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探巩宁城

  检察机关的公益诉讼,把历史文化遗迹纳入保护范围,真是一件德政。前几天,从帕米尔高原下来,对拥有2000年历史的莎车古城的保护做了一些安排。这两天,又想起乌鲁木齐老城遗迹的保护来。
  晚饭后,带领一兵一卒来到九家湾,查访巩宁城遗址。在乌鲁木齐说起巩宁城,知道的人不多。若说老满城,知道的人还多一些,因为现在尚有老满城社区、老满城街道等地名。这巩宁城就是老满城的正式名称,老满城曾经真是一座城池。
  此城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筑就,比迪化晚5年。迪化位置就在现在的人民广场周边一带,现存的南门、北门、东门、西门的地名就是它的四至。出了西门,就是乌鲁木齐河。迪化城内,有地方官府,有贸易集市,有手工作坊,有勾栏酒肆,十分热闹。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为了加固西北边防,乾隆增加了在新疆各地的驻军。按照习惯,驻军和他们的家属都是另筑城池,不与百姓杂居。于是,一座新的城池就在乌鲁木齐河西岸出现了,与迪化城隔河相望。乾隆皇帝亲自赐名“巩宁”,用意很明显——巩固安宁,与“迪化”的含义——启迪教化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民间可没这么文雅,迪化城住的主要是汉人,被称为汉城。巩宁城住的主要是满人,被称为满城。这一河两城,就成了乌鲁木齐最早的源头。
  巩宁是豪华版城池,面积比迪化大一倍。清代地理学家徐松在《西域水道记》里记载,城内军署官衙全都是碧瓦朱门、华表石狮。为满营官兵所修建的六千五百多间营房,全是砖壁石阶,富丽堂皇。为随营家属和军用商店所修造的九千五百多间民用房屋,也都十分壮观。诸多庙宇更是雕梁画栋,轩昂豪华。东大街有“万寿宫”,北大街有“文昌宫”,西门外有“社稷坛”,南门外有“龙王庙”,不一而足。如今的红庙子,就是当时的关帝庙遗址。
  可惜的是,如此宏伟的城池,却在同治三年(1864年)毁于战火。官府遂于迪化东北角位置又建新城(核心在今前进街文庙一带),安置巩宁军民,是为新满城。那原来的地方,也就成了老满城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老满城的废墟上建立了八一农学院,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农业大学。
  巩宁城现在仅存两段残垣,呈直角状,紧紧地包在农大的家属院外面。从方位上看,这应该是老城的西南角。西墙与西外环路平行,南墙与老满城街平行,与大路各有100米左右的间隔。位置不算偏僻,但内有楼房阻挡,外有工地环绕,一般人很难发现。我派司机白天来仔细勘察了路线,才找到其具体所在。
  残垣的跟前,设有乌鲁木齐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牌(级别明显低了),但现状堪忧。城墙仅剩夯土,几乎坍塌殆尽。有的地方虽然有一丈多高,但根基剥蚀严重,摇摇欲坠。攀上城墙,仅有一两尺宽,且有杂树阻挡,不能通行。家属院门口看门的老大爷很好说话,给我们三位“考古者”放了行。我们沿着城墙与宿舍楼之间的夹缝前进,踩着垃圾和杂物,高一脚低一脚走了百米左右,到了城墙的拐角。此时此地,冷月残垣,倒有几分沧桑之感。再往前走,有居民种菜的栅栏挡着,只能打住。
  我们又绕到老满城街,从工地围墙的缝隙中钻进去,眼前豁然开朗,得见南段残墙的全貌。高有两三米,长约五六百米,朦胧夜色之中似有龙腾虎跃之势。残墙与老满城之间,是一片拆迁后的废墟,间有几棵百年老树。这里如果建成遗址公园该多好啊,既能保住城市的根脉,又给老满城一带增加一处景观。但看到工地对面高高的塔吊,真担心这里又要开发成一片楼盘哪。
  明天赶紧通知地方检察机关到这里来看一看、查一查。该保护的马上要保护,甚至进行抢救性保护,可不能糟蹋了这块黄金宝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