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法治建设五周年》系列报道之四

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检察路径

  弹指一挥间,转瞬已五年。雄安新区——这座承载“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重托的未来之城,已经悄然崛起。在时代赋予其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历史进程中,作为法治雄安建设的参谋者、守护者和宣传者,河北省人民检察院雄安新区分院改革创新,能动履职,争创“雄安质量”检察篇,大力打造“雄安检察样板”。
  “全面充分履行检察职能,为新区建设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作为第一代雄安检察人,我们要有所作为、有所贡献。我们既是新区建设者,又是法治保障者,雄安检察要在新区建设发展一线彰显使命担当。”雄安新区检察分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纪志明如是说。
  
  “一体化”擦亮“华北明珠” 检察蓝守护一淀清水
  “白洋淀‘变了’!现在水清了、鱼虾多了,连水鸟都不怕人了。”电话那头,传来雄安新区检察分院检察官武新雷的喜悦,“你来的话能看到好多水鸟!它们就离人十几米开外,旁若无人地嬉戏玩耍。”
  白洋淀地处雄安新区境内,是我国北方稀缺的自然湿地,华北最大的淡水湖泊。淀区内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多条沟汊纵横交错,被誉为“华北明珠”“华北之肾”,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谁承想,重要至此的白洋淀却有着一段不忍直视的“脏乱差”历史。就在2018年以前,白洋淀还处于劣Ⅴ类~Ⅴ类重污染状态。“当时,划船激荡的水波是米黄色。”武新雷仍记得2010年第一次来白洋淀时水体浑浊、垃圾遍地的场景。“除了水质受污染,非法捕猎野生动物资源也屡见不鲜,还时不时看到有船尾装有高压电机的渔船来回穿梭,还有用作捕猎野生鸟类的粘网高耸入云……”
  自雄安新区设立后,白洋淀迎来史上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雄安新区检察分院一经成立,院党组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工作,充分发挥能动履职作用,积极投身到这场攻坚战中。
  2018年10月,河北省人民检察院驻雄安新区工作协调组在组织雄县、安新、容城三县检察院进行环境保护执法检查中,发现安新县某水洗厂涉嫌污染环境罪。
  “当时有关部门仅对该案作出简单行政处罚,并未刑事立案。”武新雷介绍。2019年,雄安新区检察分院商请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就该水洗厂排放的废水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厂利用暗管排放的废水为危险废物,其危险属性为腐蚀性。
  在检察机关多次督促下,4月15日,安新县公安局启动立案侦查。此时距离案发已有两年,线索发现、取证、司法鉴定都很困难。
  通过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引导侦查,积极发挥专业技术鉴定对证据的支撑作用,最终成功指控了犯罪。法院对该厂两被告人均作出有期徒刑八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的判决。
  “检察机关切实发挥刑事打击职能,成功办理该案,推动了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武新雷介绍,截至目前,雄安新区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环境资源类案件16件26人,提起公诉25件45人,立案监督2件2人,法院作出有罪判决22件32人。此外,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261件,提出诉前检察建议227件,行政机关采纳检察建议履行职责224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5件,法院判决均支持检察机关诉讼请求,追索生态损害赔偿金6万余元。
  在办案中,雄安新区检察机关还重点将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作为服务保障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新思路、新手段、新领域,充分利用生态环境领域案件线索双审查机制,对涉及环境资源类案件开展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审查工作,先后办理了在白洋淀水域禁渔期内非法电鱼、在禁猎区内非法狩猎等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在群众内部形成了实质性的警示和普法教育效果,达到了预防犯罪、保护资源环境的目的。
  经过检察机关“竭尽全力”的能动履职,白洋淀可谓是焕然一新。当然,每一份成绩都得来不易,背后少不了检察机关的“智慧风暴”。
  彼时,雄安新区实施大部门制、扁平化管理,面对初期检察机关体量小、人员少、仍处于起步阶段的现实情况,要保护好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任务重、压力大,是一道大难题。雄安新区检察分院树立“一盘棋”的工作思路,实行两级院纵向统一、横向协作、内部整合、总体统筹的检察工作一体化机制。
  武新雷正是雄安新区检察分院的第一批检察官。“当时包括检察长在内,只有6名检察官。我们常打趣道一个办公室就能开全院的会。”武新雷谈道,2019年1月底,雄安新区检察分院对三个基层院展开了工作调研。“白洋淀水域面积大,边界不清,权责有交叉,案件不好办。对内来说,县检察院各自办案,配合性不强、综合发力不够,案件线索来源不够宽。对外来说,与新区有关部门沟通协作、统筹协调也不足,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和余地。”
  基于此,雄安新区检察分院谋篇布局,实施一体化机制,促进了案件数量和质量双提升。雄安检察分院成立之初,即与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联合会签《关于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协作配合机制的意见》;随后,安新县检察院与县公安局、县生态环境局等12家单位,共同签订了《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联合工作实施意见》,建立了联席会议、案件线索移送等多项协作机制;深化了“河(湖)长+检察长”“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两级检察长根据实际情况,划分所负责的河湖领域、林地领域,层层压实责任。
  为了推进“一体化”,雄安新区检察机关专门还成立了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室,这是全省首家,可谓开先河。“这有利于统筹两级院优势资源,整合‘四大检察’职能,这是积极探索适应雄安新区特点的扁平化、大部制检察权运行模式的具体表现。”雄安新区检察分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张德新对本社记者介绍,集中管辖雄安新区涉白洋淀的环境资源类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改变了过去对白洋淀环境治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模式,探索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了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效能。
  
