醒。
  5月15日,在北京市金融法院司法指导中心推出的公益司法普法活动中,针对如何避免养老诈骗,西城区人民法院金融街法庭副庭长舒锐提到,如果生产、销售保健品欺骗消费者,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需要承担退一赔三的法律责任;如果生产、销售不安全的保健品,按照食品安全法需要承担退一赔十的法律责任。同时,2021年年底,两高修订了《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利用保健品诈骗老年人等犯罪的定罪处罚,作出更明确、更严厉的规定。
  对此,舒锐副庭长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要养成在购买相关产品的过程中,留取证据的习惯。同时,出了纠纷,首选通过行政手段解决,如向食药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机关进行举报,请求追回被骗钱财。此外,消费者也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进行维权。但是,一方面由于司法本身确实有其滞后性、程序性等特征;另一方面在民事案件中,法院一般也只能就案论案,在个案中判不良商家对原告个人进行赔钱,没有办法直接对不法商家进行惩罚或者及时制止其违法行为。
  每个家庭都有老人,每个人都会老去。老年人对健康的渴望、对养老无忧的向往,或许都在助推着他们迈向新的骗局。远离涉老诈骗,需要老人不断提升自我防范意识,需要相关部门的“利剑出鞘”,更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筑牢防范诈骗的安全墙。
  ● 责任编辑:刘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