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章标题:
燃烧自己,划出光彩的人生轨迹
新春伊始,在由河北省委政法委、省委网信办、省司法厅、省法学会、河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的“河北省2021年度致敬法治人物评选”活动中,廊坊市固安县人民法院柳泉法庭庭长冯国生当选。
对于冯国生的当选,熟悉他的人都会显现出一种悲喜交加、哀婉痛惜的复杂情感。喜的是,他的当选众望所归、当之无愧;悲的是,他已溘然长逝,倒在了他深深挚爱着的司法工作的岗位上,成了一个爱岗敬业者“生命不息,燃烧不止”形象的直观诠释和符号⋯⋯
妻子:他是一个“不愿麻烦人的人”
在冯国生的妻子王伟康眼里,冯国生是一个在性格上存在着“缺陷”的人,主要特征是他“不愿意麻烦别人”,什么事情都喜欢自己扛,默默地去承受。
2004年妻子下岗,冯国生不肯利用自己法官的身份给妻子找工作,任由妻子辛苦奔波,四处求职,甚至摆地摊卖过一年袜子。后来,妻子在一家敬老院找了份工作,每月工资仅有500元且不上劳动保险,一干就是九年。近几年,妻子又在一所中学找到了工作,工资不过区区2000元。妻子至今说起来还是颇有“微词”。
妻子的工作问题可以不闻不问,但上大学的儿子冯天毕业了,需要安置,作为父亲的冯国生总该动用“关系”张罗一番吧?谁知他却依然“撒手不管”,儿子也是争气,后来考取了公务员。
冯国生的父母和弟弟都生活在农村,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前些年,冯国生的弟弟得了尿毒症,需要换肾,家里拿不出五六十万元来换肾,冯国生便将自己在农村的住房卖掉,才解决了弟弟治病的燃眉之急。
走进冯国生家中,屋里的家具摆设实在令人难以与一个法庭庭长的身份联系在一起:那个黄色电视柜一看便是几十年前的老家具,一问还是买二手房时连带着“附送”过来的;餐桌是时下在农村家庭都有些落伍的铁腿能折叠的圆桌;那台只有1米多高、已经褪色的立式冰箱,最多只有100升的容积……难怪有人目睹过他的家庭窘状后说,冯国生有职有权,更不缺乏社会关系和资源,但凡心思活络一点,也不至于把日子过得如此捉襟见肘,真是捧着金饭碗喝冷粥,白瞎了法官这个好职业呀!
如果说冯国生“不愿麻烦人”的性格尚属无关大碍的“小节”,那么半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情俨然成了 “致命弱点”。妻子王伟康至今提起此事仍懊悔不迭,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
2021年7月2日11时许,冯国生参加了为期五天的全省法院第三期民事审判培训班后,便匆匆赶到柳泉法庭。他惦记着庭里办案工作的进展情况,急切地召集有关人员听取汇报、进行督导。中午,他顾不上休息,又连续处理了许多其培训期间积攒下来的事务性工作。到了傍晚该下班的时候,他还不忘当晚轮到自己值班,于是便自觉留了下来。当时庭里有同事考虑到他刚参加完培训又接着投入工作,担心他身体吃不消,主动要求代替其值班,但他却坚持不肯。大家都知道他“不愿麻烦人”的脾气秉性,所以也只好作罢。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冯国生却迟迟不归,妻子王伟康在连续拨打了几个电话无人接听后,便心急火燎地来到法庭,只见冯国生正在院里浇灌花草和树木,本应随身携带的手机也被他遗忘在了办公室里。此时的王伟康虽有些气恼,但还是心疼地下厨为他包起了饺子。当她将热气腾腾的饺子端到冯国生的面前时,看到他又在接待两位外地当事人解答法律问题。谈话持续了近两个小时,中间王伟康几次试图打断他们的谈话,劝丈夫早点吃饭,但均被其阻止。直到深夜23时30分谈话结束,脸色苍白的冯国生便倒在了床上,嘴里咕嘟着说了句“有些累,想睡”。不久,王伟康发现躺在床上的冯国生喘着粗气、脸色青紫、意识不清,急忙拨打“120”把他送往医院。医院虽经全力抢救,但最终无力回天,冯国生于7月3日凌晨1时停止了呼吸。
当日凌晨,固安县城下起了罕见的瓢泼大雨,苍茫的天空仿佛也在为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法官的猝然离世而呜咽垂泪……
7月4日,固安县法院为冯国生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躺在鲜花丛中的他显得格外安详和沉静,沉静的一如他生前时的低调和内敛。就在那一刻,王伟康说她深刻地读懂了丈夫:这个从来“不愿麻烦人”的人,其实一生都在追求一种内心的宁静,因为只有这种心理上的宁静,才能使他在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时挺直腰杆做人,不为外界的任何涟漪或纠结所动,做一个心底无私、坦坦荡荡、无愧于心的法律人!