  能动履职迸发创新活力 为民司法助力“法护雄安”
  “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跌了跤’,是检察机关把我们‘扶起来’,又送上了‘快车道’。”安新县某建筑装饰公司负责人刘强(化名)面对前来回访的检察官,动情地说。2021年,雄安新区检察机关办理了全省首例涉案企业合规不起诉案件。合规考察验收后,检察机关依法对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刘强作出不起诉决定,企业也得以重获新生。
  “刘强的企业目前一共有40多名员工,已经小有规模。如果他受到刑事处罚,企业经营生产必然会受到极大影响,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检察官董一凡介绍道,该企业合规整改的意愿非常强烈,经过一系列考量,检察机关决定依法对该涉案企业开展合规建设。
  “当时,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检察系统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我省范围内更是尚无先例,缺乏成熟的经验借鉴。”董一凡告诉记者,雄安新区检察分院采用分院和基层院“一体化办案”的方式,探索出一条符合雄安新区特色和发展需要的涉案企业合规管理机制。
  具体来说,由检察机关牵头先制定《企业合规管理委员会规则细则》《关于建立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的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文件,为探索涉案企业合规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然后,成立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管理委员会,建立涉民企案件诉讼全流程备案审查制度,并召开企业合规拟不起诉案件公开听证会。截至目前,雄安新区检察机关共对涉案企业及其责任人5件19人,作出不起诉决定。
  此外,为服务企业,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着力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雄安新区检察分院成立了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出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办法(试行)》,构建起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一体化知识产权保护大格局,统一裁判标准,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用法治方式‘点燃’优化营商环境的‘新引擎’。”董一凡检察官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为更好服务保障新区建设发展,助力新区加快实现“五新”目标,雄安新区检察分院主动作为,打造了“法护雄安”检察服务品牌,为新区建设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分院刚成立时,在司法办案中发现,新区三个县的基础都比较薄弱,与新区的发展定位有比较大的差距。”雄安新区检察分院案件管理监督部副主任商凤廷告诉记者,“检察机关要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全面具体对接法治需求,不仅要做到而且还要做好,一鼓作气,打造雄安检察法律服务品牌。”
  “法护雄安”品牌目前主要聚焦三个点:企业发展、未成年人保护和社区平安。对于企业发展,雄安新区检察机关打造了“检企共建”平台。目前,该平台已注册入驻企业70余家,智能法律顾问、案件诊断、涉企案例、企业在线课堂等功能板块为新区各类市场主体有效提供了法律服务和帮助。“现在新区的企业有很多,为了对接他们的热门法治需求,专门开通了‘企业合规’栏目,为了更高效地做好服务,企业在平台上可以直接申请与检察官视频连线。今后还计划开发专门针对企业员工的法律服务窗口。”商凤廷说。
  
