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造假,要严惩更要防范

  5月中旬,开展核酸检测业务的北京朴石医学检测实验室,被曝原始检测数据明显少于样本检测数量,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事发后,该机构的执业许可证被吊销,并被公安机关以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立案侦查,相关责任人也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继朴石医学之后,北京金准医学检验实验室近日也卷入了类似风波。据北京警方初步调查,自4月25日以来,该检测机构为牟取非法经济利益,违规将多区采集的“5混1”“10混1”核酸样本,以多管混检的方式进行检测,人为稀释样本,进而严重影响了检测结果准确性。目前,有关部门已依法停止该机构执业活动,并对其立案调查。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断演变,核酸检测的防控作用已是有目共睹。尤其是基于常态化防控的要求,核酸检测已成为筛查病毒感染者的关键技术手段,也是制定防控措施的重要依据。因而,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不仅关乎国民的健康安全,更关系到整个防控大局。倘若检测机构出现送检不及时、报告不准确、实验室管理不严谨等漏洞,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至于检测数据造假等恶劣行为,其危害性更是不言而喻。
  朴石医学和金准医学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一度承担了北京部分地区的核酸检测业务。然而,肩负如此重大公共责任的检测机构,却击穿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以投机取巧等手段牟取利益,不仅违反了政府采购的契约,更埋下了公共卫生安全的巨大隐患。对于此类核酸检测造假行为,必须彻查到底,依法予以严惩。卫健委、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迅速介入,对两个涉案检测机构进行查处,体现的正是对此类造假行为的“零容忍”决心。
  事实上,诸如核酸检测操作不规范、敷衍了事甚至数据造假等现象,此前在其他地区也曾曝出个案。虽然相对于庞大的核酸检测规模,此类案件只是极个别,但基于疫情防控的特殊性,其危害的严重性不能轻视。尤其应当看到,随着各地普遍将核酸检测纳入常态化防控机制,必然要求迅速提升本地的核酸检测能力。一方面,大批第三方检测机构加入核酸检测服务体系,大大弥补了各地医疗资源的不足,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在核酸检测业务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也极易出现资质良莠不齐、超能力承揽业务等问题。另一方面,为了应对“大筛快查”的现实需求,各地相关部门在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时,必然加快相应的审批、审查等程序。如何既满足防疫的检测需求,又确保检测的高效优质,已是当下不容回避的紧迫课题。
  对于极个别核酸检测机构的糊弄、造假等行为,通过行政、刑事等手段予以惩处,无疑极为必要。但也应当看到,事后的惩罚即使再严厉,也往往难以弥补核酸检测造假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而要避免这些风险发生,就必须完善事前、事中的监管,以更严格的机制规范核酸检测机构的准入、运行等等,在制度层面保障核酸检测的质控水平。
  比如,以招投标等方式筛选核酸检测第三方机构时,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完善核查机制。不仅要审查候选检测机构的相关技术资质,也要对其检测能力进行专业评估,更要考察其诚信守法记录,以防止不合格的检测机构混入核酸检测业务市场。再比如,在日常监管中,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定期抽检的频率,并更多采取“飞行检查”等手段,同时建立合格检测机构“白名单”等激励机制,以加大监管力度,促使检测机构时刻守住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核酸检测机构的日常监管,需要监管部门投入更多的监督力量,保持监管在场的压力。但也应当看到,由于核酸检测的规模极为庞大,参与的检测机构众多,而政府部门的监管力量却相对有限,这就很可能出现监管缺位等问题。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健全举报等公众参与机制,调动全社会的监督力量。尤其是基于核酸检测的专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违规行为“发现难”等问题,不妨设立重奖机制,鼓励核酸检测机构从业者充当“吹哨人”,对造假等行为进行举报,进而形成行业内部更为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监督。
  总之,只有打造多方参与的全过程监管机制,才能防患于未然,杜绝核酸检测造假等事件的发生,也才能确保核酸检测的优质高效,为战胜疫情提供更为坚实的科学武器,并进一步推动医疗服务市场的良性、合规发展。
  ● 责任编辑:阿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