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章标题:
“打响禁毒人民战争”系列报道之一
禁绝毒品,任重而道远
编者按
6月26日是第35个国际禁毒日。今年的禁毒宣传活动的主题是“健康人生、绿色无毒”。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十八大以来,全国禁毒部门勠力同心、重拳出击、标本兼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毒品问题治理之路。缉毒执法“攻坚战”、吸毒人员“管控战”、重点场所“整治战”、宣传教育“预防战”……一系列禁毒工作的持续跟进,把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不断推向深入,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醒目的禁毒成绩单——毒品违法犯罪活动下降、新发现吸毒人员数量下降、现有吸毒人员数量下降,缉毒打击效能上升、戒断三年未复吸人员数量上升、群众对禁毒工作满意度上升。
在第35个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本刊推出禁毒系列报道,既是为了展现全国公安禁毒部门厉行禁毒方针、打击毒品犯罪、推动毒品治理的显著成效,也是为了向常年奋战在禁毒战线上的无名英雄致敬,更重要的是呼吁广大读者“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毒品,是人类社会的公害,是涉及公共安全的重要问题。禁毒工作,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毒品一日不除,禁毒斗争就一刻不能松懈。
厉行禁毒,是党和政府的一贯立场和主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禁毒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做好新时代禁毒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项项关于禁毒工作的决策部署,一次次对毒品治理体系的完善,都化成了一张张醒目的禁毒成绩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约127.5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约112.2万名,缴获毒品约675吨。毒品案件由2017年的14万起下降至2021年的5.4万起,连续5年年均降幅达20%以上。《2021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现有吸毒人员148.6万名,较2016年年底下降42.1%;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人员340.3万名,是2016年年底的2.4倍……
在第35个国际禁毒日到来之际,回望10年来的风雨历程,中国禁毒工作迈出的每一步都铿锵有力,落下的每一笔都浓墨重彩。
依法禁毒,走中国特色的毒品治理之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国际毒潮日益泛滥影响,禁绝30多年的毒品问题在中国死灰复燃。从开始的局部“感染”到后来的“多头入境,全线渗透”,国内面临的毒品形势严峻而复杂。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禁毒斗争片刻没有松懈。面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加强禁毒工作的战略决策,禁毒工作责任制和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形成了各级政府统一领导、禁毒委员会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综合治理毒品问题的新格局。
从西南到全国,禁毒队伍星火燎原不断发展壮大。1982年,云南临沧成立第一支专业缉毒队伍,掀开了我国禁毒事业的新篇章。1990年,我国政府成立了由公安部、原卫生部和海关总署等25个部门组成的国家禁毒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禁毒方面的重要政策和措施,协调有关重大问题,统一领导全国的禁毒工作。1998年,国务院批准公安部成立禁毒局。如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建立了相应的禁毒领导和工作机构。2005年全国禁毒人民战争开展以来,根据中国毒品问题的发展变化,国务院先后多次调整、充实国家禁毒委员会成员单位,以适应禁毒斗争的需要。截至2018年,国家禁毒委员会成员单位已达41个,并建立了禁毒宣传教育、缉毒侦查情报、禁吸戒毒等工作小组。
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毒品治理的同时,我国禁毒立法的步伐悄然加快。
2008年6月1日,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禁毒工作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正式实施。作为一部总结中国多年禁毒工作经验、吸纳国际禁毒立法精华、充分体现现代法治精神和以人为本理念的综合性法律,为在新形势下全面加强禁毒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彰显了中国政府依法禁毒的决心,中国禁毒工作由此进入到依法全面推进的新的历史阶段。2011年,《戒毒条例》开始施行,首次用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戒毒工作原则,确立了中国戒毒工作的指导理念和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搭建起禁毒工作的“四梁八柱”。
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禁毒工作的意见》,首次将禁毒工作纳入国家安全战略和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禁毒工作的意见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国家禁毒委员会制定了禁毒工作责任制、全国禁毒工作考评办法和督导检查制度,形成了完整科学的禁毒工作综合考核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搭建起成员单位履行禁毒工作职能的新平台。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综合治理毒品问题工作格局形成。