  服务大局中守正创新 法律监督质效稳步推进
  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雄东安置区发生了刑事案件8件、治安案件124件,其他纠纷1336件。“这么多的案件频繁发生在同一施工工地是不正常的。”商凤廷介绍,雄县检察院通过深化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以下简称“两法衔接”)暨法律监督平台,进一步分析研判,认为该施工单位治安保卫制度不健全,同时公安机关也存在怠于履职情况。雄安新区检察分院据此随即指派雄县检察院向雄县公安局发出检察建议,督促依法积极履职,指导施工单位建章立制,责令其限期整改。
  “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的主责主业和立身之本。为了服务保障雄安新区发展建设,检察机关必须积极适应雄安新区发展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止于至善的精神依法监督、精准监督、规范监督。”纪志明说。
  善弈者谋势。自2019年1月10日成立以来,雄安新区检察分院以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为契机,构建完善新时代检察监督体系,法律监督质效得到全面提升。
  2021年,雄安新区检察分院深入贯彻“宽严相济”“少捕慎诉慎押”等刑事政策,反映司法办案质效的检察业务考核指标进一步优化,不捕率、不诉率等35项业务数据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其中27项重要业务指标位列全省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探索全面提升法律监督能力的载体进一步拓展,雄安新区检察分院以搭建法律监督平台为契机,深化“两法衔接”机制。“在打造‘两法衔接’暨法律监督平台工作上,我们创出了特色,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商凤廷说,在现有“两法衔接”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信息共享的范围,将行政强制、行政许可、治安处罚、社区矫正、民事执行等信息录入平台,探索搭建雄安新区法律监督平台。
  “据我所知,开发法律监督平台并不鲜见。但通过平台发现行政机关不作为、乱作为并向行政机关反向移送,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我们应该是首家。”商凤廷告诉记者。
  相关法律很早就赋予司法机关作出免予刑事处罚、作出不起诉决定等职能。需要作出行政处罚的,应依法移送有关行政机关。“但实践中落实不尽理想。工作中我们也将此作为重点,在信息共享上,要求检察机关和法院也要将相关司法办案信息录入平台,通过平台向行政机关反向移送,建立起双向无缝衔接机制。”商凤廷说。
  截至目前,已通过该平台办理8起案件,依法有效解决了行政执法机关不依法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和司法机关不依法移送需要作出行政处罚案件等问题。同时以向公安机关执法办案中心派驻检察室为契机,强化刑事立案与侦查活动监督。推进监督“端口”前移,有效防范解决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长期“挂案”、违法侦查等问题。
  2021年,雄安新区检察分院监督公安机关立案12件,同比增长11倍;监督公安机关侦查活动违法176件,同比增长388.89%。以联合会签文件、形成监督合力为契机,共同推进法治雄安建设。
  基于现有的实践探索,检察机关还“主动出击”,积极促成与新区纪工委、法院、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密切配合,会签多个重要文件、形成多个协作机制、办理多起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牵头召开雄安新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推进会,研究制定《关于深入推进雄安新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设加强法律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与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联合会签《关于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协作配合机制的意见》,建立联席会议、案件线索移送多项协作机制。
  雄安新区检察分院以落实完善与新区中院会签的打击虚假诉讼、民事执行等工作文件为抓手,强化审判自由裁量权监督,推动构建审判、执行、监督良性互动关系。通过牢固树立监督就是服务、双赢多赢共赢的司法理念,新区有关部门的执法司法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
  进入新时代,雄安新区检察分院坚持能动司法,延伸监督触角,将科技发展成果融入到司法工作中,力求为新区建设发展贡献检察智慧和检察担当。立足科技发展,雄安新区检察分院以智慧检务为支撑,持续、系统推进检察信息化建设,提升司法办案质效。深入推进科技强检战略,搭建检察智慧大脑,在率先立项建成新区首个基础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基础上,立足雄安超算中心和块数据平台、物联网平台、视频一张网平台、CIM平台,主动融入智能城市建设,实现新区两级院办案数据的集中分析研判;搭建实时指挥模块,提供远程办案、远程接访、视频汇报等全流程信息化支撑……
  在此基础上,高标准建设完成司法鉴定实验室(公益诉讼快检实验室),目前已形成“一体两翼三节点多触角”,即以雄安新区检察分院信息化综合指挥中心为核心,移动检察室和水上检察室为两翼,所辖三县院为节点,多个派出检察室为触角的检察信息化体系,在分析研判、检察监督、法律服务、实时指挥、机关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立三年多来,雄安新区检察分院紧紧围绕服务保障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初心使命,大力培树“守正创新、彰显使命”的雄安检察精神,全面充分履行检察职能。如今的雄安新区,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不断提高,检察机关的不懈努力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明显的体现,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立足新起点、迈向新征程的雄安检察人将继续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充分履职、探索创新,在新区建设一线彰显使命担当,以自身高质量发展推动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为雄安新区营造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司法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贡献检察力量,实现千秋之城、未来之城、典范之城的宏伟蓝图! 
  ● 责任编辑: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