同事:他是一个对待工作激情似火的人
冯国生出身农家,早年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考上了大学,之后又凭着实力考进了法院,成为当时院里屈指可数的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的人才。
有一起案情复杂的诉讼案,由于被告已经失联多年,使案件的审理和调查均面临着诸多难题。冯国生接手这桩案件后,迅速为案件的审理工作理出了头绪。原来,这起案件的原告马某与被告白某经人介绍成婚后,在固安县当地先后生育了三个子女。之后白某移情别恋,回到辽宁凌源的老家居住后,与另一名女子婚外生育一儿一女。为此,马某要求与白某离婚。
因被告白某居住在辽宁,且没有确切的联系方式和地址,如果邮寄送达法院的传票,白某很可能收不到。接案第二天,冯国生就带领两名书记员长途驱车直奔辽宁,经过6个多小时的辗转奔波终于找到了白某。白某起初充满抵触情绪,一再拒绝签收相关法律文书。但当他了解到冯国生历经曲折地找到他,就是为了对他和法律负责,使案件的是非曲直彻底得到厘清的情况时,十分感动,及时转变了态度,配合法院在送达回证上签了字。由于白某有错在先,马某不仅要求白某“净身出户”,而且还不顾白某生活窘困的实际,要求其给付精神损害抚慰金10万元。白某表示异议后,案件开始进入调解阶段。其间,马某先后多次给冯国生打电话,甚至经常深更半夜打来电话,一番倾诉往往长达一个多小时。冯国生不厌其烦地对其进行解释劝导工作。尽管该案最终未能达成调解协议,但由于冯国生前期的庭审工作进行的充分扎实,判决结果有理有据,致使案件上诉后,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了原判。看到该案终于被画上了一个句号,同事们不无钦佩地对冯国生赞许道:这么难缠的官司能在你的手里解决,没有过人的能力和耐心是办不到啊!
一次,冯国生安排书记员给一个邻里关系纠纷案件的当事人送达并作一份笔录。接通当事人的电话后,书记员把案情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当事人说了一句“没时间”就立即挂断电话,然后把书记员的电话拉黑。冯国生语重心长地说:“别气馁,慢慢来。”随后,冯国生又给当事人打了电话,结果也是被拉黑。经多方打听,冯国生带着书记员费尽周折找到了当事人打工的工地。刚见面时,当事人情绪激动,冯国生便与当事人唠起了家常,并表示对当事人的同情和理解。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的“感情疗法”发挥了作用,当事人在送达回证上签了字,还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书记员当场做了笔录。在返回的路上,书记员问冯国生:“所有的手续送达了不就行了吗,干嘛要这么费劲儿给他做笔录呢?”冯国生笑着说:“做笔录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案件事实,解决纠纷;如果不给他说话的机会,就不能有效地解决矛盾和纠纷。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定分止争,只有让他们把情绪发泄出来、把想法全部说出来,才能更有助于我们找到解决矛盾纠纷的办法。”冯国生的一席话让书记员明白了,要做好审判工作不仅需要耐心,而且还要秉持公心地“把一碗水端平”,这样才能确保法律的天平不至于出现失衡或偏斜。
冯国生从事审判工作25年来,审理过大小案件逾2000件,但无论审理什么案件,他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从未出现过任何因为判决不公引起的上访投诉事件。
当事人:他是一个不为利益所动的人
“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最关键的是你心要正,你心正了办案才能公正;你心不正,就会偏离事实、偏离法律。”这是冯国生写下的一段话。这段话并非是一种“说说而已”的应景文章,而是被他践行到具体的行动之中,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心口如一。
冯国生曾与两位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审理了毕某与某房地产公司合同纠纷案件。为此毕某私下找到冯国生,承诺只要能为其挽回200万元左右的经济损失,他将拿出一部分钱作为对冯国生的酬谢,被冯国生严辞拒绝。之后,本案的判决结果也确实未按照毕某“设定”的预想向前发展,毕某为此虽然“省”下了一大笔用于“酬谢”的费用,但却显得并不“开心”,四处向人发泄不满地指责冯国生是个“不开窍的老古董”。
一次,冯国生接待了一位当事人,该人临走时塞给冯国生2000元,冯国生又给他塞了回去。孰料这个当事人趁着冯国生前去卫生间的工夫,又折返“溜进”冯国生的办公室。当冯国生从卫生间出来,碰见慌忙离去的当事人时,感觉有些蹊跷,回办公室拉开抽屉一看里边有2000元。一周后,冯国生到这个当事人家中取证时,把钱如数退给了他。其实这个当事人住着破旧的老房子,家里没有像样的家具,孩子们穿得也很破旧,当事人的妻子还有智障残疾。“如此困难的家庭还要拿出钱来疏通关系。”此时,冯国生心头掠过的不仅有苍凉,还有一种被人曲解后的酸楚,随即他掏出身上仅有的500元塞给当事人,并一再告诫他说:“要相信这个社会并不全是充满了利益,还有公正和道义。”
司法公正的“大敌”是干扰。如何避免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冯国生把功夫下在“平时”。冯国生有个习惯,就是从来不让家人“过问”案件,他在家里从来不谈论案件。妻子和儿子“习惯成自然”,既不“过问”案件也不替人说情。儿子冯天有个非常要好的同学找到冯天说,家里有个案子在法院,想出50000元让冯国生帮着“活动活动”。岂料冯天一句话就给回绝了:“这事我爸肯定不给办,同时我也不想挨他的训。”引得同学老大的不满。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这首诗句,曾是冯国生生前经常吟咏并极为喜爱的“座右铭”。他更是喜爱蜡烛那种燃烧自己、释放光热的忘我奉献精神。他曾说,一个人只有尽情地发光发热、释放能量,才能激活自己、照亮别人,这样的人生才会有意义,才能让这个世界感受到我们的存在。
现在,他已经用自己燃情似火的人生,在这个世界里划出了一道光彩的轨迹,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段值得珍藏和赞叹的记忆。有此璀璨,人生何悔!
● 责任编辑:李爱芹