禁毒重点整治是解决突出毒品问题的良方。为此,国家禁毒委提请中央印发《毒品问题严重地区责任考评办法》,制定实施《国家禁毒委员会禁毒重点整治工作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为有效治理突出毒品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禁毒委召开3次全国性禁毒重点整治工作会议,部署对139个毒品问题严重的县(市、区)进行重点整治,目前已经全部摘掉了毒品问题严重的“帽子”。同时,41个城市经过三年创建,被国家禁毒委命名为首批全国禁毒示范城市,推动全国市域毒品治理向纵深发展,有效促进了全国毒品形势整体好转。
重拳出击,对涉毒违法犯罪“零容忍”
西南边境,暗流涌动。
一个庞大的黑社会性质组织跨国贩毒集团盘踞缅北,通过境外指挥、网上招募人体藏毒运毒人员从事贩毒活动,辐射全国20余个省份……
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公安部指挥下,重庆、云南、四川等10地及铁路公安机关,成立28个专案组,开展25轮联合收网行动,成功侦破特大跨国涉黑贩毒“5·24”专案,抓获骨干成员23名、运毒人员820名。
这是我国全链条打击毒品制造贩运、全环节堵截毒品走私入境的一个缩影。10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开展“扫毒害、保平安”“肃毒害、创平安”“两打两控”“净边”“除冰肃毒”等禁毒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毒品犯罪的主动进攻态势,彰显了我国对毒品违法犯罪“零容忍”的态度。
利剑斩毒祸,离不开一系列工作机制的创新和完善。
制造毒品属于源头性毒品犯罪,历来是我国禁毒斗争的打击重点。为此,全国公安机关深入开展“除冰肃毒”专项行动,陆续建立“4·14”打击制毒犯罪专案机制。广东、四川、福建等制毒和制贩毒品重点地区还联合开展专项行动,全链条、全环节打击制毒犯罪活动,实现国内制毒活动大幅萎缩。
数据表明,2017年以前中国制毒案件数年均超过500件,逼近600件。此后,随着公安机关打击力度的加大,制毒案件数逐年减少,截至2021年已经下降了近一半。
同时,公安机关还加强了对制毒物品的管控,开展“除根”行动。今年1至5月,全国公安机关共缴获易制毒化学品240余吨、非列管化学品720余吨,有力遏制了制毒活动猖獗势头。
《2021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显示,国内缴毒总量持续下降,境外毒品仍是主要毒源。2021年全年缴获海洛因、冰毒、氯胺酮等3类滥用人数较多的主流毒品17.3吨,其中来自境外15.3吨、国内囤积或制造2吨。
正因为如此,国家禁毒办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副局长赵仲忱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当前,我国的毒品主要来自境外,绝大多数来自“金三角”地区,这是现阶段我国毒情的一个显著特征。为有效遏制“金三角”毒品对我渗透危害,在持续加强云南方向毒源截流工作基础上,从2018年起,国家禁毒委员会、公安部连续四年部署开展“净边”行动,为此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在云南设立前方指挥部,坚持全国参战靠前指挥。2021年以来,以实施“清源断流”战略为核心,结合边境疫情防控,全面加强毒品、易制毒化学品双向查缉,组织内地禁毒力量到云南一线开展红蓝对抗毒品查缉大比武,严密堵截防线。开展“拔钉追逃”,抓获潜藏境外涉毒逃犯23名;加强执法合作,开展境外清源,在境外摧毁多个制毒工厂,有力遏制了境外毒品走私入境的高发势头,明显压缩了毒品供给市场和流通渠道,有效防范了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国内毒品犯罪反弹风险,持续巩固了我国毒品治理成效。
随着打击毒品力度的加大,利用网络这样一个快捷、便利又隐蔽的平台进行涉毒违法犯罪活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据报道,北京三中院近三年审理的毒品犯罪案件超六成依托互联网实施。利用物流或快递方式运输、交付毒品,成为近几年毒品犯罪的明显特点。
针对这样一个突出的问题,国家禁毒委从2015年开始完善互联网的禁毒工作机制,会同有关的部门下发了《关于加强互联网禁毒工作的通知》,同时还会同中国互联网协会共同发出倡议,邀请55家互联网企业以及利用网络从事寄递物流犯罪比较突出的寄递企业,签署了禁毒承诺书,同时加强了执法打击的力度。
国家禁毒办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兰卫红介绍说:“近年来,全国公安禁毒部门统筹网上网下两个战场,坚持下先手棋、打主动仗,会同中央网信办、国家邮政局等部门,持续开展网络涉毒违法犯罪治理整顿,组织各地公安禁毒部门开展了‘网络对抗、云上打击’‘网络扫毒’‘华南云端禁毒’‘寄递渠道禁毒百日攻坚’等一系列专项行动,不断加强网上巡查、情报研判、案件串并、集群打击工作力度,建立健全长效管控机制,有效遏制了网上涉毒问题快速蔓延。”
有统计显示,2021年,全国公安禁毒部门破获网络贩毒案件0.5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0.8万名、缴毒0.5吨。近5年,全国共侦破网络涉毒案件3.7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4万名,缴获毒品11.75吨。“网络扫毒”等工作机制的建立,无疑给了暗处躲藏的网络贩毒一记重拳。
利剑斩毒祸,还离不开一项项严打政策的制定与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禁毒部门强化各级毒品目标案件侦办,积极开展“网上研判”“网上作战”,切实加大破案攻坚工作力度,部署各地深入开展跨区域整体作战和多警种合成作战,抓获制毒“宗师”肖积合等一批毒枭。
同时,我国积极推动新精神活性物质管制立法,建立完善管制机制,强化执法打击,务实开展国际合作,先后与20余个国家开展新精神活性物质执法合作,成功破获“湖北张正波案”等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案件。目前,我国已列管449种麻醉品、精神物质,是世界上列管毒品最多、管制最严的国家。
预防为先,标本兼治禁吸戒毒
毒品问题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铲除毒品生存土壤,既要打击犯罪,也要抓管理,更要抓教育。
据联合国通报,当前全球吸毒人数较10年前增长30%。然而,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现有吸毒人员148.6万名,同比下降17.5%;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人员340.3万名,同比上升13.4%;新发现吸毒人员12.1万名,同比下降21.7%。现有吸毒人数和新发现吸毒人数连续5年下降,得益于禁毒宣传教育效果明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禁毒委员会和相关部委联合下发一系列规划,不断完善全民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在全社会形成了浓厚的禁毒氛围。
在2019年召开的全国禁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委员、国家禁毒委员会主任赵克志强调,要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重点针对青少年等群体,积极创新“互联网+禁毒宣传教育”模式,建设好使用好禁毒新媒体,推广应用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数字化平台,大力倡导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理念,提升全民防毒识毒拒毒能力。
“通过构建全覆盖的全民禁毒宣传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禁毒意识和拒毒、防毒能力。”在2021年6月24日公安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禁毒办副主任李宪辉说。
禁毒微信公众号、政务微博等新平台、新阵地建设逐步推进。截至2021年5月底,“中国禁毒在线”微博和“中国禁毒”微信公众号订阅关注人数已经超过了4300万。全国23万余所学校的1亿多名在校学生通过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数字化平台学习禁毒知识,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的禁毒宣传教育基地4400余个,进一步营造了浓厚的禁毒宣传氛围。
连续多年组织学校开展毒品预防教育“五个一”活动,举办讲座、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大学生禁毒辩论赛等一系列活动。据调查,当前我国在校学生禁毒知识知晓率高达96%以上。全国禁毒部门通过深入实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在润物细无声中,为孩子们建立绿色禁毒屏障。
禁毒题材影视作品接连上映,成为热搜关键词受到全民追捧点赞。电视剧《湄公河大案》《破冰行动》、电影《湄公河行动》的推出,不断掀起禁毒宣传教育高潮。禁毒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围绕“6·26”国际禁毒日等重要节点,公安部举办了“生命礼赞”禁毒公益慈善特别节目、“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等活动,全国禁毒微视频摄影大赛等大型禁毒宣传活动,使禁毒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禁毒工作的关键,在于铲除毒品生存土壤。因此,仅仅靠强化毒品预防教育,遏制毒品向其他人群尤其是青少年蔓延是不够的,还需要完善戒毒康复管理模式,让吸毒人员早日回归社会。
早在2015年,国家禁毒办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会同11部门制定《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规划(2016-2020年)》,深入实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8·31”工程,推进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完善戒毒医疗服务网络。
截至2019年9月,全国已建立社区戒毒工作机构3.9万个,配备专兼职禁毒社会工作者22万名,正在执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39.6万名,推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迈出新步伐。
“各地禁毒部门深入开展吸毒人员‘平安关爱’行动,充分发挥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强制隔离戒毒和自愿戒毒等多种戒毒措施的作用,针对吸毒人员的不同类别和成瘾程度,积极协调政府和社会资源提供有针对性的戒毒治疗、就业指导、社会救助等服务,努力帮助社会面吸毒人员巩固戒毒成果,顺利回归社会。”李宪辉说。从2017年到2021年,全国累计执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97.7万余人次。
为加强对病残吸毒人员的救治和帮扶,国家禁毒办还连续三年开展了病残吸毒人员收治攻坚战,将流散在社会面上的病残吸毒人员,进行集中免费医学救助,大大降低了这些人的复吸率和涉毒违法犯罪行为,有力净化了社会风气,进一步压缩了社会面吸毒滥用规模。
“我国毒品治理成效明显,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受多方面挑战,禁毒斗争仍然是复杂艰巨的,禁毒工作任重道远。”国家禁毒办常务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局长梁云说。
● 责任编辑: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